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330节


“那么四百年后呢?”

四百年后,粮食的产量会增加十倍,当然,这些话朱明忠并不会说。

“呃这”

“四百年后人口继续这么增长呢?”

当然不可能,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同样城市化也是上佳的避孕药。当然,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这臣不知!”

朱大咸再次手笏行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朕以为,非得摧毁乡间的自给自足不可,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着朱大咸,朱明忠又继续解释着他的想法。

“就像现在纺纱业重创了乡间的土纺生产一样,而随着土纱生产的锐减,纱厂的数量在增加,纱厂的工人也要增加,如果织布业也从千家万户进入工厂或者工场之中,那么这些工厂势必可以吸纳数以十万计的工人,而这些工人,他们定居在工厂附近,需要居住,需要生活,他们所有的生活物资,都需要购买,这会进一步刺激工商业的发展,无论是米商、菜贩、油贩以及布店,这些产业,都需要人去经营,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消费,就足以养活彼此,这些工厂、商铺会吸纳数以百万计的闲散劳动力,城市在扩大,人口在增加,他们就不会去挤占有限的土地资源,如此一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以消费零售业吸纳城市剩余劳动力,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也是唯一的途径,只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无法理解它的重要性。

凭借着来自后世的经验,朱明忠并不希望等到问题发生之后再去想办法,毕竟,在历史上,从18世纪后,欧洲的城市之所以经常发生暴动,就是因为富余人口太多,而工厂无法吸纳足够的劳动力,这也是欧洲大陆爆发革命的原因之一,当然,相比于他们,英国却可以在工业化的同时通过移民解决问题。

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是朱大咸并不能去理解,这个在21世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观点,迷惑不解的他,皱眉问道。

“臣愚钝,不知道陛下,到底有何打算?”

说白了,不是因为愚钝,而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陛下到底有什么打算,或者怎么样去“摧毁”百姓的自给自足。

“平臣看报纸了吗?”

见朱大咸这么“谦虚”,朱明忠笑着问道,报纸是现在他了解外界的渠道,不仅仅是不被官员蒙骗的渠道,同样也是了解社会变化的渠道,也正是在报纸上,朱明忠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臣不知道陛下所指的是那份报纸?”

朱大咸不解的看着陛下,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报纸上有什么大新闻不成?

第182章 恢复(第二更,求支持)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这句民间的谚语道尽了松江的繁华,曾几何时,在这松江城内外,织户十数万家、织场千间,一艘艘乌篷船把数以百万计的松江布运往各地,甚至出口到欧洲以及美洲。

只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清军的屠杀嘎然而止,即便是战后幸存者试图恢复生产,但在满清的压制下,也再不见昨日的辉煌。

“后来虽有时兴,可满清却要求织工互相作保,“五人连环互保,取结册报。一人犯事,四人同罪,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如有拐布盗逃、赌博、行奸斗殴、聚众插歃盟、停工科敛、闲闯花鼓、纠众不法者,坊长报明包头,会同甲长,填簿交坊总,申明拿究。如有徇隐发觉,互结保人,本坊坊长一体同罪。””

坐于船头,听着孙叶臣讲述那种名为“工”实为“囚”、为“奴”的用工方式,朱明忠点头赞同道。

“建奴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不过只是为了避免百姓聚集,聚二十人者为逆,这织场之中,名为“工”,实际上也不过就是比囚犯稍好,如此,但凡是良家子,又怎么可能愿意进工场,没有了工场,又怎么可能再现昨日的兴盛”

想到后世居然有些汉人中的败类在那里否认什么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辩称不过只是自然发展,即便是没有满清入关,也会自然消亡,甚至说什么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休养生息,康熙初年的重新整顿,在经济上已基本恢复至明末的水品,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商品经济逐渐到达一定的高度。而所谓的“工场”虽然存在,但仍然无法发展成为现代工厂。可是他们显然忽视了一点,清代那些拥有数百张织机的工场内的工匠,从来都不是工人,而是“奴隶”是“囚犯”。

就像罗马时代的奴匠营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工厂一样。所谓的工厂主,其实不过就是奴隶主,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机械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如何对“奴隶”极尽压榨,面对不堪忍受压榨“叫歇”罢工的织工时,他们的反应是与官府一同镇压,将罢工者视为“叛逆”砍头、诛连不说,满清皇帝更是以“上谕”要求对其“严惩”,地方官府也于各地树立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

在这种官商一体的压榨与奴役下,工场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工厂,所谓的“工人”不过只是一群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奴隶。

“这位先生所言极是,孝烈皇帝那会,大家都愿意到工场里干活,因为在工场里不仅能挣着钱,还能学着东西,等手艺学好了,自己就能单干了,东家若是想留你,还会给你加银子,可到了虏狗那会,除非是家里揭不开锅了,但凡是个人都不愿意过去,为啥?还不是因为进到工场里,就像进了牢房似的,一个不小心,挨板子是小,甚至都能丢了脑袋”

摇桨的船夫在那里说道着那些工场的时候,朱明忠笑点着头,他的目光随之又转向了往来的船只,因为江南的河道并不宽敞,所以河中大都是乌篷船,甚至就是朱明忠自己,也是在吴淞口换乘的乌篷船,相比于大船,这些小船在江南的河道中更为灵活。

在那些驶过的敞船上可以看到捆绑成包的棉布,那些棉布将会在吴淞口被装上大船,或是经由江河运往各地,或是经海船远销至海外。

“现如今,也是咱大明又中兴了,皇帝领兵打跑了那些狗日的,老百姓才重新过上好日子,这几年的功夫,咱们这松江布也跟着又回来了,虽说现如今咱松江还没有像孝烈皇帝那会有织机千张的工场,可有个四五百张织机的工场,那城外没有十家,也有七八家”

船夫的话,让朱明忠的心里颇是一阵得意,不过只是几年的时间,大江南北在战乱中被清洗一空的经济就已经得到了恢复,资本主义萌芽再一次与大明出现,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

纺者踩着踏板,轮轴飞速滚动,纱锭欢快地唱起歌,洁白的棉条越来越小,棉纱卷却逐渐变得圆滚滚这样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场面,再一次成为江南一带城镇的盛景。当然,纺纱是不可能了,水力纱机的出现,使廉价的机纱取代了百姓自纺的土纱。

“船家,一会不要去直接去松江城的码头,在离松江城最近的市集,我们就下船。”

因为这次来松江,就是想要感受一下这个已经慢慢恢复昨日盛景的“布都”,所以,朱明忠并不想直接进城,城里并没有什么可看的,除了云集于松江的收购布匹的商号之外,工场、织户,都在城外。

“好嘞!”

约莫三个多小时后,朱明忠便来到了一处市集上,说是市集,可是繁华却不逊于北方的小城,置身于这座市集上,可以看到街道两侧,尽是布线庄,松江布正是通过这些布线庄销往各地。

“东家,你瞧这些布线庄,从庄号上,就能看出他们是那里的线庄,您看,那边那几家,肯定是广东那边的,还有”

作为松江人的孙叶臣对松江的一切似乎都很熟悉,虽然已经离家数年,但这一切都刻在他的记忆中,毕竟,四年前,在他离开这里的时候,松江的一切都在慢慢的恢复。

“擎东,这次既然到了松江,你便回家看看吧。”

陛下的话,让孙叶臣一愣,他连忙摇头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330/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