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223节
可是怎么才能靠自己呢?
“嗯,肯定有机会的,报纸上不是说了吗,现在那些诸侯在码头到处招人!”
尽管有些紧张,但是温裕家仍然不断的在心里跟自己这么说,不断的给自己打着气,可是眼前的码头却让他迷惑起来,因为他只能看到里面堆积如山的货物,却看不到任何所谓的“争相接人”的场面。
不过,尽管内心惶恐,但是他的眼睛,还有码头上许多和他一样,想要在海外闯荡的人们的目光都在情不自禁的投向了港口的另一端,相比于这片码头的繁忙,那一座栈桥显得有些冷清,只有一队身着绿色军装的军士持枪而立,将那座客栈以及附近的码头与这里繁忙隔绝开。
绿色的军装!
这样不是大明的军装颜色。
而在两百寻长的栈桥两侧的泊区,泊停着大大小小多达三十多艘各种帆船,其中甚至还有两艘三桅巡航舰,它们静静的停泊在泊区内。似乎外界的热闹与那里没有丝毫的联系。
不过看似冷清的码头上,实际上也很热闹,只不过更有条理,水手、力夫各守其职的将各种货物装上船,偶尔的,人们还可以看到那被木吊吊运上船的大炮数门重达数吨的海防炮,是不需要装进木箱中的。
“小心些、小心些,那可是陛下特准的56斤炮,将来王城可就指往着它们呢!若是摔着了,就是砍了你们的脑袋,那也赔不了大王!”
不时的可以听到有人用官话大声嚷嚷着,那人虽说话里是小心翼翼的,可却又带着趾高气扬的模样,盛气凌人的在那里指手划脚,甚至不时的训斥着,而他们尖细的声音和面上无须的相貌,很容易的透露出了他们的身份内侍太监。
虽说太监已经废除了,可是在京师,还有很多太监流落在外,而宗室就藩却让这些贫寒交迫的太监们找到了生计那些个宗室在就国后,往往会带上少则几个太监,多则数十个太监,似乎对于他们来说,太监就是彰显其国君身份的一个符号,或许按大明律,不准再阉割太监,但并不妨碍他们使用那些被驱出宫的太监。
于是乎,原本这些被逐出宫的、饥寒交迫的太监们,顿时摇身一变,成了各路大王、国主的大内总管,为其操办起内府诸事,还别说,这些个太监,偶尔倒也能派上些用场。
当然,这太监也就只有一代了,除非他们愿意花大价钱从朝鲜等地购买太监,否则,按大明律万万不能阉割良人的。
“老弟,你也是想去投奔诸侯国的?”
就在温裕家有些不知所以然的站在那里的时候,一个二十来岁的汉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的身边。
“不知兄长是”
温裕家连忙行礼道。
“好你一样,也是想寻着诸侯投奔过去,你瞧”
那人手指着码头上的人,然后说道,
“这里但凡是不干活的,有小一半都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大家谁他么的不想过好日子!”
过上好日子!
对于寻常的百姓来说,他们自然渴望着富贵的一天,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样的机会,更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机会。
“所以呢?大家伙都寻思着出海讨生活,可这个讨与讨可不同,兄弟,瞧着你最多也就18吧,哥哥我对你说啊,这诸侯国是要人,只要是个人,不残不废的,他们都会把你带过去,可关键是,你去了干啥?”
这二十几岁的汉子一边说,一边盯着那边的码头。
“兄弟,到了那地方,你是想当老爷,还是当平头百姓?”
温裕家诧异的看着这凑过来和他说话的人,似乎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问。
“你有银子吗?要是有银子,跟哥哥我一起去办件事,哥哥我保证,到时候,咱兄弟,吃香的喝辣的!”
第99章 各取所需(第一更,求支持)
当秦国府上下在为即将的远航做着准备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中都,同样也有人在为即将的远行做着准备。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坐于屋中的潘仁远看着这首词时不禁笑着摇了摇头,心里反倒是觉得有些好笑,毕竟,谁都知道这首词的做者何人,是当年陛下往山海关的路上所作,结果却被这家人如此悬于中堂。而且瞧那字,不过只是一手寻常的正楷,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当真只是商人!
就在潘仁远的心里突然生出这种感叹的时候,他听到了脚步声,只见此宅的主人已经走了出来,他的脸上虽是皱纹满布,但是气度却远比寻常老人所能相比。
“在下潘仁远,见过老会长!”
潘仁远趋前行礼道。
虽说身为王府长吏,可是潘仁远对此人却仍然极为恭敬,毕竟,这人是北洋商会前任会长,现任会长是他的儿子,而他甚至还是陛下的布衣之交。
打量着潘仁远,梁天佑笑说道。
“是潘长吏,不知长吏前来有何吩咐?”
“啊!”
潘仁远再次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