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261节


在朱明忠的话声落下时,那座散发着灼人热浪的炼铁炉前,再一次忙活了起来,重达数千斤的砂箱被吊至铸坑内,在一切准备好之后的,随着工匠的喊声。

火红的铁水就像是流水一般无声顺着铸槽流向浇注口。一时间整个铸坑砂箱内尽是一片烟雾弥漫,从通气孔处不断有烟雾涌出。那呛人的烟雾让史司有些着迷,甚至他不顾烟雾呛人的气味,一边忍着咳嗽,一边瞧着面前这一切。

“一炉铁水可铸炮两位”

在那烟雾慢慢的散去时,朱明忠看着沙箱说道。

“按兵器厂的报告来看,现在限制铸炮速度的并不是其它,而是铁厂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生铁”

铁厂的规模有限,这是现在铸炮厂最大的软肋,因为没有铁,所以才不能够铸造足够数量的火炮,而没有足够的铁的原因是在清河附近没有铁矿,这个铁厂不过只是为了便于造船建成的小型铁厂。

原料!

原料的不足限制着火炮的铸造,同样也限制着铁厂的生产,胖的生产同样也受到了限制。

无论如何都要解决原料的问题,实在不行,就是马鞍山的铁矿也要运过来用用。

心里这么想着的朱明忠知道,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不过问题好像并不大,总有办法解决。

在火炮的浇铸完成之后,火炮会需要在砂箱中慢慢的自然冷却,而为确保生铁冷却速度足够的析出石墨,现在自然冷却过程是在保温的砂坑中进行,将砂箱埋进深达数尺的砂坑内,让其缓慢的冷却,这过程长达四天时间,这样才能让炮坯能够更充分的析出石墨,从而可以对其进行镗铣加工。

“四天后,直到它完全冷却之后,砂箱才会再次取出来,然后取出炮身,这时会有工匠负责清除掉炮身以及炮膛内上残余的灰渣。尽管这时这门6斤炮已经完成了铸造。但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进行炮膛的镗铣处理。在河边一台简易的水力镗床来对炮膛进行进一步加工。这一步镗铣可以大大提高火炮内壁的光洁度,从而可以提高它的精度”

当然对于朱明忠来说,他一直所期盼的都是铸造实心炮,直接在实心炮坯上钻出炮膛,而不像现在这样镗铣炮膛。

不过现在这还只是一个想法,毕竟现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且铸造实心炮坯,直接在炮坯上钻出炮膛相对更加费时,现在忠义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数量问题。等眼下的这一关过了,再考虑这些问题也不迟。

原本还有些自大的史司,在参观过整个铸炮过程中,彻底收起了他那有些自大的心思,在他看来这里的铸炮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经略,我想即便是欧洲最先进的铸炮厂,也无法与您的炮厂相比!”

这不是恭维,而是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朱明忠自然非常清楚,别的不说,就是那个由木头以及水车组成的简易膛床,看起来虽然简陋,但却领先于世界半个世纪以上,而这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势,这些不简陋,而且原始的技术,这个时代而言无疑是领先于时代的“黑科技”。

“经略,等到你解决了原料供应的问题之后,相信凭借着这些火炮,就足以让您的军队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军队!”

“不,”

面对史司的恭维,朱明忠摇头说道。

“虽说这个铸炮厂非常优秀,但是,对于现在铸造的火炮,我并不怎么满意,这种1200斤的6斤炮,并不是我所需要的”

置身于一根刚刚从保温砂坑中取出的六斤炮的炮管边,朱明忠看着史司说道。

“你我都非常清楚,相比于铸铁,青铜更适合铸造陆战用的野战炮,它的寿命更长,可能多达千发,而仅仅只是区区数百发,而且6斤炮的威力总归太过有限,所以,我希望能够在未来能够设计一种9斤炮,他的炮管重要应该是900斤至1000斤上下,”

朱明忠口中的9斤炮,实际上就是以12磅拿破仑炮为原型,毕竟,那是久经考验的火炮,至于现在的6斤炮不过只是暂时的过度。将来忠义军威力更为强大,但也更为轻便的火炮。

“这样的火炮相对更加轻便一些,所以更适合战场上需要”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在他们说话的时候,一直跟在史司身边的张迪,看着地上的这门炮,默默的把这句话记在了心底。当然朱明忠并没注意到这些,他只是对史司说道。

“不过眼下,最要紧的是把桨帆船造出来,至于船上的火炮嘛,有这炮厂在,有什么好担心的?”

是的,有这个炮厂在自然不需要再考虑火炮的问题,炮厂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火炮的问题。

“军舰上需要什么样的火炮,你们可以拿出图纸来,然后在这里制模,你们今天能够拿出图纸,也许最多明天,火炮就能铸造出来。”

速度!

这正是砂模铸造最大的优势所在,甚至就是被人吹上天的有着各种问题的铁模铸造,在速度上也无法与之相比。毕竟铁模的制作本身就需要时间,但是砂模的制作却非常简单。

“将军,如果您在欧洲的话,仅仅只需要凭借这个铸炮厂,一定能够成为欧洲的首富,到时候整个欧洲都会购买您的火炮。”

史司一种羡慕的语气说道,毕竟这种铸炮的方法已经彻底颠覆了整个火炮铸造业。

一阵大笑之后,朱明忠笑着说道,

“看来很有必要加强这里的保密措施,免得别人把这些学去了。”

其实朱明忠很清楚,古来有之的砂模铸造保密不了,真正需要保密的不是砂模,而是整个铸炮工艺技术,而现在这一切,还都在摸索之中。

第63章 土城(第一更,求月票)

有了铸炮厂,炮自然是不用担心。

有了船厂,自然也不需要考虑造船的问题。

对身处清河的朱明忠来说,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无外乎,就是新兵的训练、武器的制造,当然还有就是城北土垒城墙的修筑。是那只平均起来每天行军都不到30里的所谓的“安南军”,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相比于清军,对朱明忠而言,城墙反倒更为重要一些。

清河县没有城墙!

清江浦向来没有真正的城垣,也没有哪一任知县提出过要造一座城池。虽说清河水陆交汇,南北要冲,是淮海道、淮关道和漕运总督府驻地,虽说是市井繁华,可也就是这市井的繁华造就了沿河数十里的市镇,却限制县城的扩建。

在洪武年间清河修县城时,人口数千的清河县城宽不过两百丈。后来随着永乐北迁这清河便成为了南北要冲,依河而兴的市井完全将那小小的城垣包围其中,加之种种原因,这清河县虽是繁华但却大抵上等于没有城墙,甚至就连旧时的城墙也因年久失修,而几近垮塌。

在过去,或许没有筑城的需要,但是现在,面对数万南下的清军,加之清河县本身就位于黄河以北,筑城也就成了第一要务。
首节 上一节 261/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