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859节
没奈何之下,赵无忌也只得暂时将阿巴泰带在身边,不过他随后又命图赖前去旅顺口,让他打着阿巴泰的旗号,在那里收拢和吸纳那些忠于阿巴泰的士卒和百姓。
毕竟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阿巴泰在满清那边还是有着很强的号召力的,这样的影响力不用未免太可惜了。
赵无忌可不怕激怒多尔衮,被钢筋水泥加强起来的旅顺口,堪称固若金汤,极其的易守难攻,多尔衮若是昏了头去攻击旅顺口,赵无忌睡觉都会被笑醒。
依仗坚固的城池和险要的地形,只要兵械和粮草给力,就连沈志祥手下的那两三千皮岛士卒,都能在力保城池不失的前提下,给予攻城敌军以重大杀伤。
其实赵无忌原本举荐刘文秀接替沈志祥镇守旅顺口,但是没有获得崇祯的许可,不但如此,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以返回岭南的途径各地,民生疲敝,无力供应军队粮草,担心士卒扰民为由,拒绝赵无忌的黑旗军从陆路返回岭南。
这样赵无忌也只能乘船返回,此举让赵无忌颇为郁闷。
随意敷衍了一会满脸笑容上前道贺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几句,赵无忌便偷偷对曹化淳使了个眼色,曹化淳会意,两人心照不宣地踱了开去,慢慢地远离众人,来到一处较为僻静的所在。
第九百七十三章狙击施琅
给崇祯上折子的同时,赵无忌当初还派人给曹化淳送去一封书信,具陈利害,表达了自己想要镇守辽东之意。
赵无忌在书信中说明,只要自己能镇守辽东,便可省下朝廷每年征收的几千万两辽饷,此举不但可以让底层的老百姓大大地缓一口气,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朝廷当前财政亏空的状态。
宫中有三大太监,王承恩这人赵无忌不熟,高起潜和赵无忌是死对头,而曹化淳此人,不但为人精明,对崇祯忠心耿耿,并且为人十分的明事理,当初在山东,赵无忌与曹化淳也曾一见如故,非常投机。
所以赵无忌才会写信请曹化淳帮忙。
眼看四周再无他人,还未等赵无忌开口,曹化淳便率先说道:“大人之意,杂家已经明了,当日平台召对之际,围绕大人奏折中提议,几位阁老互相争执不下,户部李阁老和礼部蒋阁老皆赞同大人的提议,而以兵部陈阁老为首的其余众人,则是坚决反对,杂家眼看反对派人多势众,是以便在最后,提议皇上,将此事拿到次日的大朝会上,交由群臣讨论解决,却未曾想……”
说到此处,曹化淳禁不住也是摇头叹气,“原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杂家却没想到,文武百官,竟然有九成以上者,反对大人镇守辽东,而全然不顾大人此举可节省数千万两辽饷的好处。”
“杂家弄巧成拙,在此向赵大人致歉了。”曹化淳说到此处,随即弯腰,深深向赵无忌施了一礼。
赵无忌急忙上前将曹化淳扶起,“曹公公这是哪里话来,您能仗义援手,下官已是感激不尽,如何还敢责怪曹公公?”
赵无忌嘴上说得轻松,心中却是充满了阵阵的愤懑和不甘,以及深深的惋惜。
京师中的朝臣百官,已经是如此的腐败和沉沦一气,不可救药,而崇祯这个猪队友,也果然如同历史上一般,在自己给他的三个选项中,选择了最坏的那一项,完美地避过了其余两个正确选项。
若是自己不能镇守辽东,那就应该放弃锦州等地,退守宁远,此举能节省大量钱粮,减轻朝廷负担,也能将明军原本不多的精锐兵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随时都可以打出去的,紧握的拳头。
结果崇祯选的是命以巡抚方一藻为主,率领吴三桂,祖大寿等人镇守辽东,并不放弃锦州和杏山,塔山等城,将原本就不多的三万兵马,继续给分散了出去。
赵无忌自己也对能留辽东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崇祯皇帝一贯对自己怀有戒心,但削减辽东兵员,放弃名存实亡的关宁锦防线,节省下大量辽饷,给百姓以喘息之机,这个提议的利国利民之处,赵无忌就不信朝中那些人精般的大臣都看不出来。
依旧维持庞大而低效的关宁锦防线,依旧继续征收每年数千万两银子的辽饷,除了那些在征收和使用辽饷中能得到好处的食利团体强烈反对外,也有着其余大臣只顾自己身家性命和财富,而漠视百姓幸福和安危的因素。
毕竟辽饷又不用他们自己掏钱,出于对满清的恐惧,他们本能地就希望守在辽东的士卒们越多越好,至于百姓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朽木不可雕也,对这些腐朽无能的朝臣们,赵无忌准备彻底放弃他们。
定了定神之后,赵无忌拱手对曹化淳笑道:“下官其实还有一事,有求曹公公。”
“赵大人请讲,赵大人乃我朝难得的栋梁,赵大人若有所求,杂家定当全力以赴,帮赵大人完成此事。”平时一贯稳重,从不说过头话的曹化淳把胸脯拍得震天响。
朝堂上这些腐败的官吏,曹化淳也已经将他们看得通透无比,对这些人,曹化淳也失去了信心,大明这棵大树将倾之际,位于最顶层,嗅觉灵敏的这些政治人物,早已提前有所预感,开始准备为自己铺后路。
“下官听闻,施琅派人在朝中活动,想谋求原本属于郑芝龙的总兵一职?”赵无忌压低声音问道。
曹化淳点了点头,“确有此事,皇上已经接连收到数封举荐施琅接替总兵一职的折子,这些折子都在为施琅开脱,声称郑芝龙有谋逆之心,施琅乃是为国除害,但施琅袭杀郑芝龙的行为,让皇上终究十分介意,是以皇上将这些奏折一一留中不发,并未予以批复。”
听闻崇祯尚未批复施琅的任命,赵无忌顿时便是心中一喜。
不过曹化淳随即便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杂家听闻,施琅如今正在以以极其优厚的条件,收买那些原本站在在郑芝龙身后的大商家和官员;
商人一向重利无义,那些官员更都是见钱眼开之徒,若是有了那些商家以及他们背后的诸多官员支持,施琅接替郑芝龙的总兵一职,也只是时间问题,到时便是皇上,也只能顺水推舟,默认施琅的行为。”
“这个……,下官有个不情之请,正要劳烦曹公公,虽然此事颇为困难,但下官还是希望曹公公能设法将皇上对施琅的任命继续拖后,不需太久,只要能拖后一个月即可。”赵无忌皱眉说道。
曹化淳眉毛一挑,转脸大有深意地看了赵无忌一眼,想了想便低声问道:“莫非赵大人,竟是打算对付此人?”
赵无忌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不瞒曹公公,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便是下官的弟子,他的事情,便是下官的事情;
更何况郑将军与下官一向脾气相投,乃是下官的知交好友,对于此事,下官却是不能袖手旁观!”
“哦,原来如此。”曹化淳微微点头,陷入沉思,片刻之后,他却叹了一口气。
“赵大人,此事难度不小,一来这些海商在朝堂上势力极大,颇有一些大臣在朝中为他们撑腰,一旦被施琅理顺了原本属于郑家的这些关系,便是皇上,也很难轻易否决对施琅的任命。”
“此外,”曹化淳的声音又低了几分,“如今四海不平,朝政疲敝,各地乱匪纷纷起事造反,皇上为此早已焦头烂额,对于这种在地方上拥兵自重的实力将领,皇上大都以笼络人心为主,是以施琅一旦得到福建海商以及官员们的支持,为稳定地方计,皇上绝对不会强行反对此事。”
“杂家虽然在宫中也有几分薄面,但此事涉及到镇守海疆的重臣重将,若没有太好的理由,杂家实在难以说服皇上,取消对施琅的任命。”
赵无忌轻轻点了点头,心知曹化淳说得不错。
原本郑芝龙就是海盗出身,官军屡次征讨不利后,不得不将其招安,从此之后,郑家船队方才由海盗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官军。
而如今施琅袭杀郑芝龙得手,郑家船队大部分都在他的掌握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大局的稳定,崇祯最终肯定会捏着鼻子,承认施琅此番的既定事实。
不过此事难不倒赵无忌,他既然请曹化淳出手阻挠施琅,自是心中早有计较。
微微一笑后,赵无忌上前一步,贴近曹化淳耳边,轻轻地说了一番话,曹化淳听了,先是露出惊讶之色,随即便面露喜色,连连点头不止。
毕竟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阿巴泰在满清那边还是有着很强的号召力的,这样的影响力不用未免太可惜了。
赵无忌可不怕激怒多尔衮,被钢筋水泥加强起来的旅顺口,堪称固若金汤,极其的易守难攻,多尔衮若是昏了头去攻击旅顺口,赵无忌睡觉都会被笑醒。
依仗坚固的城池和险要的地形,只要兵械和粮草给力,就连沈志祥手下的那两三千皮岛士卒,都能在力保城池不失的前提下,给予攻城敌军以重大杀伤。
其实赵无忌原本举荐刘文秀接替沈志祥镇守旅顺口,但是没有获得崇祯的许可,不但如此,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以返回岭南的途径各地,民生疲敝,无力供应军队粮草,担心士卒扰民为由,拒绝赵无忌的黑旗军从陆路返回岭南。
这样赵无忌也只能乘船返回,此举让赵无忌颇为郁闷。
随意敷衍了一会满脸笑容上前道贺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几句,赵无忌便偷偷对曹化淳使了个眼色,曹化淳会意,两人心照不宣地踱了开去,慢慢地远离众人,来到一处较为僻静的所在。
第九百七十三章狙击施琅
给崇祯上折子的同时,赵无忌当初还派人给曹化淳送去一封书信,具陈利害,表达了自己想要镇守辽东之意。
赵无忌在书信中说明,只要自己能镇守辽东,便可省下朝廷每年征收的几千万两辽饷,此举不但可以让底层的老百姓大大地缓一口气,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朝廷当前财政亏空的状态。
宫中有三大太监,王承恩这人赵无忌不熟,高起潜和赵无忌是死对头,而曹化淳此人,不但为人精明,对崇祯忠心耿耿,并且为人十分的明事理,当初在山东,赵无忌与曹化淳也曾一见如故,非常投机。
所以赵无忌才会写信请曹化淳帮忙。
眼看四周再无他人,还未等赵无忌开口,曹化淳便率先说道:“大人之意,杂家已经明了,当日平台召对之际,围绕大人奏折中提议,几位阁老互相争执不下,户部李阁老和礼部蒋阁老皆赞同大人的提议,而以兵部陈阁老为首的其余众人,则是坚决反对,杂家眼看反对派人多势众,是以便在最后,提议皇上,将此事拿到次日的大朝会上,交由群臣讨论解决,却未曾想……”
说到此处,曹化淳禁不住也是摇头叹气,“原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杂家却没想到,文武百官,竟然有九成以上者,反对大人镇守辽东,而全然不顾大人此举可节省数千万两辽饷的好处。”
“杂家弄巧成拙,在此向赵大人致歉了。”曹化淳说到此处,随即弯腰,深深向赵无忌施了一礼。
赵无忌急忙上前将曹化淳扶起,“曹公公这是哪里话来,您能仗义援手,下官已是感激不尽,如何还敢责怪曹公公?”
赵无忌嘴上说得轻松,心中却是充满了阵阵的愤懑和不甘,以及深深的惋惜。
京师中的朝臣百官,已经是如此的腐败和沉沦一气,不可救药,而崇祯这个猪队友,也果然如同历史上一般,在自己给他的三个选项中,选择了最坏的那一项,完美地避过了其余两个正确选项。
若是自己不能镇守辽东,那就应该放弃锦州等地,退守宁远,此举能节省大量钱粮,减轻朝廷负担,也能将明军原本不多的精锐兵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随时都可以打出去的,紧握的拳头。
结果崇祯选的是命以巡抚方一藻为主,率领吴三桂,祖大寿等人镇守辽东,并不放弃锦州和杏山,塔山等城,将原本就不多的三万兵马,继续给分散了出去。
赵无忌自己也对能留辽东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崇祯皇帝一贯对自己怀有戒心,但削减辽东兵员,放弃名存实亡的关宁锦防线,节省下大量辽饷,给百姓以喘息之机,这个提议的利国利民之处,赵无忌就不信朝中那些人精般的大臣都看不出来。
依旧维持庞大而低效的关宁锦防线,依旧继续征收每年数千万两银子的辽饷,除了那些在征收和使用辽饷中能得到好处的食利团体强烈反对外,也有着其余大臣只顾自己身家性命和财富,而漠视百姓幸福和安危的因素。
毕竟辽饷又不用他们自己掏钱,出于对满清的恐惧,他们本能地就希望守在辽东的士卒们越多越好,至于百姓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朽木不可雕也,对这些腐朽无能的朝臣们,赵无忌准备彻底放弃他们。
定了定神之后,赵无忌拱手对曹化淳笑道:“下官其实还有一事,有求曹公公。”
“赵大人请讲,赵大人乃我朝难得的栋梁,赵大人若有所求,杂家定当全力以赴,帮赵大人完成此事。”平时一贯稳重,从不说过头话的曹化淳把胸脯拍得震天响。
朝堂上这些腐败的官吏,曹化淳也已经将他们看得通透无比,对这些人,曹化淳也失去了信心,大明这棵大树将倾之际,位于最顶层,嗅觉灵敏的这些政治人物,早已提前有所预感,开始准备为自己铺后路。
“下官听闻,施琅派人在朝中活动,想谋求原本属于郑芝龙的总兵一职?”赵无忌压低声音问道。
曹化淳点了点头,“确有此事,皇上已经接连收到数封举荐施琅接替总兵一职的折子,这些折子都在为施琅开脱,声称郑芝龙有谋逆之心,施琅乃是为国除害,但施琅袭杀郑芝龙的行为,让皇上终究十分介意,是以皇上将这些奏折一一留中不发,并未予以批复。”
听闻崇祯尚未批复施琅的任命,赵无忌顿时便是心中一喜。
不过曹化淳随即便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杂家听闻,施琅如今正在以以极其优厚的条件,收买那些原本站在在郑芝龙身后的大商家和官员;
商人一向重利无义,那些官员更都是见钱眼开之徒,若是有了那些商家以及他们背后的诸多官员支持,施琅接替郑芝龙的总兵一职,也只是时间问题,到时便是皇上,也只能顺水推舟,默认施琅的行为。”
“这个……,下官有个不情之请,正要劳烦曹公公,虽然此事颇为困难,但下官还是希望曹公公能设法将皇上对施琅的任命继续拖后,不需太久,只要能拖后一个月即可。”赵无忌皱眉说道。
曹化淳眉毛一挑,转脸大有深意地看了赵无忌一眼,想了想便低声问道:“莫非赵大人,竟是打算对付此人?”
赵无忌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不瞒曹公公,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便是下官的弟子,他的事情,便是下官的事情;
更何况郑将军与下官一向脾气相投,乃是下官的知交好友,对于此事,下官却是不能袖手旁观!”
“哦,原来如此。”曹化淳微微点头,陷入沉思,片刻之后,他却叹了一口气。
“赵大人,此事难度不小,一来这些海商在朝堂上势力极大,颇有一些大臣在朝中为他们撑腰,一旦被施琅理顺了原本属于郑家的这些关系,便是皇上,也很难轻易否决对施琅的任命。”
“此外,”曹化淳的声音又低了几分,“如今四海不平,朝政疲敝,各地乱匪纷纷起事造反,皇上为此早已焦头烂额,对于这种在地方上拥兵自重的实力将领,皇上大都以笼络人心为主,是以施琅一旦得到福建海商以及官员们的支持,为稳定地方计,皇上绝对不会强行反对此事。”
“杂家虽然在宫中也有几分薄面,但此事涉及到镇守海疆的重臣重将,若没有太好的理由,杂家实在难以说服皇上,取消对施琅的任命。”
赵无忌轻轻点了点头,心知曹化淳说得不错。
原本郑芝龙就是海盗出身,官军屡次征讨不利后,不得不将其招安,从此之后,郑家船队方才由海盗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官军。
而如今施琅袭杀郑芝龙得手,郑家船队大部分都在他的掌握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大局的稳定,崇祯最终肯定会捏着鼻子,承认施琅此番的既定事实。
不过此事难不倒赵无忌,他既然请曹化淳出手阻挠施琅,自是心中早有计较。
微微一笑后,赵无忌上前一步,贴近曹化淳耳边,轻轻地说了一番话,曹化淳听了,先是露出惊讶之色,随即便面露喜色,连连点头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