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最强霸主

三国最强霸主 第527节


“叮叮!叮叮!叮叮!”

随着清脆的鸣金声响起,各部袁军开始撤退,魏延、陈武率军掩杀了一阵,在与黄忠率领的残兵汇合后,便撤军回到了濮阳城。

这一战,孙袁双方都折损颇多,孙家军死伤八千余,袁军死伤万余,一开始,袁军于寨中伏击孙家军,给孙家军巨大杀伤,后来孙家军在荀攸的妙计下,反而占据上风大败袁军。

战事终结后,黄忠、魏延、陈武等将回到城中,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针对自身犯下的错误向荀攸诚恳道歉。

荀攸幽幽一叹,虽然心中难免存在一些芥蒂,但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们。

这事揭过后,黄忠语带敬意地问起了荀攸设下的空城计:“公达,今日我与文长、子烈率军离开后,城中所剩兵马不过千余。”

“如此境况下,你不征募青壮百姓守城也就罢了,为何大开城门,放落吊桥,任由袁军来攻?”

“更让人不解的是,明明濮阳城一攻即破,为何袁绍顾虑重重,不但错过了攻城良机,还险些陷入困境被杀?”

荀攸淡然一笑,细细分析道:“如汉升所说,城中不过千余兵马,即便加上青壮百姓,也挡不住袁绍的大举来攻,如此境况下,选择犯险或许是另一条出路,这是其一。”

“其二,袁绍这人多疑少决,如果我如往常那般做出一副拼死守城的姿态,袁绍必会发兵狂攻,反之,我大开城门,放落吊桥,他便会心中起疑,踌躇不定。”

“其三,这还与袁绍前番的经历有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袁绍这人曾因为莽撞入城,而被伏中箭,我便判断他之后遇到类似的局面,会有所迟疑。”

“当然,这虚张声势的布置也只能唬住袁绍一时,要想真正守住濮阳城,还需要我军援兵及时赶到,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特意叮嘱子烈,一旦知晓文长、汉升遇伏,便需立即回援濮阳城的原因。”

黄忠、魏延、陈武三人听得连连点头,对荀攸的谋略和胆识,打心底里佩服。

袁军大寨内,袁绍回来后一细想,便意识到今日之战之所以没有大获全胜,全因为自己多疑少决。

想到自己错过了破城的最佳时机,想到这一战中折损的大将吕旷,袁绍心中极为郁闷,也万般后悔。

袁绍的伤势本就还没有痊愈,战场上连受惊吓,现在心中又闷气郁结,箭疮崩裂之下,又是痛得晕倒。

袁军文武见状,又是大惊失色,连忙请行军医者诊治。

经过细细诊断,行军医者告诉众人,十天之内,袁绍不可再披甲上阵,也不可再动气,否则病情加重,后果不堪设想。

袁军文武谨记在心,说话行事小心翼翼,不敢让袁绍丝毫动气。

之后几天,两军都默默舔着伤口,倒也相安无事。

可到了战后第六天的时候,战局却出现了新的变化,因为由沮授、郭图、逢纪、高览、鞠义统领的三十万袁军,已自白马渡过河,距离濮阳城只剩下四五天的路程。

许攸、审配、颜良、张郃等袁氏文武得到消息后,顿时大喜过望,为了报仇雪恨,为了防备濮阳城内的孙家军得到消息后撤离,他们齐齐谏言袁绍派兵封锁濮阳城四门。

袁绍对濮阳城内的孙家军恨之入骨,想都没想过,便准了许攸、审配、张郃等人的提议。

第408章 商议撤离

濮阳城府衙议事大堂,自袁军援兵将至的消息传来,一丝不安与凝重便在空气中弥漫。

黄忠神色肃然,沉声问道:“诸位,袁绍的三十万援兵距离濮阳城已只剩下四五日的路程,大家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魏延深吸一口气,回道:“我军文有公达出谋划策,武有汉升纵横无敌,又有濮阳坚城可守,三十万袁军又如何?我军不说战而胜之,但要守住城池不失,却也应该,应该没什么问题!”

守住城池不失?

这份自信有些过头了吧!

现如今,城内所剩兵马已不过八千余,说能挡住三十余万袁军的进攻,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纯属自我安慰。

带着最后一丝期许,黄忠望向了荀攸:“公达,你怎么看?”

荀攸微微摇头:“敌军势大,我也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弃城撤离了。”

说完后,荀攸似乎想到了什么,当即问道:“汉升,大王那边可有指令传来?”

没有孙家军统帅孙贲的同意,龙骧军是不能随意撤离濮阳城的,所以,荀攸才有这么一问。

魏延、陈武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们齐齐将目光投向了黄忠,眼中带着一丝期许。

黄忠如实回道:“我明白接到撤离濮阳城的指令!”

“没有得到撤离的指令?这下可真是麻烦了!”荀攸、魏延、陈武等人齐齐黯然。

“不过……”

“不过什么?”

“大王数日前传来的消息中提到,他那边的筹备,已完成得差不多了!”

听到这个回答,荀攸脸上转忧为喜:“大王那边既然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那我们现在撤离濮阳城,便无损大局!”

魏延、陈武也想到了这一点,脸上齐齐露出喜色。

不过,黄忠却是又想到了另一个难题:“诸位,现在袁绍派兵封锁四门,我们要想安然撤离,也并不容易吧!”

魏延、陈武等将校听了后,脸色立马由晴转阴,正如黄忠所说,可以撤离是一回事,怎么撤离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在大堂内的气氛越发凝重的时候,荀攸又开口了:“诸位莫忧,我有一策或许可以助我们安然撤离。”
首节 上一节 527/8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不风流枉少年之奸臣

下一篇:大明钉子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