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1282节


“或许,吴三桂是你们的叛逆,但是你们却没能阻止他逃离明国,而且,现在他来到了印度,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所以,我并不认为,接见他们的官员有什么问题,如果因为他们是你们的敌人,让我拒绝接见他们的话,那么,明国是不是也应该从印度的南方,把你们的使节撤出去呢?他们同样也是印度斯坦的敌人!”

奥朗则布的语气很平静,他口中的南方,指的是南方的那些国家,既有印度教国家,也有苏丹国,从继承皇位以来,他都渴望着统一印度大陆。不过现在那里不仅仅有欧洲人,也有大明人。而这些都是他统一的阻力。

“尊贵的陛下,那些国家,都是主权独立国家,而吴三桂”

原本想说吴三桂是从大明流窜到印度的严我斯,话到嘴边时,自然想到了莫卧尔王室的来源,他们同样是外人,甚至他们对南方的征服,也是依靠从阿富汗招募的雇佣兵。

当然,现在因为他们对阿富汗的入侵,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能雇佣阿富汗人作战了。可他们,总归是外人。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吴三桂是极其相似的。

“他们是异教徒,陛下,我想,对于贵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极不妥当的事情。”

好吧,也许,只有这个理由了。

“严公使,也许,明天上午,你可以到寺庙去观礼,我大周公子将在寺中受礼信天方教”

什么?

尽管之前还觉得的吴家的人没有那么无耻,可是当从谢四新的口中听说什么受礼信天方教的时候,严我斯还是被惊呆了,他压根就没有想到人居然可以无耻到主地步。

“他,他们怎么能这般无耻!”

又一次,在返回公使馆的路上,严我斯的语气依然显得有些愤愤不平,即便是直到现在,他都无法相信自己所听到的。

吴家的人居然直接信了天方教。

“无耻至极!”

尽管严我斯很清楚,即便是他们改信了天方教,对于德里来说,同样也是异端,迟早他们之间还是会发生冲突,可他的心底之所以会如此担心,完全是因为吴家人的表现。

他们的公子可以信天方教,世子就可以信印度教,如果他们信了印度教,那么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就不是什么外人,如果他们籍此亲近印度土著,通过与婆罗门联姻等方式,巩固他们在印度的统治,到时候,大明应该怎么阻止这一切?

第146章 态度(第二更,求支持)

其实,对于兴乾五年的大明来说,印度斯坦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仅仅是因为国人对于“印度斯坦”的“无知”,而是因为,那里距离大明实在太过遥远,除了知道唐僧取经的地方之外,恐怕对那就再也没有其它的兴趣了。

甚至即便是对于朱明忠本人而言,发生在“印度斯坦”的事情,顶多也就是帝国事物中的一个插曲,不值一提的插曲。

“吴三桂如何在印度如何兴风作浪,就现阶段来说,都是有利于大明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混乱的印度,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印度。”

一个统一的印度并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是与大明相邻的大国,一个统一的印度可能会给大明带来威胁,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分裂的印度,势必将有益于我们在印度的谋略。”

为什么在另一个时空中英国人成立的动印度公司能统治着整个印度,原因当然有很多,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当时印度太分散,权力不集中,各个分裂的小国各怀鬼胎,才让英国人有机可乘。

“一个四分五裂的印度,必将会出现许多国家,他们都有着自己内部的矛盾,要么争夺王位,要么是争夺权势,这就会给我们未来在印度的谋略提供了大量机会。不用说这些印度的王公肯定也不团结,在内斗时势必还会想着借助我们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实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打着帮助他们的名义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把印度进一步分裂,然后再慢慢的收拾他们。”

“陛下英明。”

顾炎武只是随意的拍了个马屁,对于身为大明首辅的他来说,印度委实太过遥远了,那里无论发生什么,于大明都没有任何影响。

当然更重要的是自信,他相信,如果那里有风吹草动,大明的舰队以及平南军以汉军为官,土兵为主的平南军,随时可以讨伐印度,大明甚至都不需要支付军费,凭借讨伐后缴获和分赏,就可以维持战争开支。

相比于印度,南洋无疑更为重要一些,毕竟南洋直接关系到将来大明的宗室分封,只要宗室分封不断,那么宗室非但不可能成为大明的累赘,而且还会为大明解决很多问题。想到南洋,顾炎武自然想到了刚刚接到的电报。

“陛下,上个月,秦国希望能够从平南再雇佣5000平南军,以用于防备马打蓝的进攻,现在他们与马打蓝的关系极其紧张,所以内阁已经同意了秦王的请求。”

在提及此事时,顾炎武特意看了一眼陛下,尽管对于分封诸夏,表明面上大明不派遣官员,不插手其国政,可是并不意味幸存大明会不闻不问,毕竟,那些国主都是大明的宗室。

“平南军”

沉吟片刻,朱明忠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平南军是当年征缅时,为了西南战局,迫不得已创建,以南夷为兵,汉兵为官,他们后来虽说大都归化为汉,可是缅甸”

话声略微一顿,朱明忠的眉头微锁。

“缅甸的将来到底是分封或是设立行省,都在两可之间,以平南军抽其丁壮为兵,然后调发诸夏为用,虽然是朝廷制定的策略,也是平南兵归化的条件,可是要控制比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去年年底,秦国就已经雇佣了4000平南兵,再加上这2000,可就是6000人了,秦国的汉兵才多少?不过区区一万两千人,这个比例是危险的,或许他们已经归属华夏,可是仅仅只是汉名、汉姓,又有何用?他们骨子里,现在还是蛮夷,别忘了侯景之乱!”

提及“侯景之乱”朱明忠的眉头微微一挑。

“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收留,又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不满,遂于以清君侧之名在寿阳起兵叛乱,后攻占建康,把梁武帝活活饿死,从而掌控了梁朝军政大权。看似似有前因,可以朕看来,侯景之乱实是因为其身为羯人,形成禽兽,心怀异心,不知恩义所至。侯景之乱给三吴地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汉人明几乎惨为其屠戮而就此成为绝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用不容质疑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后,朱明忠的眉头头微蹙,然后长叹道。

“令诸蛮归属华夏固然是我等之宏愿,亦是我华夏之责任,可是,无论什么都,都不能忘本,这教化诸蛮又岂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什么事情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至于平南军”

平南军,在大明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当年征发土司土兵为兵,是为了牵制西南清军,可是兴乾后,如何安置平南军就成了一个问题,他们一方面并不是汉人,而另一方面,他们却曾经于军中任职。如果任由他们归返土司,就等于壮大各土司的实力。

所以十万平南军如何安置,一直是令朝廷头痛的事情。

尽管后来通过的退役安置,将平南军安置于平南府各地,看似他们是大明统治平南府的基础,可土兵总归是土兵,土人总归是土人。尽管他们可以用生硬的汉语说话,但是在土地人居多的环境中,最终他们还是土人,顶多也就是成为“熟番”。

直到实施分封之后,面对分封诸国的土蛮,在兵力不足情况下,半汉变蛮的平南军就成了朝廷手中的器物。

平南军接受各国的雇佣,前往各国为兵,在镇夷抚蛮的过程中,冲锋在前,为诸国立足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平南军离开了缅甸之后,置身于新的环境之中,离开了熟悉的土番环境,那些身处异地的土兵只能通过不断的汉化,亲近作为统治者的汉人,而不像在平南那样,说土语从土俗。

一边是平南土人的数量减少,另一边是诸国“半汉”增加。于朝廷看来是对大明与诸国都是各取其利,但是这种大规模的征发土兵,在朱明宗看来,对于诸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不稳定因素。
首节 上一节 1282/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