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338节


顾炎武、傅山表示赞同时,王略却摇头说道。

“世人皆知经略起于草莽,自幼随其师游走江湖,可世人又有几人知经略之才?”

随后王略看着顾炎武、傅山、阎尔梅感叹道,

“世人皆言经略之悍勇,可却无人言道若非是经略长于练兵,焉能月余即以江阴练得忠义军,如此方才有通济门之胜,若非是经略擅于用兵,又焉能以数万新卒力挫十万清虏,”

作为经略衙署的官员,王略自然知道,世人看待他人时的一叶遮目。

“于坊间颇有些许人等言称,经略身为一军主帅焉能轻易涉险,可却不知,自忠义军起兵以来,无不是以新卒对劲旅,当日于宿迁若非经略身先士卒,与数万兵卒同生共死,数万月前之灶丁,又焉能人人效命,宁死不退?”

即便是现在,提及此事时,王略的语气之中仍是满腹的怨气。

“言此之徒,实是人品卑劣之辈!想我大明,若是武将皆如经略,兵士焉敢不效之死命!”

顾炎武顿时愤声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他曾无数次总结国朝得失。

“可不正是如此,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如此贪生怕死之徒领兵,国朝焉不能败?他日世人曾言“金人满万不可敌”,可若是领兵大帅能与经略一般,那金人又有何惧?”

在他们三人之中,唯一曾组织数千义军的阎尔梅,则在一旁说道。

“行军打仗,主帅悍勇,其麾下自然锐不可挡,若主帅再长用兵,自然是战无不胜,而经略既长于练兵,更擅用兵,再加上这悍勇无双,宛若武毅公在世,我大明得以经略焉不能中兴!”

阎尔梅口中的武毅公指的戚继光,他人评价只引得三人一阵赞同,对于经历了甲申天变他们,面对十几年来清虏杀戮,千里赤地的惨状,自然很清楚大明现在所需要的正是武毅公那样的名将。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不知多少次于他们的心底发出,自然的对这位以其悍勇而名扬天下,并奠定天下大势的朱经略,心驰神往起来。

“非也,以小弟看,经略非但擅于掌兵,亦擅于理政!”

尽管对阎尔梅的看法点头赞同,但在王略看来,经略亦同样擅长处置政务。

“自经略入江北以来,这江北百姓无不言其之善,民众各安其业”

不待王略把话说完,顾炎武立即摇头说道。

“起田所言诧异,虽说经略治下江北,百姓无不安居乐业,亦无他日清虏压榨之苦,可今日于坊见所见,经略所行之法,却难免有些许弊端,不说其它,便是那抵俸之米券,便是劣政,虽然其初衷是为便于官吏兵卒,可今日却尽沦为米商谋利之法!”

几乎是在目睹了军饷局前的乱状之后,顾炎武便一直反复于心底推敲着那米券之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米券为江北之劣政。

“哦?”

王略诧异的看着顾炎武,示意他说下去,本就是于户部任司务的他,自然知道这米券,当然也知道坊间倒卖米券之举。

“起田,这米券看似可方便官吏兵卒,亦方便官府,其凭米券即可往米商处取米一石,可现今却为奸商所用,行商为图其便利安全,往往高价收以米券,于异地低价兑予米商,而米商却以低价所收米券,往异地粮仓取粮就地发售,如此非但可得米利,更减去米粮转运之费,而这米粮转运却皆累于官府,而官府为一时之便,所累转运之费,却又俱落于百姓之身,虽这米券看似于民无伤,可长此以往,非但官府不受其负,百姓亦终其为其所累,而奸商却可尽得米券之利,如此难道不是江北之劣政?”

这边顾炎武的话声刚落,那边的棉帘外传来一阵笑声,在那笑声中又听到有人说。

“我看这劣政,劣的好啊!”

第139章 论政(第二更,求月票)

“我看这劣政,劣的好啊!”

话声隔帘传至房中,顾炎武、傅山、阎尔梅以及王略四人以及于一旁为四位长辈温酒、取菜的阎复面露诧色时,作为主人的王略还未开口询问。那棉帘便被挑开了,王略一见来人,脸色瞬时一变,连忙起身道。

“下官见过经略!”

经略?

顾炎武、傅山、阎尔梅一听,无不是纷纷起身,惊讶的看着这瞧相貌甚至比阎复还要年青来人,他,他便是朱明忠?

在他们四人纷纷见礼时,听着他们自我介绍,尽管目光落在顾炎武身上,但朱明忠仍是不露声色的一一还礼,然后对王略用极为亲近的语气说道。

“起田,你于家中宴客,怎么也不知会我一声,我这不告而来,你可不要生气啊!”

经略的话让王略立即受宠若惊道。

“经略事务繁忙,下官那里敢因私打扰。”

随后王略连忙介绍起顾炎武、傅山以及阎尔梅父子,随后又按经略的吩咐着下人拿碗筷,待他刚一落座,便听顾炎武问道。

“方才经略为何言道,米券劣政劣的好?”

好奇心人皆有知,顾炎武自然好奇他为何会这么说。

听说顾炎武这在王家之后,他便径直来了王家,知道他们在吃“火锅”,特意吩咐王家的下人不过通报,未曾想却听到顾炎武的评论,于是朱明忠便乘机借着自辩之词走了进来,现在他这么一问,朱明忠笑问道。

“宁人年岁长我,可曾记得先皇取桐城秀才蒋臣所议,重行钞法之事?”

重行钞法之事?

诧异之余,顾炎武说道。

“自是记得,先皇之时,北方先有天灾,后有流寇作乱,加之清虏入关屠戮,以至于北方尽为赤地,江北数省税赋断绝,以至国用不足,内帑空虚,如此时桐城秀才荐重行钞法,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其全不顾自英宗以降砂法便形同虚设,惟官府用之,而民间不用后于京中试行,结果是百姓“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箧而去”

在顾炎武提及崇祯十六年重行钞法的失败时,朱明忠笑道。

“当时先帝为重行钞法,解决国之用度,内阁大臣蒋中葆曾言:“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先帝答:“高皇帝时如何偏行得”蒋言:“高皇帝似亦以神道设教,当时只赏赐及折俸用钞,其余兵饷,亦不曾用也。”先帝答道:“只要法严。”蒋又言:“徒法亦难行。”,以其后之结果来看,蒋中葆所言甚是,“徒法亦难行。””
首节 上一节 338/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