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59节

虽然崇祯如此勤奋,然而这大明的国事,却一天天地糜烂了起来,崇祯皇帝思前想后,最终得出结论,君是明君,然而臣却不是贤臣,古代明君皆有贤臣辅佐,方能开辟太平盛世,建立不世功业,而自己虽然是明君,身边却无贤臣辅佐,助力不足,这才导致如今国内的种种乱象产生。

他担任皇帝的第一年,就把首席内阁大学士换了四次,因为他惊讶的发现,身边诸臣,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像张良,陈平,霍去病,卫青那样的能臣大将,竟然是一个都无。

就拿那个曾经的首辅周道登来说吧,看似学富五车,满腹才华,实际反应迟钝,凡事只知唯唯诺诺,曾经有一次,崇祯问他,为什么宰相要用读书人,结果周道登回答道,这个问题,他需要回去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崇祯对其极为失望。

崇祯皇帝的勤奋程度在历代大明君王中是名列前茅的,同样,他更换官员的频繁程度,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官员平庸之辈太多,自己才不得不反复任用,考察官员,以期待能从中发掘出能力强的干才。

时间长了,崇祯没有发掘出太多的贤才,他这才开始反思,而赵无忌说的八股取士,选不出真正的贤才,却正好说中了他的心思,常言道国难思良将,如今恰逢用人之际,崇祯皇帝不由得动了念头,是否自己也该放宽范围,不拘一格地选用,使用人才?

就像这赵无忌,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的诗词,崇祯也是极为欣赏的,又发明了这眼镜和放大镜,这样的人既有才学,又能实干,听说还曾带头安置难民,十分得力,不就是自己所期盼的贤才吗。

想到这里,崇祯就对王承恩说道:“大伴,通知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让他密切关注南京赵无忌,这个人,朕很看好,让他替朕盯着点赵无忌,将来朕是要大用他的。”

王承恩暗暗羡慕赵无忌,这么年轻的秀才,连功名都没有,就已经简入帝心,被皇帝所看重,看来此人前途不可限量,他当即便答应下来。

时间慢慢流逝,转眼间,已经到了八月金秋,这是农民们最幸福的季节,他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赵无忌来到种植红薯和地瓜的田间,看着地里的一片茂盛的绿色,心里有些激动,自从来到大明以来,这两年来,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等待这地瓜和红薯丰收的季节。

赵无忌的策略就是以红薯和地瓜的高产,来打动崇祯,并凭着进献这两个高产作物的功劳,向崇祯争取一个进身之阶,他穿越时带来的地瓜和红薯数目有限,而要打动崇祯,就必须要向他证明在大规模的种植下,这两种作物仍然能够高产。

所以这两年来,他利用手头这几个土豆和红薯为种子,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如此一步步地慢慢扩大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如今他手头,已经种植有两亩土豆,四亩红薯,已经到了在世人面前揭开这两种作物的面纱的时候了。

李守财走在田里,随意寻了一株土豆,便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把土豆从地里刨了出来,交给顾炎武称量,随后便走进红薯地里,又挑了一株红薯,开始挖掘地下的果实。

顾炎武称量了收获的土豆之后,看向赵无忌,说道:“公子,这一个植株,收获了十五斤半土豆,这么算下来的话……”他皱眉估算了一下,才说道:“亩产一千五六百斤左右。”

第八十二章收获的季节

不多久李守财又把红薯也拿了过来,顾炎武称量之后,给红薯的亩产估算为两千一二百斤。

宋应星摸着胡子连连点头:“幸甚,我大明百姓有救了,这红薯和土豆,必将成为安定我大明的利器。”

夏允彝在旁边问道:“赵公子,这土豆和红薯亩产量虽然很高,不知是否能在西北种植推广?要知道江南的粮食收成尚可,如今我大明主要是西北缺粮。”

陈圆圆在一旁说道:“江南号称鱼米之乡,向来不缺少粮食,既然西北缺粮,何不直接从江南调粮过去?”

宋应星呵呵一笑:“圆圆夫人有所不知,陆路运粮,成本极高,运粮之人路上也需要吃饭的,如果路途太远,只怕还没到了地方,粮草在半路上就已经吃完了。”

“是以如今运粮多走水路,水运速度快,路上耗粮比陆路略少,不过西北一代水路也不多,所以如果运江南之粮去西北,十斤粮食最后能有一斤到达,就算不错了,划不来的。”

陈圆圆这才恍然大悟,赵无忌也微微点头,如今的大明,既没有后世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也没有那茂密的铁路网,粮食的运输全靠人力,确实成本很高,长期从江南往大明西北运粮,不现实。

夏允彝继续说道:“所以最好是能在西北种植这两种作物,才是上上之策,不知这两种作物能否在西北也有如此高产。”

赵无忌说道:“这个夏先生可以放心,这两种作物生长时需要的水量并不多,即使是在西北干旱地区,也能生存,纵然旱季,只需井水灌溉,也能保持如此产量。”

夏允彝这才放心,对赵无忌拱手说道:“若是这土豆和红薯真的能在西北成功种植,公子仅仅以此一项,便可青史留名!夏某能与公子共事,与有荣焉!”

听了夏允彝所言,在场众人都觉得精神一震,面前这几亩地粮食,也许正在创造历史,这一刻,也许将会永载史册。

顾炎武也觉得与有荣焉,他蹲下身子,看着地上的红薯和土豆,随手拿起一个土豆,在手里掂量了一下,端详了一阵,这才抬头问道:“公子,这两种作物如何食用?”

赵无忌说道:“食用方法很多,也很好吃,既可以当做主食吃,也能做菜。”

宋应星摸着胡子,想着一年多来的辛勤付出,终于就要开花结果了,心里也是十分激动,他呵呵一笑说道:“种了两年粮,老夫还未尝到这两种作物的味道呢,公子说好吃,想必就是好吃的。”

赵无忌说道:“宋先生如果想品尝的话,学生一会便做几道菜给先生吃。”

宋应星摆摆手:“这土豆和红薯,将来还要推广到我大明的各个地方,老夫少吃一顿,就能给百姓们增加一点点的种粮,也是好的,待到这土豆红薯千亩万亩之时,再吃也不迟。”

赵无忌看着面前这块土地,看着田地里生机勃勃的土豆和红薯,此时此刻,他突然想起了巴斯德。

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被迫向普鲁士赔款五十亿法郎,这是法国一年的出口总值,普鲁士帝国宰相俾斯麦本以为这笔赔款能压垮法国,但没想到法国仅仅用了三年,就还清了五十亿。

巴斯德是法国著名化学家,他的一生,有很多科学成果,在治疗狂犬病,炭疽病,蚕病,霍乱这些方面有很多成就,是著名的爱国微生物学家,他发明了新的葡萄酒储藏法,仅仅这一项,节省下来的钱,据说就足以偿还法国对德国的赔款。

所以后人有句话说的就是,普法战争使法国损失了五十亿,但是巴斯德一个人就把这些钱全给赚回来了。

后世也有人认为,大明不是败给了后金,而是败给了小冰河时代,正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西北连年的旱灾,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起兵于西北的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祯吊死于景山。

那么,自己带来的这土豆和红薯,能否扭转局势,凭借这超高的产量,解除北方的粮食危机,进而安定天下呢?

来到大明这两年,自己一步一步走来,如今自己寄予厚望的最大利器,终于要到了显示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了。

赵无忌转身对韩林等人说道:“这几天,你们几个带人看守好这片田地,这地里的作物非常重要,不能有失。”韩林连忙答应下来。

赵无忌又问李守财:“李师傅,三天后收获这些土豆和红薯,没有什么问题吧?”李守财急忙说道:“没问题,土豆和红薯都已经成熟了,随时都可以收获。”

夏允彝问道:“公子为何要把收获之日定在三日之后?”

赵无忌说道:“我想请李府尹和魏国公前来见证,让他们亲眼看到红薯和土豆的产量,然后我打算以这两种高产作物献给皇上,博个一官半职。”

“哦,难怪公子没有参加乡试,原来公子是早已就有成竹在身了,这两种高产作物对我大明意义重大,功在社稷,若是献给皇上,皇上定然会给公子一个出身的。”

赵无忌点点头:“嗯,夏先生说的是,成败在此一举。”

顾炎武笑着说道:“难怪公子不屑于八股取士,原来公子是打算以此实干之功,获取出身,如此一来,确实比科举取官更有意义。”
首节 上一节 59/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