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最强霸主

三国最强霸主 第402节


之后,甘宁引军在密林内搜索了数个时辰,可依旧不见太史慈的踪影。

搜索无果,甘宁虽然不甘,但也只好暂且收兵,先行赶往开阳城。

这时的开阳城(琅琊郡的郡城)已无兵据守,甘宁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它拿下,至此,琅琊郡落入孙家军的掌控之中。

……

数日前,徐州彭城郡临近兖州沛国的边界地带。

大张旗鼓要讨伐曹操的刘备大军已在这儿停留两天了,按照原计划,只需再待几天,便可以回返琅琊郡。

不过,这时的诸葛亮却是有了不妙的预感,他赶忙找到刘备进谏:“主公,我军该撤了,我有一种预感,孙贲怕是会突然对琅琊、东莞二郡出手。”

“军师,我听说孙贲回宛城娶亲了,这个时候,他怎么可能对琅琊、东莞二郡出手?”刘备很是不解。

“孙贲回宛城娶亲确实不假,可他麾下的大军并没有撤离徐州,如果孙家军发动奇袭,以子义不到一万的兵马,怕是支撑不了多久。”

“军师似乎把元龙忘了吧,他如果得到琅琊被攻的消息,必定会发兵救援,以两郡之兵,加上子义的绝世武勇,要支撑一段时间,应该完全没问题。”

“理虽然是这个理,可如果陈元龙本身也有问题呢?”

“军师,你怀疑元龙会叛投孙贲?”

“不错,世家处事以家族利益为重,陈氏父子见孙贲势大,为了保住家族利益而投靠,并非不可能,最为可怕的是,陈氏父子可能在主公接领圣旨前,便投靠了孙贲。”

如果在寻常时候,诸葛亮不会在刘备面前怀疑同僚的忠诚,因为这样会给刘备留下善妒、排挤同僚的不好印象。

可现在局势有些不妙,甚至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诸葛亮就顾不得这么多了,即便刘备会反感,他也要揭露陈氏父子的危险性。

只可惜,此时的刘备因为受孙贲的影响,已不是历史上那个对诸葛亮百分之百信任的刘备了:“军师,世家之人确实看重家族利益,但并不代表元龙就会背叛我!”

“先不说元龙从邀请我救援徐州到我接领圣旨期间,给了我多少帮助,单说这次佯攻曹操,他就给我军送了三次粮草与军械。”

“如果他真打算背叛我或者已经背叛我,为何要做这资敌的事情?”

尽管诸葛亮给刘备的帮助远远大于陈登,但刘备念陈登的好,却是胜过了诸葛亮。

对此,诸葛亮也很是无奈,巧妇愁的是无米之炊,而能臣忧的却是主君的不信任。

“主公,大奸似忠啊!”诸葛亮做着最后的努力。

“军师,你无需再说了!”刘备摆摆手:“我坚信,我不负元龙,元龙定然也不会负我!”

诸葛亮见刘备听不进劝,无奈叹息一声,只能先离开,等找到合适机会再进谏。

两天后,太史慈令人传来消息说,琅琊郡正遭受孙家军的大举进攻,怕是支撑不了多久,而向东莞郡求援,却没得到陈登的回应。

这一刻,刘备对之前的判断有所动摇,但要说彻底怀疑陈登,却还不至于。

诸葛亮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在刘备面前说任何怀疑陈登的话语,只是简单的建议大军速速撤回琅琊郡。

对于琅琊郡这块根基之地,刘备可不舍得放弃,这一次,他几乎没有任何考虑,便答应了诸葛亮的建议。

刘备大军撤离的动静不小,曹军探子得到消息后,立马传报给曹操。

这时的曹操,本来有些郁闷自己的驱虎吞狼之计没能成功,犹豫要不要灭掉刘备这个潜在的大敌。

可接到孙刘开战的消息后,曹操却是畅快了,也不急了,他没有阻拦刘备大军的撤离,只是下令做好远程奔袭的准备。

又是两天后,刘备再次收到了太史慈传来的消息,太史慈说开阳城已经危在旦夕,为了不被孙家军全军覆没,他准备护着刘备的家眷撤往东莞郡。

开阳城局势危急,刘备是彻底急了,在和诸葛亮简单商议后,他派赵云统领一部骑兵牵制、阻拦沿途的孙家军,他自己则统率大军火速赶往东莞郡,既为会合太史慈,也为探明陈登的真实态度。

经过日夜兼程的赶路,两万余刘军在刘备的率领下,终于在四天后赶到了东莞郡城下。

这时,一个刘军都尉飞奔出阵,来到吊桥处,对着城头高喊:“玄德公率军回来了,快快打开城门!”

城头守军听到呼喊,一阵骚乱后,很快便打开城门,放落吊桥。

看到‘东莞未失’,刘备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对陈登生出不久的怀疑也随之消逝。

“大军进城!”

随着刘备一声令下,两万余刘军陆陆续续开始踏过吊桥,向着城内进发。

队伍中央,诸葛亮看着城头灯火下,一个个如临大敌的守军,心中咯噔一下,顿时急声大喊:“城内有变,大军速速撤回城外!”

第308章 一切为了家族

诸葛亮的提醒说完后,不等刘军士卒做出反应,城头便传来一道响亮的喝令‘放箭’。

霎时间,城头箭如雨下,将处于震惊状态的刘兵射翻一大片。

好在诸葛亮及时提醒,度过吊桥的刘兵并不是很多,在诸葛亮以及诸将的疏导下,大部分刘军撤出了城头箭矢的攻击范围。

“拉起吊桥,关闭城门!”陈登黑着脸下令。

刘军人群中,张飞一看到陈登出现,顿时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扑上去吃他的肉,喝他的血:“陈贼,我大哥真心待你,你为何要背信弃义,谋害我大哥?”
首节 上一节 402/8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不风流枉少年之奸臣

下一篇:大明钉子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