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861节
赵无忌与曹化淳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后,也只得随着方一藻,喜气洋洋地前往宴会之所而去。
战乱多年的辽东一地,如今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这一日,不禁是曹化淳,方一藻等人,便是整个宁远城的老百姓,也都是处于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之中。
明清议和,从此之后互不侵犯,煎熬了十余年后,民众百姓们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迎来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次日一早,辞行了方一藻,祖大寿等人后,赵无忌率领手下黑旗军,与曹化淳一道,离开了宁远城。
出城之后不久,赵无忌便与曹化淳依依惜别。
曹化淳沿陆路返回京师,而赵无忌则率军从海路返回岭南。
今日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只白色的海鸟在空中追逐着战舰飞舞,镇海舰乘风破浪,率领着身后的船队向着南面的方向,高速而去。
一路顺风顺水。
三日后,趁着茫茫的夜色,舰队慢慢驶进了乐安港。
张名振早已提前半月返回此地,并按照赵无忌的命令,一直派人在乐安港等地加强巡逻警戒,严防无关的陌生人等靠近港口。
吸取了上次途径福建泄露了行藏,以至被得到情报的倭军舰队提前埋伏围堵,差点就被耽误了北上大计的教训,赵无忌此番格外注意沿途行踪的保密措施。
这次赵无忌只定下了两个补给点,依旧是乐安港和舟山港,至于第三个补给点,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实力强大的郑家舰队,如今已归属施琅所有,由于舰队中尚有满载士卒的运兵船需要保护,一旦作战,定然会有所损伤。
此番赵无忌并不打算与施琅舰队交锋,是以隐匿行踪是非常重要之事。
夜色中,事先得到消息的张名振早早地便命人守在此处,眼见船只靠岸,便开始将早已备好的淡水,新鲜蔬菜和肉类等物,源源不断地向船上运去,此番补给大约需要两个时辰左右。
赵无忌并不打算在乐安港多加耽搁,他准备补给完毕后便率军离港,前往下一个补给点,舟山。
出征辽东的时日虽然不多,但却是极为艰苦,将士们也早已兴起了归家之心,速速返回岭南,休整一番,才是正理。
在苍茫无垠的大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的士卒们,此刻也纷纷下船,活动身体,放松情绪。
没有坐过船的人,很难想象那种几天几夜,一直在大海上漂浮却看不到一点陆地的孤独感。
此刻脚下踩到了坚实的地面,贪婪地呼吸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花草树木的清新气息,赵无忌一直紧绷的心情,此刻也在慢慢地放松。
环顾码头四周,并未见到杜红儿的身影,赵无忌心中感觉有些奇怪。
第九百七十五章史可法的请求
赵无忌很快便明白了杜红儿没有出现在此地的原因。
一名身着绣着麒麟纹样的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在张名振的陪同下,正向着赵无忌所在方向快步走来。
片刻之后,望着眼前似乎又变得黑瘦了几分的青州知府史可法,赵无忌脸上原本轻松的神情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凝重。
赵无忌知道史可法定然是遇上了麻烦。
赵无忌此次不过是补给物资,途径路过乐安港而已,他在这里也只会停靠短短两个时辰,随后便会离开,史可法会在夜间出现在距离青州府数百里地外的这里,本身便极不寻常。
望着对方坚硬如石头,朴实如老农般的黑色面孔,看了一眼对方干裂嘴角上的血泡,赵无忌收起脸上笑容,眼中露出关切之色,“史大人星夜前来此地,来见本官,可是有事?”
虽然赵无忌新近升任镇南侯,但赵无忌并不认为史可法是为了祝贺自己而来,史可法最重实干,他不是那种阿谀逢迎之人,连夜赶来此地,必然是有要事相求自己。
能让史可法上这么大火,连嘴上血泡都出来好几个的事情,怕是不小。
“大人果然神机妙算,”史可法点了点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虽然他一向耿直清高,但在青州知府这个位置上,历经数年的磨炼,他相比以往的一味耿直,却也是多了几分圆滑来。
“下官恭贺大人荣升镇南侯。”史可法咧开嘴,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露出发自内心的欣喜笑容。
史可法的笑容,恰似万年古树突然开花,灿烂中总是感觉有丝丝的硬气在内,蕴含着几分方方正正的气息。
“呵呵宪之,你我并非外人,有事你只管开口,本官很忙,你便直说什么事吧。”赵无忌直接了当地问道。
骤然被赵无忌说破心事,便是史可法也不禁脸色微微一红,不过此刻是夜间,他脸生得黑,黑暗中,赵无忌也未能发现他脸色的变化。
“实不相瞒,下官确有事情相求,嗯,下官想请大人救助一些可怜的灾民。”史可法的声音十分的生硬,全然没有半分求人的低下之意。
赵无忌知道他秉性便是如此,并非有意为之,是以也并没有见怪的意思。
“哦,原来是这种小事,宪之你如此忙碌,这种事情让张名振转告本官就是,本官还能拒绝你不成?”赵无忌微微皱眉道,“你又何必亲身来此?”
“不是小事。”
“嗯?”
“此番下官想请大人救助的,乃是六十万灾民。”史可法一字一顿地说道。
赵无忌顿时就被吓了一跳,身子情不自禁地向后缩了缩,他盯着眼前的绯袍官员,半晌没能说出一句话。
当初赵无忌运了十万灾民前去岭南,都花费了快半年的时间,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又建设了飞马岭工坊,方才将这些百姓切切实实地安置了下来。
而今史可法上来就是六十万,这人数委实是有些惊人。
“下官也知道此事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只是下官也是被逼无奈,思前想后之际,下官觉得,也唯有大人有此能力,吸纳救助如此之多的灾民。”
战乱多年的辽东一地,如今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这一日,不禁是曹化淳,方一藻等人,便是整个宁远城的老百姓,也都是处于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之中。
明清议和,从此之后互不侵犯,煎熬了十余年后,民众百姓们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迎来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次日一早,辞行了方一藻,祖大寿等人后,赵无忌率领手下黑旗军,与曹化淳一道,离开了宁远城。
出城之后不久,赵无忌便与曹化淳依依惜别。
曹化淳沿陆路返回京师,而赵无忌则率军从海路返回岭南。
今日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只白色的海鸟在空中追逐着战舰飞舞,镇海舰乘风破浪,率领着身后的船队向着南面的方向,高速而去。
一路顺风顺水。
三日后,趁着茫茫的夜色,舰队慢慢驶进了乐安港。
张名振早已提前半月返回此地,并按照赵无忌的命令,一直派人在乐安港等地加强巡逻警戒,严防无关的陌生人等靠近港口。
吸取了上次途径福建泄露了行藏,以至被得到情报的倭军舰队提前埋伏围堵,差点就被耽误了北上大计的教训,赵无忌此番格外注意沿途行踪的保密措施。
这次赵无忌只定下了两个补给点,依旧是乐安港和舟山港,至于第三个补给点,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实力强大的郑家舰队,如今已归属施琅所有,由于舰队中尚有满载士卒的运兵船需要保护,一旦作战,定然会有所损伤。
此番赵无忌并不打算与施琅舰队交锋,是以隐匿行踪是非常重要之事。
夜色中,事先得到消息的张名振早早地便命人守在此处,眼见船只靠岸,便开始将早已备好的淡水,新鲜蔬菜和肉类等物,源源不断地向船上运去,此番补给大约需要两个时辰左右。
赵无忌并不打算在乐安港多加耽搁,他准备补给完毕后便率军离港,前往下一个补给点,舟山。
出征辽东的时日虽然不多,但却是极为艰苦,将士们也早已兴起了归家之心,速速返回岭南,休整一番,才是正理。
在苍茫无垠的大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的士卒们,此刻也纷纷下船,活动身体,放松情绪。
没有坐过船的人,很难想象那种几天几夜,一直在大海上漂浮却看不到一点陆地的孤独感。
此刻脚下踩到了坚实的地面,贪婪地呼吸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花草树木的清新气息,赵无忌一直紧绷的心情,此刻也在慢慢地放松。
环顾码头四周,并未见到杜红儿的身影,赵无忌心中感觉有些奇怪。
第九百七十五章史可法的请求
赵无忌很快便明白了杜红儿没有出现在此地的原因。
一名身着绣着麒麟纹样的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在张名振的陪同下,正向着赵无忌所在方向快步走来。
片刻之后,望着眼前似乎又变得黑瘦了几分的青州知府史可法,赵无忌脸上原本轻松的神情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凝重。
赵无忌知道史可法定然是遇上了麻烦。
赵无忌此次不过是补给物资,途径路过乐安港而已,他在这里也只会停靠短短两个时辰,随后便会离开,史可法会在夜间出现在距离青州府数百里地外的这里,本身便极不寻常。
望着对方坚硬如石头,朴实如老农般的黑色面孔,看了一眼对方干裂嘴角上的血泡,赵无忌收起脸上笑容,眼中露出关切之色,“史大人星夜前来此地,来见本官,可是有事?”
虽然赵无忌新近升任镇南侯,但赵无忌并不认为史可法是为了祝贺自己而来,史可法最重实干,他不是那种阿谀逢迎之人,连夜赶来此地,必然是有要事相求自己。
能让史可法上这么大火,连嘴上血泡都出来好几个的事情,怕是不小。
“大人果然神机妙算,”史可法点了点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虽然他一向耿直清高,但在青州知府这个位置上,历经数年的磨炼,他相比以往的一味耿直,却也是多了几分圆滑来。
“下官恭贺大人荣升镇南侯。”史可法咧开嘴,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露出发自内心的欣喜笑容。
史可法的笑容,恰似万年古树突然开花,灿烂中总是感觉有丝丝的硬气在内,蕴含着几分方方正正的气息。
“呵呵宪之,你我并非外人,有事你只管开口,本官很忙,你便直说什么事吧。”赵无忌直接了当地问道。
骤然被赵无忌说破心事,便是史可法也不禁脸色微微一红,不过此刻是夜间,他脸生得黑,黑暗中,赵无忌也未能发现他脸色的变化。
“实不相瞒,下官确有事情相求,嗯,下官想请大人救助一些可怜的灾民。”史可法的声音十分的生硬,全然没有半分求人的低下之意。
赵无忌知道他秉性便是如此,并非有意为之,是以也并没有见怪的意思。
“哦,原来是这种小事,宪之你如此忙碌,这种事情让张名振转告本官就是,本官还能拒绝你不成?”赵无忌微微皱眉道,“你又何必亲身来此?”
“不是小事。”
“嗯?”
“此番下官想请大人救助的,乃是六十万灾民。”史可法一字一顿地说道。
赵无忌顿时就被吓了一跳,身子情不自禁地向后缩了缩,他盯着眼前的绯袍官员,半晌没能说出一句话。
当初赵无忌运了十万灾民前去岭南,都花费了快半年的时间,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又建设了飞马岭工坊,方才将这些百姓切切实实地安置了下来。
而今史可法上来就是六十万,这人数委实是有些惊人。
“下官也知道此事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只是下官也是被逼无奈,思前想后之际,下官觉得,也唯有大人有此能力,吸纳救助如此之多的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