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852节
接下来,这些世家组成的联盟,开始准备。
准备接下来,展开对东斯拉夫部落的攻击。
……
这些世家,其实暗中有着庞大的实力。
比方说,他们家族的护院,明里暗里的,就有上千人之多。
他们的车行,还有镖局——当然了,现在这些人,统统都改行了。
车行早就被客车和火车的货运给取代了。
镖局,自从有了中华快递之后,现在也是无人问津,早就关门大吉。
但是以前车行还有镖局,还有走船的伙计。
其实这些,都是世家随时可以拉拢起来,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就组建成一只军队的,暗中力量。
虽然最近几年之中,车行和镖局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是这些人手还在的。
只不过,他们被安排到其他的产业之中去了罢了。
现在需要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直接拉出来,然后给他们盔甲武器,就可以组成一支军队。
十大世家,凑在一起,居然便可以凑出来五万人马。
这五万人马,和大唐大军,自然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但是,如果将这五万人马,拉到东斯拉夫人哪里的话,就将是一只滚滚洪流了。
这五万人,他们当然不敢在大唐境内,大摇大摆的集结。
而是化整为零,先悄然将人手,全部拉到关外。
直到远离大唐的边境之后,他们才化零为整,集合起来,形成一只强悍的队伍。
这只队伍,由崔知心带领,开始向东斯拉夫人的地盘进发。
这一次,崔知心的任务,也是比较艰巨的。
他需要带领五万兵马,整合整个东斯拉夫。
将他们所有人,全部都统一起来。
然后再哪里,建立一个基地,作为大唐和黄金州之间的,一个中转站。
……
这一切,这十大世家,自认为做的十分机密。
只不过,他们根本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落在唐皇李恪的情报之中。
很快,一条情报,就摆放到了李恪面前。
“什么?这些世家之人,化整为零,聚拢五万兵马?”
“他们要干什么?难道,是想要造反吗?”
李恪问完之后,马上有一个老力士说道:“启禀皇上,这世家的五万兵马,集结之后,直奔北方而去,并没有丝毫停留,或者是攻打我们的意思。”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李愔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五万兵马,如果是出其不备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够引起一场动乱。
但是就这么集结起来,正大光明的和官兵对攻的话,真的不够看。
也就是说,世家这个举动,不像是针对大唐的。
他们向北方而去,北方,到底有什么?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他们的发展重心,不是明明放到黄金州去了吗?
为什么会对北方动手呢?
想了半晌,李恪始终不得要领。
不由对手下的力士说道:“去,将这个消息,传递给蜀王。”
“是,皇上!”
很快,负责情报的历史,就将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
而皇上李恪,则是命令手下大臣,密切关注着这五万兵马的一举一动。
不过,皇上的哪些耳目,很快的失去了这五万大军的踪迹。
原因就是,他们一路向北,走的很快很急,根本不曾停歇。
而皇上的这些耳目,如果是在城镇里面,自然是可以刺探消息的。
但是一旦出了城镇,来到野外,他们肯定不敢跟在大军后面。
一旦被发现,必定难逃一死。
这个消息,也很快就传递到了皇上这边。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皇上李恪再次皱眉沉思。
看样子,世家之人的目标,的确是在北方。
可是,北方他们到底有什么图谋么?
看样子,只有等到蜀王的回信了。
李恪相信,蜀王一定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的。
……
此时,崔知心正带领大军,向东斯拉夫地盘进发。
越往北走,气温就越低。
他带领的士兵,尽管早就有所准备,早早就准备好了棉衣。
但是哪里的气候,实在是太寒冷了。
纵然穿着棉衣,都难以抵御严寒。
寒气无孔不入,让他们瑟瑟发抖。
到了晚上,纵然升起柴火,依然还是感觉到寒冷。
不断有士兵被冻伤,而一旦被冻伤,就很难治愈。
这种情况,让崔知心十分焦灼。
他不得不再次加快行军速度。
只要到了东斯拉夫人的地盘,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行军速度加快,数日之后,他们终于赶到了第一个东斯拉夫人部落。
这是个小部落,这个部落的总人口,也不过只有三万多人。
这个部落的成年男人,只有一千多人。
当然,本来的数量,要比这多的多。
但是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让他们损失了很多成年男丁。
面对世家联盟的五万大军,他们基本上没做像样的抵抗,便乖乖的投降。
后世之人,都说东斯拉夫人勇敢无畏。
在二战的时候,更是有,要杀死一个东斯拉夫人,需要两枪和推一下,他才会倒下。
而事实上,东斯拉夫人,并没有那么强大。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他们曾经被蒙古统治了二百多年。
他们的首领,必须每年到蒙古去朝拜。
向蒙古人磕头跪地,让蒙古人将脚踩在他们头上,然后,他们回来继续当他们的首领。
在绝对实力面前,他们并没有他们自己所说的那般坚贞不屈,勇敢顽强。
为了生存,他们其实是可以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向人俯首称臣的。
就算是这个部落全盛时期,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他们很识时务的,选择了投降。
至此,这些世家的军队,终于可以住进缓和的房屋里面。
双方的语言,自然是不通的。
不过,在来的时候,崔知心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
他早就准备好了翻译人员。
现在在大唐内,有很多人才。
尤其是翻译人才。
准备接下来,展开对东斯拉夫部落的攻击。
……
这些世家,其实暗中有着庞大的实力。
比方说,他们家族的护院,明里暗里的,就有上千人之多。
他们的车行,还有镖局——当然了,现在这些人,统统都改行了。
车行早就被客车和火车的货运给取代了。
镖局,自从有了中华快递之后,现在也是无人问津,早就关门大吉。
但是以前车行还有镖局,还有走船的伙计。
其实这些,都是世家随时可以拉拢起来,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就组建成一只军队的,暗中力量。
虽然最近几年之中,车行和镖局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是这些人手还在的。
只不过,他们被安排到其他的产业之中去了罢了。
现在需要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直接拉出来,然后给他们盔甲武器,就可以组成一支军队。
十大世家,凑在一起,居然便可以凑出来五万人马。
这五万人马,和大唐大军,自然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但是,如果将这五万人马,拉到东斯拉夫人哪里的话,就将是一只滚滚洪流了。
这五万人,他们当然不敢在大唐境内,大摇大摆的集结。
而是化整为零,先悄然将人手,全部拉到关外。
直到远离大唐的边境之后,他们才化零为整,集合起来,形成一只强悍的队伍。
这只队伍,由崔知心带领,开始向东斯拉夫人的地盘进发。
这一次,崔知心的任务,也是比较艰巨的。
他需要带领五万兵马,整合整个东斯拉夫。
将他们所有人,全部都统一起来。
然后再哪里,建立一个基地,作为大唐和黄金州之间的,一个中转站。
……
这一切,这十大世家,自认为做的十分机密。
只不过,他们根本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落在唐皇李恪的情报之中。
很快,一条情报,就摆放到了李恪面前。
“什么?这些世家之人,化整为零,聚拢五万兵马?”
“他们要干什么?难道,是想要造反吗?”
李恪问完之后,马上有一个老力士说道:“启禀皇上,这世家的五万兵马,集结之后,直奔北方而去,并没有丝毫停留,或者是攻打我们的意思。”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李愔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五万兵马,如果是出其不备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够引起一场动乱。
但是就这么集结起来,正大光明的和官兵对攻的话,真的不够看。
也就是说,世家这个举动,不像是针对大唐的。
他们向北方而去,北方,到底有什么?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他们的发展重心,不是明明放到黄金州去了吗?
为什么会对北方动手呢?
想了半晌,李恪始终不得要领。
不由对手下的力士说道:“去,将这个消息,传递给蜀王。”
“是,皇上!”
很快,负责情报的历史,就将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
而皇上李恪,则是命令手下大臣,密切关注着这五万兵马的一举一动。
不过,皇上的哪些耳目,很快的失去了这五万大军的踪迹。
原因就是,他们一路向北,走的很快很急,根本不曾停歇。
而皇上的这些耳目,如果是在城镇里面,自然是可以刺探消息的。
但是一旦出了城镇,来到野外,他们肯定不敢跟在大军后面。
一旦被发现,必定难逃一死。
这个消息,也很快就传递到了皇上这边。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皇上李恪再次皱眉沉思。
看样子,世家之人的目标,的确是在北方。
可是,北方他们到底有什么图谋么?
看样子,只有等到蜀王的回信了。
李恪相信,蜀王一定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的。
……
此时,崔知心正带领大军,向东斯拉夫地盘进发。
越往北走,气温就越低。
他带领的士兵,尽管早就有所准备,早早就准备好了棉衣。
但是哪里的气候,实在是太寒冷了。
纵然穿着棉衣,都难以抵御严寒。
寒气无孔不入,让他们瑟瑟发抖。
到了晚上,纵然升起柴火,依然还是感觉到寒冷。
不断有士兵被冻伤,而一旦被冻伤,就很难治愈。
这种情况,让崔知心十分焦灼。
他不得不再次加快行军速度。
只要到了东斯拉夫人的地盘,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行军速度加快,数日之后,他们终于赶到了第一个东斯拉夫人部落。
这是个小部落,这个部落的总人口,也不过只有三万多人。
这个部落的成年男人,只有一千多人。
当然,本来的数量,要比这多的多。
但是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让他们损失了很多成年男丁。
面对世家联盟的五万大军,他们基本上没做像样的抵抗,便乖乖的投降。
后世之人,都说东斯拉夫人勇敢无畏。
在二战的时候,更是有,要杀死一个东斯拉夫人,需要两枪和推一下,他才会倒下。
而事实上,东斯拉夫人,并没有那么强大。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他们曾经被蒙古统治了二百多年。
他们的首领,必须每年到蒙古去朝拜。
向蒙古人磕头跪地,让蒙古人将脚踩在他们头上,然后,他们回来继续当他们的首领。
在绝对实力面前,他们并没有他们自己所说的那般坚贞不屈,勇敢顽强。
为了生存,他们其实是可以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向人俯首称臣的。
就算是这个部落全盛时期,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他们很识时务的,选择了投降。
至此,这些世家的军队,终于可以住进缓和的房屋里面。
双方的语言,自然是不通的。
不过,在来的时候,崔知心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
他早就准备好了翻译人员。
现在在大唐内,有很多人才。
尤其是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