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431节
皇帝叹了口气道:“毕竟青霉素才在一头猪身上尝试成功,这并不意味着人也成功,若是贸然公开给药,恐有不妥。”
“那那个李静珊岂不是有生命危险。”
“风险的确存在,但是若不给她注射青霉素,她必死无疑。”崇祯神色凝重,“这也是万不得已之法,既然在猪身上能有用,大概率在她身上也是没问题的。”
现在想来,张嫣不由得心中有些发紧,这是牵扯到人命的大事。
“但愿她没事。”
下午的时候,阳光正好,今日不处理政务。
崇祯带着三岁的朱彦玲(与红娘所生)和五岁的朱慈烺(和周婉言所生),在一边认字。
这是礼部出的一套发音标准的字符,还不太完善,崇祯最近正在研究。
周婉言、田秀英和红娘都在准备不同的汤圆。
张嫣则在一边准备手稿。
一家人倒是其乐融融。
到了晚上的时候,吃完汤圆,便又出了大明门,去赏花灯。
新城还有许多人赏月。
治安队按照们了专门的人巡逻。
北京城这几年的人口明显增加了许多。
天启七年,北京城大约有150万人。
到现在,北京城常驻总人口至少有260万以上了。
而且人口还在快速增加,城市规模也在随之快速扩张。
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城市的规划、人口的管理、治安的管理、公共卫生的管理等等。
这些全部都是考验崇祯的难题。
事实上,民间都知道朝廷今年有新政颁发。
只不过是正月十五过后,也就是今晚之后,朝廷将会有新一轮的新政。
民间都在拭目以待。
今晚甚至在某些地方,有专门的人,在详解朝廷即将颁布的新政具体内容。
例如像李如礼那种靠着上一轮新政发财的北京城新富,他们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平时就必须与官员紧密来往,才能提前做准备。
崇祯带着几个妹子,四处溜达着,刚好溜达到王府街一带。
那里有许多木牌,上面都是一些公募信息。
有官用的地方,也有民用的地方。
民用的一般会贴一些寻人启事,或者重金招募的信息。
官用的则可以贴一些举报贪污,或者官方通缉人犯的信息。
崇祯看到一些人在民用的板块撕一些消息。
周围有人在议论。
“这是做什么?”
“听说李家的那位大小姐病好了,所以这些招重金招神医的告示当然就不能留在这里,要不然李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
“好了?不是说危在旦夕的吗?”
“听说今天中午去了位神医,献了神药,李大小姐休息了一下午,就好了。”
“这事你居然不知道,听说现在李家到处在寻找那位神医。”
崇祯一听,不由得有些惊讶,他和张嫣对视一眼,双方都舒了一口气。
同时心中也是狂喜,青霉素算是彻底成功了!
从医学上来说,是可能的。
毕竟这个年代的人,从没有用过青霉素,体内没有抗体。
青霉素效果自然是非常的好。
不过李家在寻找自己?
绝不能让李家找到自己。
这特么要是发现是皇帝溜进去,给人家黄花大闺女屁股上来了一针,恐怕大臣们要炸锅了。
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么?
当然没有。
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要想办法将青霉素推到市场上。
直接给吴有性,让他去制作?
不可能,那群学医的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你现在突然给他一个药方让他制作,绝对不可能有效果。
所以,崇祯想了其他办法。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不是立刻着手推广青霉素。
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新政的总结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新政颁布。
正月十六日,新年结束后的第一个早朝。
文武百官一大早便入了宫。
崇祯一身朝服,坐到龙椅上。
“吾皇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等大臣们行完朝礼后,崇祯说道:“崇祯七年了。”
“过去的六年多,发生了诸多事,朕都记忆犹新。”
“朝堂上有人退出,又有新面孔,还有人一直跟着朕,为大明朝呕心沥血,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朕要说一说,朕记得宋应星崇祯元年入朝为官,尚未有白发,才短短六年,却生了华发。”
“新农政是朝廷之政,但他却处在新农政的关键位置,朕记得他经常会离开北京,去各地去考察,不辞辛劳。”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结束,朕记得当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说要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朕手中这柄剑,鲜血淋淋。”
第461章 朕树敌无数,却未逢对手!
皇帝语气平静,但这平静的话语回响在皇极殿上,威慑力十足。
新政推行到这一年,皇帝所积累的威势,到现在已经没有人敢正面硬抗了。
脑子正常一点的都不会再跑来作死。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死了很多人。”崇祯扫视一圈,“该死的人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
下面依然是鸦雀无声。
大家都知道皇帝说的该死的是哪些人,不该死的又是哪些人。
该死的就是那些挡了皇帝新政的人。
不该死的是那些被煽动起来的无辜民众。
新政有新气象。
但新政,也是白骨皑皑。
“朕就是想告诉天下人,朝廷锐意革新,凡是阻挡革新者,朕决不轻饶!”
“韩爌,你来跟大家说说,这五年新政的结果。”
韩爌出列:“是。”
“崇祯六年年末,户部汇报全国田地总量为8亿亩,人口总数为2亿1千3百6十8人,较天启七年,多出了3千6百8十6万人。”
“全年的农税,全国总税收为5000万石,包括了地方官府的税收,较天启七年多2700万石。”
“全年商税为500万两,较天启七年30万两多出470万两。”
“这六年,北京制造局的总收入有2000万两。截止到崇祯6年,大明制造局一年净收入为600万两。”
“雅兰堂覆盖到两京十三省。”
“天启七年,冶铁总量为9亿斤,从崇祯六年开始改制冶铁,推行国土管理新政,崇祯六年冶铁总量10亿斤。”
“天启七年,朝廷官员总编制人数20000人,总开支为200万两;崇祯六年,朝廷文官官员编制为40000人,年总开支为1200万两。”
“天启七年,兵部兵册兵额600万人,全年军饷2000万两。崇祯六年,军委会军册军额100万人,全年军饷为4000万两。”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崇祯二年开始推行,崇祯二年各地统计粮食总生产为15亿石,崇祯六年为26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