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532节

但杜度并没有第一时间向皇太极禀报此事,在他看来,大汗如今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付赵无忌,自己实在不宜在这个时候,分散大汗的注意力,且又担心此事会打击清兵的士气,因而杜度便决定暂时将此事隐瞒不报。

此时被逼着前来充当民夫的百姓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杜度没奈何,只得留下了三千清兵在此看守财物,自己则带着两千清兵,第二天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去袭击了附近的几处村镇,这才又抢到了一些财物和粮食,最重要的是抓回了两千多大明百姓,充作民夫。

带着这批百姓返回,正准备继续赶路的杜度,结果迎面碰上了匆匆赶来的多铎。

多铎一见这批财货受了火灾,损失过半,顿时便是心中大怒,随即他便以此为借口,强行接管了运送这批财货的权力,杜度上前与其分辩,但多铎对他根本就是毫不理会,只是一连声地催促手下上前搬运财货。

满清的诸位亲王中,要论起谁最嚣张跋扈,桀骜不驯,那无疑就是多铎,仗着手中的兵力远胜于杜度,多铎手下的兵马很快便把这批财货给接管了过去。

连番遭到打击的杜度气昏了头,当场拔出腰刀就要上前跟多铎拼命,没想到多铎一边狞笑着,一边也同时拔出了刀,同时多铎手下的亲兵们也都是一脸的不善之色,抽出兵器向着杜度围了过来。

眼看对方的兵力远远超过己方,杜度的亲兵们死命地上前抱住了杜度,这才避免了一场厮杀的发生。

随后得意的多铎便率领手下兵马押送着财货扬长而去,而杜度便只得恨恨地带着手下兵马,前去追赶皇太极。

杜度一席话说罢,心中犹自郁闷难平,他看着皇太极,怒气冲冲地说道:“好叫大汗得知,多铎不但抢走了这批财货,还假传大汗的旨意,说道是奉了大汗的命令,前来接管这批物资,我让他拿大汗的手谕或是旨意过来,他又拿不出来。”

一旁的其他几位满清文武大臣听了,原本就低落的心情,此刻更加沮丧,他们没想到己方此次不但兵败大明,伤亡惨重,而如今更是自己人也开始窝里斗起来,一时之间,人人感觉前程悲观,晦暗不明。

范文程在一旁低着头也不敢开口,他虽然号称足智多谋,被皇太极当成军师看待,但此次的事件,明显是属于派系斗争,属于政治事件,此刻开口就是站队,站对了还好,一旦站错了队,迎接他的便是灭顶之灾。

而像孔有德这样平时一贯机灵的角色,这时却也是一脸的懵懂之色,只顾低着头赶路,似是完全没有注意到身边发生了什么。。

除了范文程和孔有德,摄于多尔衮的威势,其他的满清大臣也不敢开口,如今满清三路军中,皇太极的中路军和杜度的右翼军在与赵无忌的战役中,都是损失惨重,两路兵马加起来,兵力可能都没有多尔衮多,再者又忌惮多铎的心狠手辣,一时之间,竟然谁也不敢站出来,替杜度说话。

皇太极眯着眼睛,扫视了一眼外面的群臣们,短暂的沉默后,皇太极突然哈哈大笑,“杜度,别生气了,这是朕的不对!你却是误会了!多铎确实是奉了朕的旨意,当时朕正在和赵无忌作战,战况十分紧急,朕来不及颁下手谕,是以朕只是给了多铎口谕。”

目光掠过目瞪口呆的杜度,皇太极含笑又看向其余的臣子们,“多铎是朕派去的,众位无需胡乱猜想,豫亲王是我大清诸王之中,最能征惯战者,有他押送这批财货,众位可以放心无忧!”

随着皇太极的话语,周围的臣子们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纷纷上前恭维着自家大汗,不住嘴地说着一些大汗英明,高瞻远瞩之类的话,而皇太极也是频频地含笑点头,偶尔还开口宽慰杜度几句。

豪格望着在众人的簇拥中微笑着的皇太极,不知为何,一股冰冷的感觉在他内心的最深处蓦地升起,让他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他似是想到什么最可怕的情景一般,急忙扭过头去,再不敢看他的父汗一眼。

人群之中,皇太极爽朗的声音再度响起,“来人,快去催一催多尔衮,让他尽快过来,与朕汇合,大家也好早日返回盛京!”

皇太极微笑着环视着众人,“待到回了盛京,朕将会视军功之大小,将这批财货分配下去,总不能让大家伙跟着朕白跑一趟!”

皇太极的爽朗笑声,似乎也感染到了众人,想起那批价值不菲的财货,众人心中低落的士气终于有所回升,不论如何,此番大明之行虽然损失惨重,但也不算是一无所获,也总算能对自己身后的势力和贵族们,以及家中的妻子孩子们,有所交代。

皇太极伸出左手,指着前方道:“诸位加把劲,再过五十里便是大明的献县,击溃了明军之后,我等在那里好好地休整一番,等待睿亲王和豫亲王!”

献县此前因不在清兵的进军线路之上,是以并未遭受兵火荼毒,此刻听闻大汗要率军攻打大明的献县,清兵的队伍中顿时便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欢呼之声。

第六百七十七章罗生门现象

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了雄伟的建极殿,此刻正是上午,崇祯皇帝正会同手下的诸位重臣在此议事。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脸颊消瘦眼圈通红,神态颇为憔悴,在清兵入侵的这一段时间里,他着实是被折腾得不轻,每日需要他处理的奏折相比以往几乎翻了三倍之多,但他咬着牙依旧坚持着每日批阅奏折直到深夜,这两个多月来,崇祯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然而体力上的疲累也就罢了,更加累人的却是心态的疲累,由于大明日益腐朽的吏治,各地官员造假成风,他们给皇帝的奏折里面很多内容都掺杂了大量的谎言,难以分辨真伪。

倭国曾有个很出名的电影叫做罗生门,一名武士被人杀死,卷入此案的众人各执一词,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或是编制谎言,从而使得此案的真相扑朔迷离,难以破解。

崇祯如今面对的局面,可以看成是罗生门的扩大化版本,清军入侵,糜烂千里,为了推卸责任,所有涉及其中的文臣武将,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禀报着一些真真假假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使得崇祯的工作量一下子又增加了好几倍,因为他要在几分不同的奏折中,经过缜密的对比和思考,找出事实的真相,还原当时的真情实景。

这种奏折看多了,直接导致崇祯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大大提高。

所谓决策,无非就是根据手头已有的情报经过分析,做出最终正确的决定,但是崇祯收到的是一堆乱七八糟真真假假的情报,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人很聪明,又是如此的勤政,结果却把大明的江山越搞越乱的原因之一。

其实锦衣卫和东厂作为天家鹰犬,皇帝的耳目,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皇帝获取真实的情报,只可惜这两把刀也被崇祯自己给废掉了。

崇祯登基之时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岁数不大,经验尚浅,随后在东林党的忽悠下,他诛杀了擅权的太监魏忠贤,没了魏忠贤的制衡,直接导致此后东林党人充斥朝野,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将大明拖入了覆灭的深渊。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四海之内虽然也有反贼,但是从来都没达到像崇祯执政时的那种乱贼四起的地步,充其量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毛贼,很轻易便都被官军给剿灭了。

并且那时大明的财政状况也很好,魏忠贤死的时候,给崇祯的内库留下了大笔的银钱,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后,慢慢地崇祯反而没有钱花了。

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恰好可以形成对东林党人的制衡,他派去大明全国各地的税监,目的固然是为了自己捞钱方便,但客观上,收益最大的还是皇帝的内库。

魏忠贤死后,各地镇守太监纷纷被召回,崇祯自己主动断掉了这条财源,而过了数年之后,当资金窘困的崇祯打算重开矿税时,却被大臣们以‘皇上不可与民争利’为由,给阻止住了。

在东林党的怂恿下,崇祯自己更是主动地把‘迫害忠良’的锦衣卫和东厂的职能大大地削弱了下来,直接导致了大明情报工作水平直线下降。

于是,崇祯就这样勤勤恳恳地不断地出着昏招,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王朝好,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加快了大明王朝的覆灭速度。

从清兵刚开始入侵时的茫然无措中清醒过来后,大明的大小官僚们纷纷开始推过揽功,把兵败的责任推到同僚,下级甚至是上司身上,开启了互咬模式。

首辅刘宇亮首先发难,他在朝会上当众向崇祯皇帝上奏,指责山东巡抚颜继祖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在清兵入侵之时没有承担起他该承担的责任,没有站出来组织应对清兵的入侵,只敢带着手下士卒龟缩在德州城中,坐视清兵围攻济南,以至于山东的形势一片糜烂而难以收拾。

巨鹿之战后,大明在北方的野战军团毁于一旦,但主将卢象升战死,高起潜又是皇帝家奴,刘宇亮也不想得罪他,主持兵事的杨嗣昌深受崇祯皇帝信任,也是得罪不得。

于是想来想去之后,刘宇亮最终拿颜继祖开刀,炮轰颜继祖玩忽职守,直接导致了山东的乱局。

随后得到消息的颜继祖急忙也是上奏自辩,说道自己只有三千士卒,实在无力与十余万清军出城野战,去解济南之围,至于刘宇亮对自己的指责,他则分辩说是自己也曾四处派人传信,调遣兵马,但各路兵马无一听从他的命令。

颜继祖的意思是,不是他不想指挥,实在是各地的军队不听命令。
首节 上一节 532/10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当更强

下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