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388节
只见这白衣将官行动迅速,很快接连穿过数个院落,最终来到了一处寂静所在,只见一片银光素裹的树林前面,一处房屋静静伫立。
白衣将官快步走到房屋门前,伸手欲要敲门,却又犹豫了一下,屋内人早已听到他的脚步声,随即屋中传来了一阵苍老的声音,“三桂,进来罢。”
门外的将官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吴三桂,此时他年仅二十五岁,在辽东军担任参将一职。
吴襄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吴三凤,二子吴三桂,三子吴三辅,这兄弟三人,以二子吴三桂最为出色,不但长相英俊,并且勇力过人,还颇有谋略。
说起吴三桂,在当时的大明,可是个了不得的英雄人物。
十八岁那年,曾经有一次,他的父亲吴襄带了几百人出去侦查敌情,不幸被满清骑兵发现,结果吴襄被满清一万多大军团团包围。
当时满清打算逼迫吴襄投降,所以只是派兵围困住了吴襄等人,此事被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得知后,因为当时城中没有足够的兵力,祖大寿最终决定放弃吴襄,不再出兵救援。
这时的吴三桂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得知自己父亲被围,偷偷带着自己挑选出来的二十多个精锐家丁出了城,前去援救自己的父亲。
结果这事还真被他给办成了,据说当时吴三桂手持大刀,胯下骏马,在鞑子军中左冲右突面无惧色,堪称是所向无敌,最终他成功地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吴襄,不过战斗中他也受了伤,鼻子上面被鞑子划了一刀。
此战之后,冒死救父的事迹传播开去,吴三桂名声大噪,被人看做是明军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少年骁将,号称勇冠三军,孝闻九边,此后他曾前去京师,因其长相英武,俊秀不凡,以及他传奇般的经历,满城的达官贵人们争相与其结交,更成为京城女儿们心仪的对象。
当时恰好在京师的著名诗人吴梅村,也为他粗豪而又文雅的气质所折服,当时便为他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白皙通侯最少年’,赞誉其英武不凡的气质,当时的吴三桂,可谓风头正劲,一时无两,被视为大明未来的国之栋梁。
第五百三十七章老奸巨猾
吴三桂推开房门,走了进去,只见自己的父亲吴襄与舅舅祖大寿正在屋中相对而坐,桌子上摆着各色菜肴和一坛酒,可是看样子都没怎么动,两人都是一副心思重重忧心忡忡的样子。
“舅舅,你来了怎么不告诉我一声,也好让外甥前去迎接舅舅。”吴三桂和祖大寿关系一直都很好,祖大寿也特别疼爱这个非常有出息的外甥。
此刻看到吴三桂前来,祖大寿展颜笑道:“哈哈,我家千里驹来了,舅舅听说你在城外练兵正忙,所以就没招呼你,来,长伯,坐。”(吴三桂字长伯。)
吴襄看着自己的爱子,眉宇间也露出一丝欣慰之色,“我儿,你不在城外好好练兵,进城来寻为父,可是有事?”
吴三桂闻言,想起此行的目的,当即脸色一肃便道:“父亲,孩儿昨日刚刚接到消息,皇太极尽遣手下大军,南下入侵朝鲜,此刻满清后方空虚,父亲何不趁机出兵,袭击鞑子背后,也为朝鲜王减轻一些压力,否则若是失了朝鲜……”
吴襄听了,与祖大寿对视一眼,两人都露出一丝会心的苦笑,吴襄想了想,温言说道:“孩儿你有这份敢战之心,很不错,我刚才也正在和你舅舅商议此事,只是出兵之事并非你想象这般简单,没有朝廷的命令,无论是为父,还是你舅舅,都不能擅自出兵,否则若是我军战败,万一皇上责怪下来,为父可是担当不起。”
吴三桂顿足叹道:“战机稍纵即逝,若是事事等待朝廷指示,那还如何打得了仗?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孩儿听说,不但是皇太极,大贝勒代善所部正红旗的主力也是倾巢而出,此外多尔衮三兄弟也是一个不落全都不在辽东,如今满清的精锐尽数在外,岂不正是父亲建功立业的良机?”
祖大寿面露欣慰之色地看了吴三桂一眼,站起身来,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舅舅公干到此,还有一些事要做,这就要走了,长伯你不用送了,你们父子二人,好好聊一聊吧。”
送走祖大寿之后,看着犹自着急不已的儿子,吴襄笑了笑,伸手指了指椅子,“我儿且先坐下,带为父给你一一道来。”
吴三桂心有不甘地坐了下来,右手下意识地摸了摸鼻子,自从当年他为了救父,鼻子上被鞑子砍了一刀,从此他就落了个怪癖,每逢心情不悦之时,必定会用手抚摸鼻子,一直到临死前,吴三桂都保留了这个习惯,此刻听说父亲不让出兵,大好战机被白白浪费,吴三桂心中当真是烦躁无比。
但是他同时还是个孝子,于是也只能依言规规矩矩地走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吴襄叹了口气,摸了摸胡子,看向自己的爱子,“我辈武人,必须要会打仗,能打仗,但是也不能仅仅如此,除了能打仗之外,还得有头脑,能揣摩朝堂上那些大人的心理,揣摩皇上的想法,不能天天想着打打杀杀这些事。”
“孩儿你看看曹文诏,号称大明第一良将,能征惯战,皇上也很重视他,但是这样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一样死于乱军之中,被贼人包围,自刎而死?”
“此次皇太极出征朝鲜,你舅舅也得到了消息,他此次除了公事在身,来此寻我也是商议此事,这样的战机,你以为你舅舅和为父都没有看到?刚才我们正在谈论此事,你舅舅和为父都认为,这确实是个天赐良机,但是最终我们并不决定出兵,你可知道为何?”说到这里,吴襄目光炯炯,看向自己的儿子。
“这个,孩儿不知,还请父亲赐教。”吴三桂目光闪动,似是隐隐猜到了什么,却是佯做不觉,只是恭谨地看向自己的父亲。
“你舅舅已经六十多岁了,早没有了当年的血气之勇和建功立业的心性,他现在只想本本分分,替皇上守好边关,立功建业之事,他已经看得淡了,这是他不打算出兵的原因。”
“为父的想法,跟他相同,却也不同,当今皇上,刻薄寡恩,用人、赏罚都是既不明又不公,曹文诏何等良将,立下多少功劳,仅仅因为败于皇太极一场,便被皇上贬斥,甚至要发配边疆,若不是山西巡抚吴大人力保,恐怕一场牢狱之灾是免不了的。”说道这里,吴襄叹了口气。
“如此刻薄寡恩,争功诿过,又有谁肯实心实意为他卖命?也只有曹文诏那种单纯之人,一根筋地为皇上效死力,结果他的下场你也知道了,孤掌难鸣啊,这大明的天下,他一个人,也只是杯水车薪”
吴三桂听了,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就拿此次出兵来说,满清鞑子的实力,你我父子二人再清楚不过,然而,若是旁人不出兵,只有你我父子二人一支兵马出征辽东,又无皇上的命令,到时胜了固然好,但若是败了,咱们吴家恐怕就是万劫不复。”
吴三桂一脸讶异之色,“父亲为何如此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谈何败一场咱家便会万劫不复?”
吴襄轻哼一声,“你以为皇上为什么对我们这些将门诸多优待,甚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却对朝中那些大臣随意处置,贬的贬,杀的杀?还不是我们手中有兵,皇上有求于我们,又惹不起我们吗?”
“以皇上的性格,此战若胜,其后他只会更加频繁地使用咱家,让咱家多多为他效力,此战若败,我吴家实力大损,失去了对皇上的利用价值,只怕那时,一顶‘不听调遣,妄自出兵’的帽子扣下来,为父就会被朝廷下旨革去官职,捉拿到京师问罪去了。”
吴三桂听得频频点头,感到自家老爹说的真是至理名言。
“所以,孩儿,你还年轻,俗话说兔死狗烹,咱们辽东将门,就应该仿效当初的李成梁李大帅,敌强则固守不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敌弱则想方设法资敌,养寇自重,让敌人壮大起来以抬高我等的身价,这样朝廷才会永远重视我们,永远拿我们当回事,我们吴家才能世世代代富贵下去,孩儿,为父的肺腑之言,你可曾听进去了?”吴襄说到这里,混沌的老眼闪烁着狡猾的光芒,看着自己英气勃发的爱子。
吴三桂缓缓点头,“父亲的金玉良言,孩儿知道了,孩儿这就回去,好好练兵,毕竟这才是我吴家的立身之本,至于出征之事,父亲若不开口,孩儿绝不再提。”
吴襄摸着胡子,看着吴三桂匆匆远去的背影,老脸上笑容缓缓浮现。
“吴襄老奸巨猾,自私自利;祖大寿锐气已逝,不负当年之勇,杨文弱到底是书生意气,只会纸上谈兵,完全不了解辽东的情况,指望吴襄祖大寿二人去袭扰后金,此事只怕难上加难,皇上的旨意多半会被二人想法推脱,终无法实施。”想到这里,兵部尚书张凤翼摇了摇头,轻叹一口气。
此时他刚刚下朝,,正坐在自己府中的书房里,老人时不时地咳嗽两声,在他面前,宽大的书桌上摆着一张雪白的信纸,上面放了一块古色古香的黄铜镇纸,砚台上墨已磨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一支精致的狼毫毛笔斜斜地搁在黑色的笔架上。
崇祯皇帝情急之下,竟然忘记了赵无忌请战之事,而张凤翼,则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那位远在山东的少年知府。
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这多事之秋,用人之际,张阁老顿时便想起了曾力挫多铎、多尔衮的良将赵无忌。
但赵无忌有多少兵马张凤翼也已知晓,若是向皇上推荐赵无忌,命他带着自己的六千家丁前去皮岛作战,张凤翼担心,自己反而会害了他。
其一皇太极携大胜朝鲜之余威,此刻兵锋正盛,满清军队的士气如今正在顶点,十万满清大军战意滔滔之下,张阁老担心赵无忌的六千家丁以寡击众,不是对手。
其二赵无忌从前虽然取得过多次胜利,更是曾力挫多铎,孙可望,罗汝才这样的名将,然而他取得的胜利都是在陆地上获得的,究竟他是否擅长水战,水战是否能一样的勇猛,张阁老并不清楚。
白衣将官快步走到房屋门前,伸手欲要敲门,却又犹豫了一下,屋内人早已听到他的脚步声,随即屋中传来了一阵苍老的声音,“三桂,进来罢。”
门外的将官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吴三桂,此时他年仅二十五岁,在辽东军担任参将一职。
吴襄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吴三凤,二子吴三桂,三子吴三辅,这兄弟三人,以二子吴三桂最为出色,不但长相英俊,并且勇力过人,还颇有谋略。
说起吴三桂,在当时的大明,可是个了不得的英雄人物。
十八岁那年,曾经有一次,他的父亲吴襄带了几百人出去侦查敌情,不幸被满清骑兵发现,结果吴襄被满清一万多大军团团包围。
当时满清打算逼迫吴襄投降,所以只是派兵围困住了吴襄等人,此事被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得知后,因为当时城中没有足够的兵力,祖大寿最终决定放弃吴襄,不再出兵救援。
这时的吴三桂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得知自己父亲被围,偷偷带着自己挑选出来的二十多个精锐家丁出了城,前去援救自己的父亲。
结果这事还真被他给办成了,据说当时吴三桂手持大刀,胯下骏马,在鞑子军中左冲右突面无惧色,堪称是所向无敌,最终他成功地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吴襄,不过战斗中他也受了伤,鼻子上面被鞑子划了一刀。
此战之后,冒死救父的事迹传播开去,吴三桂名声大噪,被人看做是明军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少年骁将,号称勇冠三军,孝闻九边,此后他曾前去京师,因其长相英武,俊秀不凡,以及他传奇般的经历,满城的达官贵人们争相与其结交,更成为京城女儿们心仪的对象。
当时恰好在京师的著名诗人吴梅村,也为他粗豪而又文雅的气质所折服,当时便为他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白皙通侯最少年’,赞誉其英武不凡的气质,当时的吴三桂,可谓风头正劲,一时无两,被视为大明未来的国之栋梁。
第五百三十七章老奸巨猾
吴三桂推开房门,走了进去,只见自己的父亲吴襄与舅舅祖大寿正在屋中相对而坐,桌子上摆着各色菜肴和一坛酒,可是看样子都没怎么动,两人都是一副心思重重忧心忡忡的样子。
“舅舅,你来了怎么不告诉我一声,也好让外甥前去迎接舅舅。”吴三桂和祖大寿关系一直都很好,祖大寿也特别疼爱这个非常有出息的外甥。
此刻看到吴三桂前来,祖大寿展颜笑道:“哈哈,我家千里驹来了,舅舅听说你在城外练兵正忙,所以就没招呼你,来,长伯,坐。”(吴三桂字长伯。)
吴襄看着自己的爱子,眉宇间也露出一丝欣慰之色,“我儿,你不在城外好好练兵,进城来寻为父,可是有事?”
吴三桂闻言,想起此行的目的,当即脸色一肃便道:“父亲,孩儿昨日刚刚接到消息,皇太极尽遣手下大军,南下入侵朝鲜,此刻满清后方空虚,父亲何不趁机出兵,袭击鞑子背后,也为朝鲜王减轻一些压力,否则若是失了朝鲜……”
吴襄听了,与祖大寿对视一眼,两人都露出一丝会心的苦笑,吴襄想了想,温言说道:“孩儿你有这份敢战之心,很不错,我刚才也正在和你舅舅商议此事,只是出兵之事并非你想象这般简单,没有朝廷的命令,无论是为父,还是你舅舅,都不能擅自出兵,否则若是我军战败,万一皇上责怪下来,为父可是担当不起。”
吴三桂顿足叹道:“战机稍纵即逝,若是事事等待朝廷指示,那还如何打得了仗?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孩儿听说,不但是皇太极,大贝勒代善所部正红旗的主力也是倾巢而出,此外多尔衮三兄弟也是一个不落全都不在辽东,如今满清的精锐尽数在外,岂不正是父亲建功立业的良机?”
祖大寿面露欣慰之色地看了吴三桂一眼,站起身来,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舅舅公干到此,还有一些事要做,这就要走了,长伯你不用送了,你们父子二人,好好聊一聊吧。”
送走祖大寿之后,看着犹自着急不已的儿子,吴襄笑了笑,伸手指了指椅子,“我儿且先坐下,带为父给你一一道来。”
吴三桂心有不甘地坐了下来,右手下意识地摸了摸鼻子,自从当年他为了救父,鼻子上被鞑子砍了一刀,从此他就落了个怪癖,每逢心情不悦之时,必定会用手抚摸鼻子,一直到临死前,吴三桂都保留了这个习惯,此刻听说父亲不让出兵,大好战机被白白浪费,吴三桂心中当真是烦躁无比。
但是他同时还是个孝子,于是也只能依言规规矩矩地走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吴襄叹了口气,摸了摸胡子,看向自己的爱子,“我辈武人,必须要会打仗,能打仗,但是也不能仅仅如此,除了能打仗之外,还得有头脑,能揣摩朝堂上那些大人的心理,揣摩皇上的想法,不能天天想着打打杀杀这些事。”
“孩儿你看看曹文诏,号称大明第一良将,能征惯战,皇上也很重视他,但是这样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一样死于乱军之中,被贼人包围,自刎而死?”
“此次皇太极出征朝鲜,你舅舅也得到了消息,他此次除了公事在身,来此寻我也是商议此事,这样的战机,你以为你舅舅和为父都没有看到?刚才我们正在谈论此事,你舅舅和为父都认为,这确实是个天赐良机,但是最终我们并不决定出兵,你可知道为何?”说到这里,吴襄目光炯炯,看向自己的儿子。
“这个,孩儿不知,还请父亲赐教。”吴三桂目光闪动,似是隐隐猜到了什么,却是佯做不觉,只是恭谨地看向自己的父亲。
“你舅舅已经六十多岁了,早没有了当年的血气之勇和建功立业的心性,他现在只想本本分分,替皇上守好边关,立功建业之事,他已经看得淡了,这是他不打算出兵的原因。”
“为父的想法,跟他相同,却也不同,当今皇上,刻薄寡恩,用人、赏罚都是既不明又不公,曹文诏何等良将,立下多少功劳,仅仅因为败于皇太极一场,便被皇上贬斥,甚至要发配边疆,若不是山西巡抚吴大人力保,恐怕一场牢狱之灾是免不了的。”说道这里,吴襄叹了口气。
“如此刻薄寡恩,争功诿过,又有谁肯实心实意为他卖命?也只有曹文诏那种单纯之人,一根筋地为皇上效死力,结果他的下场你也知道了,孤掌难鸣啊,这大明的天下,他一个人,也只是杯水车薪”
吴三桂听了,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就拿此次出兵来说,满清鞑子的实力,你我父子二人再清楚不过,然而,若是旁人不出兵,只有你我父子二人一支兵马出征辽东,又无皇上的命令,到时胜了固然好,但若是败了,咱们吴家恐怕就是万劫不复。”
吴三桂一脸讶异之色,“父亲为何如此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谈何败一场咱家便会万劫不复?”
吴襄轻哼一声,“你以为皇上为什么对我们这些将门诸多优待,甚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却对朝中那些大臣随意处置,贬的贬,杀的杀?还不是我们手中有兵,皇上有求于我们,又惹不起我们吗?”
“以皇上的性格,此战若胜,其后他只会更加频繁地使用咱家,让咱家多多为他效力,此战若败,我吴家实力大损,失去了对皇上的利用价值,只怕那时,一顶‘不听调遣,妄自出兵’的帽子扣下来,为父就会被朝廷下旨革去官职,捉拿到京师问罪去了。”
吴三桂听得频频点头,感到自家老爹说的真是至理名言。
“所以,孩儿,你还年轻,俗话说兔死狗烹,咱们辽东将门,就应该仿效当初的李成梁李大帅,敌强则固守不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敌弱则想方设法资敌,养寇自重,让敌人壮大起来以抬高我等的身价,这样朝廷才会永远重视我们,永远拿我们当回事,我们吴家才能世世代代富贵下去,孩儿,为父的肺腑之言,你可曾听进去了?”吴襄说到这里,混沌的老眼闪烁着狡猾的光芒,看着自己英气勃发的爱子。
吴三桂缓缓点头,“父亲的金玉良言,孩儿知道了,孩儿这就回去,好好练兵,毕竟这才是我吴家的立身之本,至于出征之事,父亲若不开口,孩儿绝不再提。”
吴襄摸着胡子,看着吴三桂匆匆远去的背影,老脸上笑容缓缓浮现。
“吴襄老奸巨猾,自私自利;祖大寿锐气已逝,不负当年之勇,杨文弱到底是书生意气,只会纸上谈兵,完全不了解辽东的情况,指望吴襄祖大寿二人去袭扰后金,此事只怕难上加难,皇上的旨意多半会被二人想法推脱,终无法实施。”想到这里,兵部尚书张凤翼摇了摇头,轻叹一口气。
此时他刚刚下朝,,正坐在自己府中的书房里,老人时不时地咳嗽两声,在他面前,宽大的书桌上摆着一张雪白的信纸,上面放了一块古色古香的黄铜镇纸,砚台上墨已磨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一支精致的狼毫毛笔斜斜地搁在黑色的笔架上。
崇祯皇帝情急之下,竟然忘记了赵无忌请战之事,而张凤翼,则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那位远在山东的少年知府。
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这多事之秋,用人之际,张阁老顿时便想起了曾力挫多铎、多尔衮的良将赵无忌。
但赵无忌有多少兵马张凤翼也已知晓,若是向皇上推荐赵无忌,命他带着自己的六千家丁前去皮岛作战,张凤翼担心,自己反而会害了他。
其一皇太极携大胜朝鲜之余威,此刻兵锋正盛,满清军队的士气如今正在顶点,十万满清大军战意滔滔之下,张阁老担心赵无忌的六千家丁以寡击众,不是对手。
其二赵无忌从前虽然取得过多次胜利,更是曾力挫多铎,孙可望,罗汝才这样的名将,然而他取得的胜利都是在陆地上获得的,究竟他是否擅长水战,水战是否能一样的勇猛,张阁老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