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第214节

“难道他们不拜神?”他凑过去看那些人的动作。看了半天,也看不明白。但他注意到了那块白布。

“说不定就在后边。”他趁人不注意,偷偷的溜了过去。

但那后边只有张胖墩家的一个大草垛,他找了一圈,还是什么也没有。

正在他失望的时候,突然听到人们齐齐的一声惊呼,原来的喧闹声都不见了。而刚才有些黑乎乎的草垛,被银幕投过来的光一下子照亮了。

他转身看去,却被银幕上的那些身影吓坏了,以为是要来抓他的,急忙躲进了草堆中。但过了一阵,没有动静,他伸出头来看去,才发现那只是一些在白布上的影子。

“和真的一样!”他惊呆了。

而另一面,那些赶来敲稀奇的人们也惊呆了。他们也都是第一次看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引发了一阵sāoluàn。当开始的sāoluàn被安抚下后,知道了这只是画上的人物时,他们也是呆呆的看着这些西洋景。

画面并没有播映那段电影,那不是给普通的老百姓看的。

这一次放映的是先锋军地盘上的一些剪辑的镜头。

路上的行人,汽车,高大的建筑,两旁的商店,商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工厂中忙碌的工人,农田里带着丰收喜悦的农民,学校里在明亮的教室中,朗朗读书的孩子。一个个sè彩斑斓的镜头让人稀奇。

然后是先锋军军人的生活。

一日三餐。在干净的食堂中,白白的米饭、馒头任意吃,大块的红烧ròu、鱼ròu、jīròu就摆在桌子上,身着整齐服装的大队大队的先锋军士兵一起在那里吃着。

看着那烧jī和红烧ròu,李狗剩一边róu着肚子,一边流着口水。银幕那边人们的口水声也传了过来。鬼子来了征粮搜刮后,村子里的人日子都不好过。没有一家还能顿顿吃上白米饭的了,即使张胖墩家也不例外。张胖墩胖,是因为他是喝凉水都长ròu的人,他家里一样经常喝米粥。

“这些丘八吃的那么好,假的吧?”有人忍不住嫉骂道。

没人理他,众人都紧盯着银幕,上边先锋军士兵正在发军饷。白花花的大洋和黄灿灿的先锋铜圆耀花了人们的双眼。

“***,一个新兵也发那么多钱?”图像中有解释,但看到一个新兵也发20块大洋的时候,众人也是眼红。

后边继续不断有新鲜的图像出现,连故事性都不需要,都是一些特区内的纪实性的简短的镜头。作为新事物的出现,百姓都是看稀奇玩意,大道理不需要说,只要摆出了那些事实,自然就有人相信。里边的内容也没有征兵的意思。这些只是对思想的渗透,凡是看过这些影片的,都知道了先锋军的地盘上如何如何的好。一些人也是头一次听说,低保和不纳粮的说法。

听人说,不如亲眼看。

电影通过大屏幕的播放,直接让人印象深刻的洗了一遍脑。

晚上天很冷,但人们看得兴致盎然。就连李狗剩也是暂时忘记了空空的肚子。一直到电影放完,他才觉出肚子里烧得难,身上的那件薄薄的旧棉衣不能抵御冷风的侵袭,他靠在草垛中,缩了缩身子。草垛中暖暖的,让他直想睡觉。

“喂,小朋友,醒来了。”mímí糊糊间,他看到有人推醒了他,那个人就是在那里摆nòng那个机器的其中一个。

“这里冷,又在村子外边,快回家吧!”那人笑眯眯道。这个时候,村寨外边可是经常有狼等动物出没。虽然李狗剩在外边也过了几回夜,但都是在比较安全的地方。冬天里的狼格外的凶残。

他点了点头答应了一声,刚爬出来,冷风不由让他打了个寒战,肚子里更是咕咕的叫了几声。

“吃块糖吧!”那人笑眯眯的递给他两块糖。

“糖?”包着花花绿绿糖纸的块糖就在李狗剩的脏乎乎的小手中,他费了半天劲,剥开了一块,迟疑着放到了嘴里。

“真甜啊!”头一次吃到块糖,李狗剩感觉一股甜甜的甘露一直淌到了肚子里。

“那都是真的?”他想到了刚才看到的景象,不禁指了指正在收起的银幕,开口问那人道。

“当然都是真的了!”吴炳声哈哈笑道。这是纪录片,没有多少水分。

“当先锋军的兵,能天天吃大米饭,都能吃饱?”他又问道。

“当然了,不仅能吃饱,还能经常吃ròu呢!”吴炳声笑道。

他们这些放映队,也有宣传的任务。不过,这些可都是真实的,先锋军士兵的伙食可都是很好的。有克隆兵监督,没有人在伙食上动手脚。

直到那人收拾完银幕等东西离去,李狗剩还在回味影片中的情景和那块糖的甘甜。

“我也要去当先锋军!”他不禁心中暗自决定道。

同样的一幕在各地区也在上演着。这些放映队只是给百姓留下一个印象,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那样会惹来很多麻烦。

他们宣传的重点在战区内。放映的影片也是多种多样。纪录片、科教片居多。这个年代,很多百姓一个大字不识,直观的电台和电影就成了弥补人手不足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卷扬帆,38到39第403章电影教案和宣传

第403章电影教案和宣传

相比文字,图像传输的内容更多。一个人或许不识字,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却不一定就差。

知识的来源并不仅仅限于书本,书本只是前人经验的积累综合,很多大字不识,历经风雨的人身上所积累的底蕴有时候比死读书的人更加丰富。自然是一本书,社会也是一本书。

只是在不可能手把手的教导的条件下,书本的普及性的传承要比口口相授更加适应大众的需求而已。

但即使是书本,也需要有人来讲解引导。

扫盲不是说认识几百个字就能知道一些东西的。几辈子缩守在小山村里的有人在。没有讲解的老师,他们仅凭着书本根本无法理解一些内容。而华夏恰恰缺少教师。

有时候人才不仅仅是追求数量,也需要有一些各行业的高端人才,才可能在未来有所创新。但华夏现在高端人才少,为此就连那些中学生毕业生,孟享也是挑选了一部分让他们继续进修一步。要么到扩招后的各处大学,要么直接送去国外留学。

很多人还要一边进修,一边去帮助普及义务教育。
首节 上一节 214/1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枭风

下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