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902节


自嘲式的言语从张煌言的口中道出之后,他的脸色依然带着些焦虑。

“部堂,可是在担心时局?”

作为张煌言的幕僚,吕留良注意到他神色中的焦虑后,便试探着问道。

“嗯!”

下巴略点,张煌言朝着远处看了眼,然后说道。

“如今北伐功成在际,天下局势如此,实在不让人心安啊!”

他口中的天下局势,指的自然是淮、楚、闽、晋四藩掌握天下兵权、财赋的事实,与其它四藩不同,作为兵部尚书的张煌言一直都恪守着臣子之礼,在四藩开幕府的时候,张煌言未开幕府,甚至直到现在,他只是大明的兵部尚书,只是属理江西事务罢了,但是他却无力改变大局。

“四藩掌握天下兵马、财赋,且又各开幕府,如此,确实非国家之福。”

吕留良的话声不大,只能让两人听到。

“不过以在下看来,四藩虽强,却也是互相牵制,若是今上能行以手段,想必亦可收兵权、财赋于朝廷,”

“关键要首先还驾京师,非如此,不能安天下!”

张煌言道出这句话之后,又往北方看去,然后说道。

“先前,我已修书一封与成仁,请其待京师克复后,送朝廷与皇上还驾京师,想来,他应该已经收到信了,只是成仁”

话声略微一顿,张煌言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那个当初差点死于他刀下的青年。

“成仁此时之心,委实难料啊!毕竟”

“毕竟,京师是楚藩克复,如此淮藩又岂会愿将朝廷拱手相让。”

作为大明的臣子,吕留良自然是站在大明朝廷一方,对于四藩各开幕府,本就是早有微词,毕竟于他看来,这并不是国家之福,同样也不是百姓之福。尤其是淮藩还“挟天子”。

“成仁不是那种人,只是”

断然相信朱明忠绝不会把持朝廷的张煌言,话到嘴边,却又说道。

“只是,他不一定愿意看到朝廷为楚藩掌握,毕竟,李子渊”

人品不佳啊!

虽说同样深知李子渊人品极差,由其控制京师,到底是福是祸,张煌言并不清楚,但另一方面他却知道,对大明来说这却是最好的选择。

“虽李子渊人品不曾可靠,可目下,京师由其把持,总是好过为他人把持,非如此,天下不能安定”

作为兵部尚书的张煌言很清楚,四藩看似强大,实际上,一直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如此,朝廷才有机会互相牵制。也正因如此,才不需要担心四藩行不臣之事,只是,在另一方面,现在他却不得不去考虑另一个可能朱明忠拒绝皇上还朝京师。若是如此,那可就当真是不臣了!

注意到部堂神色中的无奈还有那欲发而未发的叹息,吕留良便试探着问道。

“部堂,您是不是在担心淮心会行以不臣?”

第53章 孤忠(第一更,求支持)

“部堂,您是不是在担心淮心会行以不臣?”

看似的一句试探,听在张煌言的耳中,只让他整个人的神色更加的严肃起来,不过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答,而只是往着前方,好一会才说道。

“若是成仁行以不臣,我当如何?”

看似的反问,让吕留良顿时一愣,若是淮王不臣,部堂应该如何?他之所以会愣住,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答案,而是因为即便是他说出之前的那句话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淮王之忠,日月可鉴!

从江阴到南京,从南京到江北,从江北到辽东。

几乎每一次,淮王都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人,在他的眼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明忠、明忠,事明以忠!

或许,这名字便是他的初心吧。

这样的人会行不臣吗?吕留良一时间居然没有了答案。

“数月前,成仁修书与我,当时我只以为他是想要游说我上书朝廷,为大明江山计,赦免郑芝龙,毕竟那是他人岳父,他不便出面,而闽王更为不便,所以才欲求我,我当时想着,虽不耻郑芝龙之为人,可为大明江山我愿意为天下人所不耻!”

郑芝龙活着回到了大明,别说对于南京、清河是一个考验,就是对于张煌言同样也是一个考验,和其它人一样,他选择了沉默,尽管在他的内心深处,同样渴望着杀郑氏以正国法,以慰天下黎民。

可是,现实的无奈却告诉他,不能杀郑芝龙,因为他是闽王之父、淮王之泰山。或许郑芝龙国人皆可言杀,但是,若是杀了郑芝龙,又将致闽王、淮王于何地?所以,尽管天下皆言可杀,张煌言还是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视而不见。虽不甘,但是他相信最终会有人出面劝说朝廷赦免郑芝龙,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可是在接到朱明忠的信时,他却犹豫了。

“部堂”

吕留良自然不知道,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更不曾想到,部堂会为淮王不惜自污。

“庄生,自与成仁结识以来,对他我亏欠太多了,这几年,我与江西,若非是他到处接济,我又焉能为朝廷掌握江西?虽说此为国事,可是他却对我等从无所求,我焉能拒之?更何况,郑氏亦与国事有关,所以我不能不帮他,”

张煌言很清楚,这几年在江西,如果没有江北的接济,恐怕他想稳据江西,就绝不会像现在这么轻松,兵器、银饷,江北给他的帮助太多,这使得他根本就不能拒绝。对此张煌言清楚,吕留良同样也明白,所以,他也是略点下头,确实,人情债难还,如果淮王求上门来,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出面。
首节 上一节 902/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