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113节
尽管实际上,兵部尚书并不是传声筒,兵部尚书不仅仅只是在朝廷里递出预算。同时还负责新兵的征召、训练、装备研制以及薪给,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他还要协调朝廷筹集军费、物资。同样也是权责重大。
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兵部尚书,其实就是军队的三条脚缺一不可,只是,现在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忽视兵部尚书,只是将他视为制约官的工具,五军都督府的传声筒。
当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制度,是朱明忠精心构建的,需要时间慢慢显现它的力量,只不过在张金生看来,兵部尚书不过就是聋子的耳朵。
“公爷,若是不入五军都督府,那晋藩又能去那?”
周昌看着张金生反问道,尽管已经过去两年,但是他仍然会羡慕张金生的际遇,如果当年他没有走错路,会不会现在也已经入朝为臣?
当然,际遇这种东西,谁都说不清楚,就像张金生,又岂曾想到,当年被郑家掠为兵卒兵,居然会在阴差阳错间成为大明的义勇公。
“他去那,不重要!”
摇摇头,张金生用颇为不满的语气说道。
“但这都督府执掌我大明四十余万王师,不能就这么轻而易举的交给一个外人,皇上不会这么做的!”
东主的话,让周昌不由一叹。看着张金生时,他甚至感觉这或许就是傻人有傻福。居然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看透。
五军都督府执掌天下兵马是不假,看似集中的军权,可是实际上,军权在什么地方?在左右都督下面,还有都督同知,陆军有都督同知,海军也有都督同知。他们分别执掌大明陆海军,左右都督虽说尊贵,可是却不能越过都督同知指挥部队。而且按照大明的军律,是一级指挥一级,绝不容忍越级。身为左都督的张金生,除了五军都督府的卫队之外,甚至连一个大队的兵马都无法调动。
对于军队陛下早就用环环相扣的方式,将军队彻底掌握在其手中,即便是镇守地方的各营主官,也因为有军正以及各级主官的制约不可能率领部队作乱。
进入张府之后,周昌总是会研究大明朝的官制、兵制,每每得出的结论是对那位兴乾皇帝佩服至极,在他看来,那位皇帝绝对是集数千年御臣于大成,武分立,使得官不能插手兵事,而以武“束”,也避免了自宋朝以来的官一家独大,不会再出现武官地位低下的局面。
而更重要是,通过种种看似无形的环,将军队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最终,无论是官亦或是武将,不过只是皇帝本人手中工具罢了。
“交给外人”
周昌苦笑道。
“用一个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去换晋藩交出兵权,由地方强藩入朝为枢臣,这天底下,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面对东主,周昌并没有丝毫隐瞒,而他的那句“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听到张金生的耳中,让他微微一愣,片刻后才摇头说道。
“培公,这天底下聪明的人太多了,可有时候,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
说罢,张金生端起茶杯,默默的品着茶,他又未尝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调不动一兵一卒的都督”,但是他不能说,更不能有任何怨言。
“啊”
东主的话,让周昌整个人不禁傻了眼,就在片刻前他还觉得眼前这人是傻人有傻福,现在看来,他,他知道
“你要知道,这天下,可是陛下的天下”
说出这番话后,张金生缓步来到窗边,看着窗外说道。
“我听说,今年北方的收成不太好,不知多少陕西父老又要遭难了”
第14章 可怜人?(求支持,求月票)
这一年,倒不是什么好年景,山东的西部、河南、北直隶以及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干旱。尽管没有导致秋粮断收,便是收成却不及过往,虽是如此,地多人少之下,倒没有百姓流离失所,大量流民出现的一幕。
不过虽是如此,在河南一带,却有不少流民涌入,那是从陕西流入来的流民,这两年,在满清奴役下,不堪重负的陕西百姓,往往选择流亡关内,虽说在与陕西交界的各县,皆有官府设立的济民所,赈济从陕西逃来的难民,但是总有不少难民因为逃离陕西时的路径各有不同,自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济民所,不知多少百姓流落于各地。
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也正是济世救人、布道结缘的好时候,虽说今年收成不如去年,但总比往年强上不少。也正因如此,不但难民受益,就连寻常的乞丐,也能从中受益。
离开保定之后,一路南行,来到黄河边的时候,虽说不过只是刚进十月,这天却下起雨夹雪来,这些年冬天雨雪来的早,虽说百姓早就有了准备,家中早就备上了柴火或者煤球,虽说这两年煤球越来越实兴,可是取代柴火总还需要些时日。
在集上街道两行房檐底下到处都是冻得缩成一团的乞丐,一个个饿得面黄饥瘦,他们眼巴巴的盯着左右,等着有善心人施粥。
由秋转冬,天气自然是冷极了,从北方的吹来的风裹着细雨碎雪,时紧时慢地在街道上荡漾,这小镇自然不能同省城、府城相比,没有经过“市街改正”的街道,极为狭窄,其实,即便是在保定,改正拓宽的市街,也不过只有区区数条,大多数市街顶多只有丈宽。这市的街道不过只六七尺宽,牵着一匹马的行人,甚至能占半条街,虽说穿着油布雨衣,可是赵国宾浑身都已经湿透了。
“老爷,咱到一旁先避会雨吧。”
“成。”
瞧见家仆已经冻的嘴唇发青,姚户圣便点头应道。
两人随后便进街边一家小酒肆里要了一碗热酒,就着两碟菜慢慢地喝着,热酒下肚之后,赵国宾很快就暖和了起来,偶尔的他会把视线投向路边的乞丐。他的眉头时而紧皱。
天下初定,按照道理来说,流民、乞丐本应是最少的时候,毕竟地多人少,只要愿意,自然不愁吃喝。可为何会有这么多乞丐?
坐在店边的赵国宾看到路边瑟缩着身子的乞丐,这乞丐瞧年岁是正值壮年,怎么偏偏就甘愿为乞丐?那汉子感觉到有人在看他,立即挤出讨三分讨好七分可怜的笑容,可在瞧见瞧他那人的相貌时,却把头一缩,不敢言语了。
“五子,给我拿两个包子过来。”
赵国宾对邻桌正吃着包子家仆吩咐道。
“给那人一个,另一个放在这。”
“拿,我家老爷赏你的。”
“谢谢老爷,老爷您可真是大慈大悲的大善人”
那乞丐接过包子,立即一个劲的叩头道谢,在他大口吃完那个包子后,赵国宾便问道。
“包子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