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明1644 第546节
与老汉一家同样情况的人不少,许多人已经在江南有了安定的生活,不过家乡同样有太多他们难以割舍的东西,所以此次选择回援北方的人口,大多数当年难逃的人,第一批约有数百万的样子。
长江面上,数百艘战船驶来。
这是海军的战船,为了牵引百姓渡江,朱慈踉下旨征调了数千艘民船另外让两大海军舰队的战船配合。
百姓登船渡江,这第一波百姓几乎都是回乡的百姓,有自己坚定的目标。
一个月过去,五百万人口渡江。
“皇上,请求回援北方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如此下去,最多仅有千万人口愿意回援北方,离两千万的目标相去甚远。”李岩来到朱慈踉的御书房向朱慈踉禀报。
大明一亿两千万多万人口,其中北方连年战乱,算上辽东满洲各地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才堪堪三千余万,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至少要迁移两千万以上的人口才能平衡南北方。
朱慈踉皱眉,圣旨上开出的条件已经极为优厚了,他也一时想不明为什么还吸引不到足够多的百姓。
“爱卿有何建议?”朱慈踉对李岩问道。
“回皇上,臣曾秘密探访,得知了大多数百姓不被吸引的原因。”李岩说道。
“哦?爱卿竟已经找到了原因!快快道来!”朱慈踉大喜。
“遵旨!”
“皇上,朝廷开出的每口三十亩良田的条件虽然诱人,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能力耕种。北方战乱数十年,九成以上的耕牛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损失了,百姓无牛,回到北方之后也无法耕种过多的土地,而在南方,他们已经有少部分土地,刚好合适他们种植,若不解决耕牛的问题,怕是再多的土地也无法吸引更多的百姓。”李岩分析道,他一发现这个问题,便亲自去寻找原因,经过三天的探访,才终于让他找出了一些。
朱慈踉愣了一会,随即了然,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的确,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力气耕种,没有耕牛,百姓们就算回到北方,也无法耕种多少土地,对北方经济民生的恢复极有影响,必须解决。
“爱卿既然找到了原因,不知道是否也有办法解决。”朱慈踉再问道。
其实朱慈踉心里也隐隐想到了点解决的办法,不过他仍想先听听李岩的建议。
“回皇上,臣确实想到了办法,不过却需要皇上一道圣旨!更甚至可能需要皇上调动大军配合。”李岩意有所指的说道,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办法,竟然需要调动大军配合,够令人吃惊的。
“爱卿是说,蒙古草原!”朱慈踉神情中闪过一丝锐色,一口道出了李岩的办法。
的确,要说天下最多牛马的当属蒙古草原,蒙古牧民旗下最多牛马。
说道这个,朱慈踉顿时想起了几个月前收复辽东满洲等地,已经灭亡科尔沁蒙古等所得到的不仅有战马,还有上百万的牛羊,其中就有三十万头牛。
二十万头牛虽然看似很多,但相对于庞大的北方而言,确实大大的不够,而要解决,唯有再度从蒙古草原索要。
“是的,皇上!”李岩一惊,想不到他才一开口,皇上便知道了首尾,看来皇上跟他想的一样。
“臣料想,蒙古人不会怪怪交出牛马,所以请皇上下旨调派军驻扎在长城边缘进行威慑!”李岩一脸肃然的道。
“准奏!”朱慈踉点了点头道。
当日,朱慈烺便拟了一道圣旨发往蒙古草原,责令蒙古各部凑足百万头牛送入关内,同时,为了震慑蒙古,朱慈踉还命令留守蒙古的应龙军第一军和第七军等七万大军在蒙古草原展开大规模枪炮演习,同时下旨留守大同的四万大军跨过长城,在临近长城的蒙古草原驻扎。
十一万大军的震慑,蒙古各部收到朱慈踉圣旨的时候,虽然怒,但科尔沁和察哈尔前车之鉴,倒也没有人真敢反抗,各部无奈凑足百万头牛马送入关内。
有了蒙古人送来的百万匹牛马,加上原本就有的三十万头牛,朱慈踉再次下旨,凡是迁移北方的,每三户可分得一头耕牛,又从原先的免税三年增加到了五年。
五年免税,还有耕牛发放,再一次引诱了更多的百姓迁移北方。
长江南岸,再一次汇聚了黑压压的百姓,这一场大规模迁移将支持数月,届时北方和南方人口基本平衡,各地经济民生渐渐恢复繁荣。
--
527.第527章 建立最强大军事体系
人口回援北方的事情已经有条不絮的在开展,进行的极为顺利。
接下来,朱慈踉要对大明军队再次进行改革。
别看大明军队的军制已经很领先于世界,但北伐之时,朱慈踉还是发现了不少弊端,需要改进。另外,北伐不仅收复失地,同时也带回来了近二十万的归降军。
北伐之前大明便有十六个正规军,二十二个守备军,共七十六万大军,北伐之后,算上带回来的近二十万归降军,大明麾下大军已经近百万。
新军制的改革朱慈踉也是跟李岩商议出来的,朱慈踉抄袭了部分现代军制。
经过了上一次的军制革新的铺垫,这一次军制革新虽然变化更大,但并没有引起多少混乱。
新军制取代原先的军长,参将,千总,百总,旗总,什长的旧军制,改为现在的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队长。一队为二十人,四队为一排,领八十人。三排为一连,领二百四十人。四连为一营,领九百六十人。三营为一团,领两千八百八十人。三团为一师,领八千六百四十人。两师为一军,每个军有普通士兵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人。同时营以上,每个营另外配属四门野战大炮,每个军总共七十六门野战大炮,也就是每个军算上另外配属的炮兵,人数仍然是足额两万人。
当然,野战大炮仅配属正规军,守备军是没有的。
改建之后,大明正规军增加到二十个,守备军三十八个。正规军全部设军长,守备军大多不设军长,并且几乎没有配属的大炮。
军制革新之后,朱慈踉又将正规军军长的品级上调,并且也进行一部分调整。
守备军军长的品级仍是正三品。新正规军军长品级有所不同,为从二品始,而后视军功战绩升迁,最高为正一品军长,品级高者可统帅下属各军,比如一场大战,若是有两个军参加,有一人是从二品军长,另一人是正二品军长,那么这两个军的主帅在正常情况下便是那名正二品军长。
应龙军番号取消,不过六个应龙军仍排在首列,占据第一军到第六军的番号。
原先的六个应龙军军长,每一个都战功赫赫,其中第六军牛永胜被封为正二品军长。第一军纪锋,第二军周曹,第五军张魁山,三人被封为从一品军长。第三军黄得功因为资历最老,加上原本就有爵位在身,以及第四军阎应元多了收复台湾,征战南洋,渡海收复辽东和满洲各地的大功,二人被封为正一品军长。
另外,四川的川贵总督秦良玉为大明征战数十年,六十与岁还参与剿灭张献忠等大战,有无数战功在身,也被封为正一品军长,同时加封石柱候爵位。
长江面上,数百艘战船驶来。
这是海军的战船,为了牵引百姓渡江,朱慈踉下旨征调了数千艘民船另外让两大海军舰队的战船配合。
百姓登船渡江,这第一波百姓几乎都是回乡的百姓,有自己坚定的目标。
一个月过去,五百万人口渡江。
“皇上,请求回援北方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如此下去,最多仅有千万人口愿意回援北方,离两千万的目标相去甚远。”李岩来到朱慈踉的御书房向朱慈踉禀报。
大明一亿两千万多万人口,其中北方连年战乱,算上辽东满洲各地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才堪堪三千余万,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至少要迁移两千万以上的人口才能平衡南北方。
朱慈踉皱眉,圣旨上开出的条件已经极为优厚了,他也一时想不明为什么还吸引不到足够多的百姓。
“爱卿有何建议?”朱慈踉对李岩问道。
“回皇上,臣曾秘密探访,得知了大多数百姓不被吸引的原因。”李岩说道。
“哦?爱卿竟已经找到了原因!快快道来!”朱慈踉大喜。
“遵旨!”
“皇上,朝廷开出的每口三十亩良田的条件虽然诱人,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能力耕种。北方战乱数十年,九成以上的耕牛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损失了,百姓无牛,回到北方之后也无法耕种过多的土地,而在南方,他们已经有少部分土地,刚好合适他们种植,若不解决耕牛的问题,怕是再多的土地也无法吸引更多的百姓。”李岩分析道,他一发现这个问题,便亲自去寻找原因,经过三天的探访,才终于让他找出了一些。
朱慈踉愣了一会,随即了然,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的确,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力气耕种,没有耕牛,百姓们就算回到北方,也无法耕种多少土地,对北方经济民生的恢复极有影响,必须解决。
“爱卿既然找到了原因,不知道是否也有办法解决。”朱慈踉再问道。
其实朱慈踉心里也隐隐想到了点解决的办法,不过他仍想先听听李岩的建议。
“回皇上,臣确实想到了办法,不过却需要皇上一道圣旨!更甚至可能需要皇上调动大军配合。”李岩意有所指的说道,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办法,竟然需要调动大军配合,够令人吃惊的。
“爱卿是说,蒙古草原!”朱慈踉神情中闪过一丝锐色,一口道出了李岩的办法。
的确,要说天下最多牛马的当属蒙古草原,蒙古牧民旗下最多牛马。
说道这个,朱慈踉顿时想起了几个月前收复辽东满洲等地,已经灭亡科尔沁蒙古等所得到的不仅有战马,还有上百万的牛羊,其中就有三十万头牛。
二十万头牛虽然看似很多,但相对于庞大的北方而言,确实大大的不够,而要解决,唯有再度从蒙古草原索要。
“是的,皇上!”李岩一惊,想不到他才一开口,皇上便知道了首尾,看来皇上跟他想的一样。
“臣料想,蒙古人不会怪怪交出牛马,所以请皇上下旨调派军驻扎在长城边缘进行威慑!”李岩一脸肃然的道。
“准奏!”朱慈踉点了点头道。
当日,朱慈烺便拟了一道圣旨发往蒙古草原,责令蒙古各部凑足百万头牛送入关内,同时,为了震慑蒙古,朱慈踉还命令留守蒙古的应龙军第一军和第七军等七万大军在蒙古草原展开大规模枪炮演习,同时下旨留守大同的四万大军跨过长城,在临近长城的蒙古草原驻扎。
十一万大军的震慑,蒙古各部收到朱慈踉圣旨的时候,虽然怒,但科尔沁和察哈尔前车之鉴,倒也没有人真敢反抗,各部无奈凑足百万头牛马送入关内。
有了蒙古人送来的百万匹牛马,加上原本就有的三十万头牛,朱慈踉再次下旨,凡是迁移北方的,每三户可分得一头耕牛,又从原先的免税三年增加到了五年。
五年免税,还有耕牛发放,再一次引诱了更多的百姓迁移北方。
长江南岸,再一次汇聚了黑压压的百姓,这一场大规模迁移将支持数月,届时北方和南方人口基本平衡,各地经济民生渐渐恢复繁荣。
--
527.第527章 建立最强大军事体系
人口回援北方的事情已经有条不絮的在开展,进行的极为顺利。
接下来,朱慈踉要对大明军队再次进行改革。
别看大明军队的军制已经很领先于世界,但北伐之时,朱慈踉还是发现了不少弊端,需要改进。另外,北伐不仅收复失地,同时也带回来了近二十万的归降军。
北伐之前大明便有十六个正规军,二十二个守备军,共七十六万大军,北伐之后,算上带回来的近二十万归降军,大明麾下大军已经近百万。
新军制的改革朱慈踉也是跟李岩商议出来的,朱慈踉抄袭了部分现代军制。
经过了上一次的军制革新的铺垫,这一次军制革新虽然变化更大,但并没有引起多少混乱。
新军制取代原先的军长,参将,千总,百总,旗总,什长的旧军制,改为现在的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队长。一队为二十人,四队为一排,领八十人。三排为一连,领二百四十人。四连为一营,领九百六十人。三营为一团,领两千八百八十人。三团为一师,领八千六百四十人。两师为一军,每个军有普通士兵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人。同时营以上,每个营另外配属四门野战大炮,每个军总共七十六门野战大炮,也就是每个军算上另外配属的炮兵,人数仍然是足额两万人。
当然,野战大炮仅配属正规军,守备军是没有的。
改建之后,大明正规军增加到二十个,守备军三十八个。正规军全部设军长,守备军大多不设军长,并且几乎没有配属的大炮。
军制革新之后,朱慈踉又将正规军军长的品级上调,并且也进行一部分调整。
守备军军长的品级仍是正三品。新正规军军长品级有所不同,为从二品始,而后视军功战绩升迁,最高为正一品军长,品级高者可统帅下属各军,比如一场大战,若是有两个军参加,有一人是从二品军长,另一人是正二品军长,那么这两个军的主帅在正常情况下便是那名正二品军长。
应龙军番号取消,不过六个应龙军仍排在首列,占据第一军到第六军的番号。
原先的六个应龙军军长,每一个都战功赫赫,其中第六军牛永胜被封为正二品军长。第一军纪锋,第二军周曹,第五军张魁山,三人被封为从一品军长。第三军黄得功因为资历最老,加上原本就有爵位在身,以及第四军阎应元多了收复台湾,征战南洋,渡海收复辽东和满洲各地的大功,二人被封为正一品军长。
另外,四川的川贵总督秦良玉为大明征战数十年,六十与岁还参与剿灭张献忠等大战,有无数战功在身,也被封为正一品军长,同时加封石柱候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