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258节


“火炮还是要十二磅拿破仑啊可拿破仑炮是什么尺寸来着?”

当然即便是绞尽脑汁,朱明忠也想不起十二磅拿破仑的炮身尺寸,不过并不妨碍他憧憬着那个未来,尽管明知道拿破仑炮200年火炮技术进步的结果,但人总要有些理想

“这是”

看着炮弹中央的一条细纹,这是铸造时留下的铁范合缝,在铸造生铁炮弹时,都是用两个半圆坯模合铸而成,非常粗糙,必留合范的线痕。炮弹外表不光滑,势必会影响精度,回忆着后世曾看过的资料,似乎在鸦片战争时,也有过这样的问题,后来丁拱辰改用失蜡法浇铸,铸得的炮弹才达到光圆无痕的地步,但此炮弹在整个战争中所占比例极小。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采取人工磨光,当然,这种办法的成本相对较高。

除非如果借助铣床的话,倒是可以轻易铣去合缝!

看着手中的发白发灰的炮弹,朱明忠知道,为了降低成本,这些炮弹都是用铁模铸造,意味着这些炮弹的材质无一例外都是白口生铁,白口生铁无法进行铣削加工,除非进行可锻化退火。

对于可锻化退火,作为工科生的朱明忠并不陌生,就是将白口铁放在砂箱中或有保护气体的炉子内进行将脆硬的白口铸铁转变成韧性和塑性较好的可锻铸铁的热处理工艺。这种工艺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也很简单。

“嗯,回头可以命人研究一下”

心底这般思索着,那边已经完成火炮试射。徐又铮正在命人将炮身取下,然后竖置起来,往炮膛里倒水。

“经略,这大炮试放之后,需要装水放置一天一夜,如果表面渗出水迹,表明此炮不可用,如果表面无水迹渗出,即可配三百发铁子,然后发往军中留用”

每门炮配三百发炮弹,这是这个时代火炮通常的寿命,但是对此朱明忠显然有他自己的看法,

“这三门炮不需要送入军中,等到装水查验结束之后,就在这里进行试放,每天至少打五十炮,每打50发炮弹之后,再装水查验,这样一直打下去,不要停,直到炮身产裂缝之后,再看看到底打了多少发炮弹,然后把三门炮的寿命都统计起来,如果三门炮不行,就再铸造几门,然后试验下去!我还就不信了,它的寿命只有三百发!”

或许,清军铸造的火炮寿命只有三百发,但是朱明忠相信,经过改良的铸铁以及铸炮工艺,应该能够提高火炮的寿命,如此自然也就不有遵循旧例,而且现在,朱明忠更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打破常规。

“下官遵命!”

对于经略使的命令,戴苍和徐又铮纷纷表示赞同,而徐又铮更是于一旁说道。

“经略,这炮孔经过膛削之后,可谓是明膛如镜,即便是鸟铳铳管也不过如此,以下官之见,这炮子与炮孔之间游隙不应再遵旧例,既然弹膛光滑,说可适当加大炮弹,如此既可增加炮子重量,又能增加大炮威力”

对于徐又铮的这个建议,朱明忠自然没有反对,他需要就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

“子树的这个法子,倒也可以试一试,我看就这么办!”

第60章 不适(第二更,求月票)

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

又一次见到史司的时候,朱明忠不禁感叹着命运的诡奇,上一次见面时,自己不过只是刚入郑军,所持不过只有江阴一地。而现在,不过短短两月,自己就已经身为江淮经略,虽说比不上洪承畴的“五省经略”那么威风,可相比于那位天字第一号铁杆汉奸的不掌寸兵,自己可谓是手握重兵!

乱世之中,军权就是最大的依仗!

或许,朱明忠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军阀,但是自幼对“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的耳濡目染,使得他深信,相比其它,这军权才是最实际的!

而且他自信,随着五万身强体壮的灶丁的加入,现在的忠义军可谓是兵强马壮。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出于郑军,为郑成功下属的身份不能改变,恐怕自己现在都有与郑成功平起平座的资本,当然,这个念头不过只是一闪,在这个时代,最忌讳的就是下属对主帅的背叛,无论如何,出于郑军、受郑成功封赏的朱明忠身上,早就烙上了郑家的烙印,这个烙印不是那么轻易去除的。

在朱明忠感叹着命运的变幻无常时,史司同样也打量着面前这位年青的出奇,且经历更似传奇般的将军,在他看来,如果这位将军的传奇传至欧洲的话,一定会在整个欧洲引起从未曾有过的轰动,不知多少妇人将会因为他的英雄壮举为其而倾倒。

“史司参见朱将军。”

在史司按照中国的礼节揖礼的同时,朱明忠迎过去笑说道。

“史司,我们又见面了,怎么样?这一路上顺利吗?”

在想到那个船型的的时候,朱明忠自然想到了在瓜洲时见过的史司,尽管在清河造船的工匠很多,但是他们仅只是擅长建造中国式的船只,对于欧洲船只根本就不曾了解,而中国的传统船只并不适合火炮时代的海战。在所有人中,只有史司这个来自英吉利的冒险家,知道如何建造欧洲船只。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邀请其来清河,自然的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将南京城外的一千亩地转给了甘辉,这就是史司等人的价码。

“承蒙将军的关心,这一路上非常顺利,我还没有祝贺将军于江北取得的大捷!”

尽管已经来到中国多年,但是史司所说的汉语,虽说很标准仍然有些生硬。

“谢谢你的祝贺!”

朱明忠并不愿意同他客气,而是直接道出了邀请他人的来意。

“我听说你最近在南京绘制了一些图纸,还制造了模型,怎么样,都带来了吗?”

对于这一切,史司早就有了准备,自从知道朱明忠就是他与河堤上看到的那个青年将军之后,他就知道,他的梦想将会在这里成为现实。

不一会,张迪便帮助史司展示了一个木制的帆船模型,正是朱明忠提到的“斯鲁普船”。

“将军正像您曾提到的,这种“斯鲁普船”虽说只是的小型船只,但是在欧洲却大量用于其与殖民地的近海贸易与巡逻作战,这种船从艏到艉都是为速度与灵活而设计的,其船身长度一般在80英尺左右,通常仅有一根、偶尔有两根后倾安装的桅杆,上挂一到两面横帆和一副大型斜桁主帆,远远看去就像鲨鱼在水面游弋时露出的背鳍。无论侧风还是顺风,这种船都可以实现巨大的帆面积来推动船身前进。它标志性的长艏斜桅仿佛一把利剑直刺前方,其上的大面积艏斜桅帆提供了极佳的转向和逆风航行性能”

在史司讲述着“斯鲁普船”的优点时,朱明忠只是含笑不语的看着这个模型,相比于装备几十门炮的巡航舰,这种排水量百吨左右的小型军舰,最适合自己,在从水军到海军的变革之中,这种小型军舰的成本低,建造速度快,操作简单,更适合新兵的训练。

“一艘100吨排水量的大型斯鲁普船可载100名左右全副武装的水兵,最多可装14门大炮。它完美诠释了“跑得过我的打不过我,打得过我的跑不过我”这种交战原则,即可以迅速追上逃跑的商船并迫使其投降,又可以在更强大的敌人刚从地平线上冒出未桅顶时就向远方驶去”

在史司的解释着这种军舰的优点时,水军的左军提督李成乾以及右军提督潘子钦、中军提督王安民三人看着这小巧的模型,神情显得有的些复杂,对于李成乾、潘子钦来说,他们对于军舰并没有什么要求,而对于曾在南京见过大型海船的王安民来说,他所想的却是像郑家军一样的大型海船。

“经略,这船未免也太小了,以标下看来,我军不仿建造大福船”

不等王安民把话说完,史司便立即反驳道。

“提督阁下,你不明白,从火炮出现在大海上之后,海战的形势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的船型根本就不适合海战!”

作为一名船舶工程师,史司曾不止一次考察过中国的海船,对于中国海船的优点以及不足自然非常了解。

“尽管中国的海船建造速度快,成本低廉,但是中国帆船却依然有着自身固有的不足,就像中式硬帆属于纵帆类,受风效率高;可以绕桅杆转动,能迎风,在顺风和侧风的情况下都能使用。硬帆因为有支持骨,所以帆质量要求很低,就算破了很多洞也没有关系。操作比较简便,升降帆的时候不用船员在桅杆上爬上爬下,特别是降帆特别方便,在恶劣海况下的使用非常安全,而且硬帆在单位面积上的吃风能力超过西洋的软帆,但是由于硬帆的材料问题导致帆的面积方面根本无法和西洋帆船相比,从同样重同样面积的帆来说硬帆优势大,成本还低很多。不过软帆的船一般帆面积做得非常大,桅杆又高,抵消了这个优势,但帆大杆高这也带来了桅杆容易折断,因此西式帆船的桅杆上都有加强缆以稳定桅杆,但是这又使得风帆无法绕桅杆转动,所以西洋的横帆在侧风下的效率很低,但是可以用衍帆解决这个问题,总的来说,西洋帆船用帆的总面积战胜了中国帆船的单位面积效率,”
首节 上一节 258/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