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351节


而且浇注法生产的平板玻璃表面比较毛糙,还需要进行研磨,与吹管摊片法表面光洁无需研磨截然不同,这也是吹管摊片法一直占据市场主流的关键原因,甚至直到20世纪,清末时期中国引进德国技术设备生产的平板玻璃,也是吹管摊片法生产,只不过人工吹管变成了机器吹管,尽管浇注法更适合生产厚玻璃,但在20世纪初就被其它工艺所取代。

“实在不行,可以先试验一下浇注法”

心里正疑惑着的时候,朱明忠便听到那边传来工匠欢喜的喊声。

“成了,成了,大老爷,您瞧瞧,这块玻璃,这块玻璃上可没有一个结块,而厚薄完全一样”

见大老爷走了过来,一头汗水的侯明德,指着一块玻璃,有些得意的显摆着,世代吹制琉璃的他,可以说是厂子里最好的琉璃匠,可虽是如此,在吹这种大玻璃泡的时候,仍然碰到了许多问题,毕竟过去从来就没有吹过这么大的玻璃泡。

不过善于琢磨的他,还在过去的不断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由小而大的吹制着长玻璃泡,慢慢的终于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我瞧瞧!”

站在这块半人高的玻璃面前,朱明忠仔细观察着玻璃的表面,通透明亮的玻璃与后世的平板玻璃并没有什么区别,透过玻璃往后看去,也没有丝毫变形。

没错,就是这样的玻璃!

这正是朱明忠所需要的玻璃,或许这块平板玻璃并不大,但朱明忠很清楚,有了这样的玻璃,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至少屋内可以变得更加明亮,而且还会带来另一种暴利产品。

第152章 选择(第一更,求月票)

走廊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被风吹进落到上走廊内。而在走廊内,穿着红呢军装的卫兵,时而列队从走廊处经过。而在走廊边,两名卫兵站在于小院的入口,警戒的看着门外。

这处经略使衙署的院落,之所以戒备如此森严,倒不是因为它是什么军机重地。而是因为这间院落中正在进行的生产,需要加以保密。

“先将锡箔贴在玻璃上,然后再倒上水银,然后水银就会融化锡箔令其与玻璃紧密相连,如此就能制作出一面镜子。”

在朱明忠解释着镜子的制作过程时,几个十几岁的少年,已经将一张锡箔摊平在玻璃上。

看着这几名少年熟练的动作,朱明忠的脸上略带着微笑,偶尔的他会出言鼓励一声。

“先生,照着这镜子,可是连脸上的汗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待忙完了手头的活计,马秋丰拿起一面书本大小的镜子,一边照镜子一边感叹着。

“哎,就怕这照的太过真切了,到时候那市间的女子却不愿意买了!”

“定是愿意买的,只是卖的贵了,自然也就不愿意了”

听着这几个少年的言语,朱明忠只是看着地上的一箱A4纸大小的玻璃镜,这间玻璃镜作坊,与其说是作坊倒不如说是一间试验室,在这里试验玻璃镜的生产技术。

为了将玻璃镜的制造工艺加以保密,朱明忠特意从将马秋丰等人从学校搬到衙署。而马秋丰、许天白他们都是孤儿当初江阴焚城,死难者不下数千人,如此也使得数百少年失去父母,无家可归,而朱明忠便命人收留了他们,并且借鉴后世的童子军的方式,对他们加以培养。甚至也正因如此,才会于清河专门成立了一所“羽林营”,而不是将其送入清河书院,其名取自汉武帝所创的“羽林骑”,“羽林营”主要任务是使孤儿们能接受到教育,使这些人能成为军人,在将来成年之后能够“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从江北各地送来的孤儿都已经进入“羽林营”,在营中除了学习化之外,还需要接受军事训练,那里几乎没有假期,有的永远只有学习以及训练。

就朱明忠的私心来说,他希望这些孩子最终会成长一群性格坚韧、勇猛、机智而且服从有那些有着战士一般性格的人才,而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军人。

所以,与普通的军营或者书院不同,“羽林营”所推行的是斯巴达式的教育。这些来自江北各地的孤儿以及忠义军阵亡官兵的子弟,在入营以后地生活是军营式生活,在那里将让他们接受全面的军事训练,当然也不会忽视化教育,当然无可避免的还有强制的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炼,进而在长期的营内生活中,使得他们养成勇敢、坚韧、服从的性格,而这一切地代价就是惩罚。

将这些来自各地的孤儿们以及忠义军阵亡官兵的子弟送入“羽林营”,接受斯巴达式的学习和训练,到底是对还是错。朱明忠并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这些“羽林营”的少年成年之后,他们肯定会成为忠义军的中坚。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会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开创者,毕竟,现在“羽林营”中除了有先生教授国学之外,还有从南京、松江等地聘请的西洋传教士教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除此之外,他们之中的优秀者,还有机会来到衙署由朱明忠亲自授教,就像马秋丰一样,17岁的他出身江阴书香门第,本身就对数学等充满兴趣,不过只是短短几个月,就已经初步掌握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的数学知识,而现在,朱明忠更是有意无意的将其往化学的道路上引导着。

“秋丰,这制镜的工艺你们几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我准备在连岛设立工厂,专门制镜,等过完年,天白你们都过去,先教授他们掌握制镜的工艺,然后再回清河”

因为这些少年皆是孤儿,所以对于他们,朱明忠自然极为相信,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选择这些少年作为制镜的助手,毕竟有平板玻璃推出市场之后,如何保住制镜的工艺秘密才是问题的关键,尽管有专利作为保护,但如果制镜的秘密为外人所知,必定会影响到通过玻璃镜的销路,而他可是正满怀信心的想要从玻璃镜中获取暴利。

“先生,若是可以的话,学生希望能够留在连岛!”

之所以持以弟子礼,是因为朱明忠对马秋丰他们也有授业之实,所以尽管不称他为老师,他们却仍然尊称其为先生,并持以弟子礼。

马秋丰的请求让朱明忠微微一愣。

“留在连岛?”

诧异的看着他,朱明忠反问道。

“为什么想留在连岛?你们都想留在那?”

在得到的肯定的回答后,朱明忠反倒是更好奇了。

“先生,我们听说水军准备在连岛开办水军学校,所以希望能够进入学校学习”

原来如此!

瞬间朱明忠便明白了,水军确实准备在连岛成立水军学校,其十几名教员都是“东方号”上的高级船员,学校里的学员将会在那里学习西洋航海以及科学技术,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海军学习去弥补航海技术的落后,正是朱明忠的制造定的“追赶”计划的核心。

甚至在朱明忠所拟海军军官的养成制度,可以说是现代理工商医人才培育的场所,颇有寓理工商医人才于海军之意,“寓人才于海军”的构思非常简单,是因为朱明忠知道,一但海军进入大海,在这个大航海时代之中,海军势必将会在各地设立航海站、贸易站并籍此开辟殖民地,而到时候,海军军官势必将会充当殖民地官员,而“寓人才于海军”的作法则可以保证,未来的殖民地倾向于实学教育,从而由内而外一步步的改变中国的传统教育。

海军是个独立的群体,加之其身处海外,当传统士人注意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就发展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甚至不可抗拒的力量,尽管知道这个时代的士人并不像晚清那么保守,甚至对西方科学技术充满了好奇,但朱明忠仍然选择了这种方式,毕竟未来清河书院的全力推行的“实学”教育,本身对于理学就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在未来学术冲突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西洋科学技术藏于海军,根植于海外,则是相对稳健的方式。

“你们想去水军学校?”

看着面前的几个少年,朱明忠笑问道。

“为何想去水军学校?”

“先生,因为水军学校有机会登舰,有机会随军舰一同环航世界!”

对于马秋丰来说,从他第一次看到坤舆万国全图时,就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前往世界各地,而名为水军实为海军的学校成立,则让他看到了机会,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希望进入学校学习航海。
首节 上一节 351/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