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467节
然而对于斩首清军九千的战功,从兵部到皇帝,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卢象升,高起潜加起来共计五六万的大军,其中不乏天雄军,宣大军,关宁军等明军精锐,结果被清军非常轻松地就给击溃了,你赵无忌带着六千人,打败了三万清军,还斩首九千?
崇祯对赵无忌是信任的,不过他也认为赵无忌葫芦峪一役,应是小胜或平局,至于那斩首九千具被他自动给忽略掉了。
次辅薛国观和主管兵部的杨嗣昌的看法跟皇帝也差不多,即赵无忌夸大了战果和斩首的数量。
不过朝堂上下,从皇帝到大臣,并没有人想揭穿此番谎报的军情,因为此时此刻的大明朝廷,在明军连战连败的情势下,实在是太需要一份胜利的捷报来鼓舞士气了,哪怕这是一份假造的捷报。
大明官方依旧对这份捷报大肆宣扬,次辅薛国观也在朝堂上当众宣布了赵无忌的这份捷报,激起满朝上下群臣的一片欢欣鼓舞,人人都是喜笑颜开,仿佛清军的覆灭,已经就在眼前。
然而和崇祯,杨嗣昌等人一样,满朝大臣中,其实也并没有几个人真正相信这份捷报,对于这份捷报,大多数人在心中都是不信的,甚至还有些鄙夷之情,没想到名声一向甚好的第一才子,居然也在官场中沉沦,学会了虚报军功。
而崇祯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如此大捷,他虽然面上跟群臣一样,满脸都是欣喜之情,然而他并未就这份捷报,给赵无忌以任何的奖赏。
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从上到下,谁也不相信这份捷报是真的。
所以如今这份有韩瑜亲笔作证的战报出现在徐允祯面前,定国公的心情之震撼,是可以理解的。
战报可以造假,但鞑子的首级造不了假,韩瑜也没必要赌上自己的前程,陪赵无忌造假。
所以赵无忌的捷报居然是真的。
徐允祯很快便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凭借勋贵世家子弟的天生直觉,他仿佛看到了自戚继光之后,又一位大明的璀璨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而赵无忌的军功,比当年的戚继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率军六千,而能阵斩强悍清军九千的战绩,戚继光当年也没能做到。
第六百一十八章做媒
常言道,国难思良将,如今皇太极率清军大举入侵,沿途烧杀劫掠,荼毒无数,大明北部山河几近糜烂破碎。
大明北方两大主力兵团中,卢象升战败身死,高起潜一触即溃,大明官军已再无与清军一战之力,只能坐视敌军在大明境内肆意劫掠,为所欲为。
这些鞑子,怎么就如此厉害!卢象升也是大明的名将,号称卢阎王,关宁铁骑更是天下闻名,结果与清军一战之下,竟然双双败北,全军尽墨。
清军在济南屠城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顿时朝野震动,得知清军暴行后,京师之中也是一片人心惶惶,民众百姓无不担惊受怕,唯恐济南民众的惨案也落到自己身上。
坐视鞑子在己方境内随意烧杀劫掠,大明朝廷的脸面也丢的精光,连自己的子民都保护不了,又有谁会拥护这样的朝廷呢。
就这么龟缩在城中,任人宰割的滋味实在是太难熬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敌人的屠刀就会挥到自己的头上。
整个京城之中,从上到下,都是一副末日即将来临的惶惶不安,为了躲避凶恶的清兵,很多权贵和富人都动了南迁的心思,更有一些朝臣开始称病不上朝,隐有弃官南下的心思。
颓势已成,一切都在迅速地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明军处处溃败,清军节节胜利,清军屠城的消息一个又一个地从前方传来,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局势已无法挽回。
这华夏的锦绣江山,似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就在这时,青州府那个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的少年知府却突然苏醒。
转折点便在赵无忌身上。
以赵无忌的苏醒为起点,大明一方的局势开始慢慢好转。
首先,他率先在青州府发出通告,号召山东各路兵马齐力抗清,初步稳定了山东一带的民心,让百姓们知道,在这个时候,还有一支大明的军队没有放弃,为了保护大明的民众百姓,他们挺身而出,要前去迎击这些战力强悍的清军。
再随后,赵无忌在青叶岭一战逞威,尽斩清军将领瑚什所部三千人,取得了自皇太极入侵以来,明军的首场胜利,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战以来,清军势如破竹的势头顿时便为之一滞。
再其后,赵无忌挥师北上,率领手下大军一举收复济南城,而清军为了避其锋芒,不得不兵分三路,准备撤军辽东。
仅仅半个月功夫,大明与满清之间攻守之势为之一变,原本是清军进攻,明军防守;而今则是明军开始反击,清军且战且退。
也正因如此,崇祯皇帝才会破格升赵无忌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山东兵马。
放眼大明开国以来,能以二十余岁的年龄任兵部侍郎,又总督一方兵马,也唯此一人而已。
这都是他应得的,他立下的功绩,配得起这份封赏。
而今,这个少年人再次出手,一战重创清军成亲王岳托率领的右翼军,更是斩首九千,大批的鞑子人头,如今正在送往京师的途中。
而他的手下兵马,不过六千之数。
如此锋锐的军队,便是称之为天下第一强军,也不为过。
定国公属于那种武将勋贵,击败清军有多难,他心知肚明,大明与满清在宁锦一带酣战十余年,杀的鞑子数量,还没赵无忌一场战役杀的多。
赵无忌的作用,堪称大明朝廷的定海神针。
不出意外的话,此子必定是未来数十年,大明朝堂之上第一人,定国公徐允祯在心中暗自想道。
突然,书房大门被人缓缓推开,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贵妇款款走了进来,见到定国公犹自一脸沉思的样子,贵妇心中不由得升起几分好奇。
自家老爷,已经有多久没有这么郑重其事过了?看他脸上的神情,严肃之余,似是还有些惊讶。
贵妇乃是定国公的妻子张氏,张氏也是将门之后,她温柔贤惠,与定国公夫妻两人琴瑟相合,感情甚好。
眼看自家老爷在盯着案几上的一封文书发呆,张氏当即便走了过去,轻轻坐在定国公的旁边,伸手拿起那份文书,便看了起来。
卢象升,高起潜加起来共计五六万的大军,其中不乏天雄军,宣大军,关宁军等明军精锐,结果被清军非常轻松地就给击溃了,你赵无忌带着六千人,打败了三万清军,还斩首九千?
崇祯对赵无忌是信任的,不过他也认为赵无忌葫芦峪一役,应是小胜或平局,至于那斩首九千具被他自动给忽略掉了。
次辅薛国观和主管兵部的杨嗣昌的看法跟皇帝也差不多,即赵无忌夸大了战果和斩首的数量。
不过朝堂上下,从皇帝到大臣,并没有人想揭穿此番谎报的军情,因为此时此刻的大明朝廷,在明军连战连败的情势下,实在是太需要一份胜利的捷报来鼓舞士气了,哪怕这是一份假造的捷报。
大明官方依旧对这份捷报大肆宣扬,次辅薛国观也在朝堂上当众宣布了赵无忌的这份捷报,激起满朝上下群臣的一片欢欣鼓舞,人人都是喜笑颜开,仿佛清军的覆灭,已经就在眼前。
然而和崇祯,杨嗣昌等人一样,满朝大臣中,其实也并没有几个人真正相信这份捷报,对于这份捷报,大多数人在心中都是不信的,甚至还有些鄙夷之情,没想到名声一向甚好的第一才子,居然也在官场中沉沦,学会了虚报军功。
而崇祯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如此大捷,他虽然面上跟群臣一样,满脸都是欣喜之情,然而他并未就这份捷报,给赵无忌以任何的奖赏。
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从上到下,谁也不相信这份捷报是真的。
所以如今这份有韩瑜亲笔作证的战报出现在徐允祯面前,定国公的心情之震撼,是可以理解的。
战报可以造假,但鞑子的首级造不了假,韩瑜也没必要赌上自己的前程,陪赵无忌造假。
所以赵无忌的捷报居然是真的。
徐允祯很快便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凭借勋贵世家子弟的天生直觉,他仿佛看到了自戚继光之后,又一位大明的璀璨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而赵无忌的军功,比当年的戚继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率军六千,而能阵斩强悍清军九千的战绩,戚继光当年也没能做到。
第六百一十八章做媒
常言道,国难思良将,如今皇太极率清军大举入侵,沿途烧杀劫掠,荼毒无数,大明北部山河几近糜烂破碎。
大明北方两大主力兵团中,卢象升战败身死,高起潜一触即溃,大明官军已再无与清军一战之力,只能坐视敌军在大明境内肆意劫掠,为所欲为。
这些鞑子,怎么就如此厉害!卢象升也是大明的名将,号称卢阎王,关宁铁骑更是天下闻名,结果与清军一战之下,竟然双双败北,全军尽墨。
清军在济南屠城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顿时朝野震动,得知清军暴行后,京师之中也是一片人心惶惶,民众百姓无不担惊受怕,唯恐济南民众的惨案也落到自己身上。
坐视鞑子在己方境内随意烧杀劫掠,大明朝廷的脸面也丢的精光,连自己的子民都保护不了,又有谁会拥护这样的朝廷呢。
就这么龟缩在城中,任人宰割的滋味实在是太难熬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敌人的屠刀就会挥到自己的头上。
整个京城之中,从上到下,都是一副末日即将来临的惶惶不安,为了躲避凶恶的清兵,很多权贵和富人都动了南迁的心思,更有一些朝臣开始称病不上朝,隐有弃官南下的心思。
颓势已成,一切都在迅速地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明军处处溃败,清军节节胜利,清军屠城的消息一个又一个地从前方传来,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局势已无法挽回。
这华夏的锦绣江山,似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就在这时,青州府那个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的少年知府却突然苏醒。
转折点便在赵无忌身上。
以赵无忌的苏醒为起点,大明一方的局势开始慢慢好转。
首先,他率先在青州府发出通告,号召山东各路兵马齐力抗清,初步稳定了山东一带的民心,让百姓们知道,在这个时候,还有一支大明的军队没有放弃,为了保护大明的民众百姓,他们挺身而出,要前去迎击这些战力强悍的清军。
再随后,赵无忌在青叶岭一战逞威,尽斩清军将领瑚什所部三千人,取得了自皇太极入侵以来,明军的首场胜利,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战以来,清军势如破竹的势头顿时便为之一滞。
再其后,赵无忌挥师北上,率领手下大军一举收复济南城,而清军为了避其锋芒,不得不兵分三路,准备撤军辽东。
仅仅半个月功夫,大明与满清之间攻守之势为之一变,原本是清军进攻,明军防守;而今则是明军开始反击,清军且战且退。
也正因如此,崇祯皇帝才会破格升赵无忌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山东兵马。
放眼大明开国以来,能以二十余岁的年龄任兵部侍郎,又总督一方兵马,也唯此一人而已。
这都是他应得的,他立下的功绩,配得起这份封赏。
而今,这个少年人再次出手,一战重创清军成亲王岳托率领的右翼军,更是斩首九千,大批的鞑子人头,如今正在送往京师的途中。
而他的手下兵马,不过六千之数。
如此锋锐的军队,便是称之为天下第一强军,也不为过。
定国公属于那种武将勋贵,击败清军有多难,他心知肚明,大明与满清在宁锦一带酣战十余年,杀的鞑子数量,还没赵无忌一场战役杀的多。
赵无忌的作用,堪称大明朝廷的定海神针。
不出意外的话,此子必定是未来数十年,大明朝堂之上第一人,定国公徐允祯在心中暗自想道。
突然,书房大门被人缓缓推开,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贵妇款款走了进来,见到定国公犹自一脸沉思的样子,贵妇心中不由得升起几分好奇。
自家老爷,已经有多久没有这么郑重其事过了?看他脸上的神情,严肃之余,似是还有些惊讶。
贵妇乃是定国公的妻子张氏,张氏也是将门之后,她温柔贤惠,与定国公夫妻两人琴瑟相合,感情甚好。
眼看自家老爷在盯着案几上的一封文书发呆,张氏当即便走了过去,轻轻坐在定国公的旁边,伸手拿起那份文书,便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