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242节
就以崇祯用以反腐的主力工具锦衣卫来说,从上到下也是烂透了根,买官卖官,敲诈勒索那都是家常便饭,崇祯后期反腐的成果,大部分都白白肥了锦衣卫,崇祯自己倒没得到多少。
这种情况下,赵无忌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朝中既无人脉,也无资历,顶着一个五品的知州官位,要他向崇祯提出反腐的建议,进而站在整个庞大官僚系统的对立面,还是算了吧。
赵无忌并不惧怕牺牲,但是牺牲也要牺牲的有价值,敌我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向皇上进谏,然后被整个官僚系统不明不白的整死,这不是牺牲,这是送死,这么做除了能得到一个冒死进谏的名声外,几乎什么用都没有,这样牺牲的价值基本为零。
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勉政务,期待自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他的勤奋程度,不仅仅在大明的历史中,便是在整个华夏王朝的历史中,像他这样勤勉的帝王也不多见。
他的身材清癯瘦削,外表沉稳持重,神态庄严,幼时的经历又养成了他俭省的习惯,他自小便通过自学阅读了大量的经史著作,儒家的正统观念对他影响深远,毫不夸张的说,他的学问和修养,在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少数人。
然而,他的缺点也同样的鲜明,刚毅的外表下面,内心最深处却隐藏着软弱,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便会失去信心,放弃努力,等待命运的安排,性情又过于急躁,此外,与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他的猜忌心也很重。
治大国如烹小鲜,他的急躁性情,使得后代的史学家常常扼腕叹息不已,也曾有人说,若是换一个像万历般几十年不上朝,不管事的皇帝,大明也许还不会亡得那么快。
方向反了,越努力,反而会离目标越远,同样地,一个勤奋的庸才君主,他越勤奋地做事,反而只能使得国家越快的败亡。
崇祯身边,除了始终忠心耿耿的王承恩外,并没有太多值得信任的心腹,就说这御书房内,除了王承恩外,崇祯背后还侍立着两个年约十五六岁的小太监,别看他们一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样子,宫中关系错综复杂,谁知道他们又是谁的眼线?谁知道赵无忌今日对崇祯说的话,明天会不会传遍京师?
因与后金走私而赚的盆满钵满,富甲天下的山西晋商,朝中诸公就当真对他们的行为一无所知?能在朝堂上站立者,哪个是易与之辈,个个都是精明过人,晋商能在京师附近走私这么长时间,走私规模之大,获利之丰厚,这一切只能说这些晋商在朝中有他们的代言人和保护伞。
赵无忌相信只要崇祯抄几个晋商的家,同样能几百万白银轻轻松松到手,但是这话,赵无忌也不敢和崇祯说,他如今的实力还过分弱小,便是晋商,也是他得罪不起的、俨然庞然大物般的存在。
是以赵无忌只能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在各大利益集团的势力夹缝中,尽量为崇祯寻求一条不触及他人利益的生财之道。
经过最初的巨大欢喜,稍稍冷静下来的崇祯,一时也有些不敢相信,两千两白银,半年时间,翻上一百倍?什么生意这么赚钱?莫不是又一个说大话的?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也曾被人以夸张之辞忽悠过,那人便是放出五年平辽话语的袁承焕,袁督师当时真是把崇祯忽悠的不要不要的,连他后来擅杀毛文龙这样的边疆大将,崇祯都捏着鼻子忍下来了,结果最后不但没有平辽成功,袁承焕夸下海口还不到两年,后金精锐便打到了京师,随后他们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已成大明头号对手和心腹之患。
崇祯心中怀疑,嘴上却不便直说,担心打击属下臣子的积极性,他想了想,便说道:“爱卿拳拳之忠心,朕早已知晓,此事不要操之过急,毕竟是初次尝试,便是赚不了钱,朕也不会怪罪爱卿的。”
赵无忌微微一笑,说道:“皇上尽管放心,半年之内,臣定然会为皇上赚到二十万两白银,不过此事却需要皇上的全力支持与信任。”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赵爱卿尽管放手施为,朕一定会全力支持你的。”
赵无忌等的就是皇帝的这句话,有了这句话,他才好进一步展开实施自己的计划,他想了想,又说道:“皇家自有体面,若是被外间百姓得知皇上居然经商,有损天家体面,又恐言官会以天子不得与民争利为由,前来阻挠,是以臣拟对外宣称此商行为臣一人所有,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爱卿此言极是,只是如此一来,却是苦了你了。”
赵无忌以大臣身份经商,虽然不违规,却极易遭人鄙夷,因为商业在大明历来被视为贱业,赵无忌出面经商,对他的官声颇有影响。
“只要于社稷有利,臣就是一身毁谤相随,那又如何,无妨,请皇上为商行赐名。”赵无忌说道。
崇祯感动地看了赵无忌一眼,随后凝神思索了一会,说道:“爱卿前一个创建的商行叫庆记,这个商行就叫和记罢,左禾右口,象征民以食为天,朕希望这天下战火早日散去,百姓皆大欢喜。”
赵无忌赞了一声:“好,皇上金口玉言,这商行就叫和记罢。”
崇祯扭头看向一旁的王承恩,说道:“大伴,明日备下两千两银子,送到赵大人处。”
赵无忌急忙说道:“银子的事先不急,成立和记商行,不过是短期之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最快速度地赚到钱,皇上,臣还有中期,远期两策,收益更高,不知皇上想不想听?”
第三百四十四章君臣奏对(二)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惊喜之余,心中又充满了敬佩之意,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不但能想出赚钱的法子,居然还能想出有三种。
他自登基以来,满眼所见的大臣,要么是庸庸碌碌,只知对自己唯唯诺诺,毫无独立见识的庸才;要么就是文章做得极好,讲起大道理也是无懈可击,坐而论道,无人能及,然而你要是让他负责做一些具体的事务,立刻就会把他们打出原形,露出他们嘴炮党的本质。
还有一些迂腐的孔孟门生,以清流自居,满口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处处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也以同样标准要求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想着这件事符不符合道德礼义,然而他们的存在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比如某个官员比较能干,但是会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不符合“礼”,他们就会认为此人人品有问题,不具备为官的品性,就会弹劾他,请求皇上罢他的官;他们会推荐一些仁义道德均是无可挑剔的,他们眼中的君子为官,但是这种君子除了道德操守好,就没有其他长处了,往往并不具有处理朝政的能力。
打个粗浅的比方说,若是皇宫里需要选一个厨子,从这些清流的角度上来讲,他们认为厨子的道德品行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厨子是否会做饭,做的好不好吃,他们是不管的,只要这个厨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行,嗯,他们觉得皇帝整天吃点仁义道德,估计就能吃饱了(崇祯画外音:嗯,朕确实被你们气饱了)。
更有一些官员结党营私,整日热衷于党争,整天抱成团伙,跟其他团伙对着干,只要是对方支持的政策,不论是否对国家社稷有利,一律都要反对;而对方反对的事情,不论是否对国家社稷有害,他们却一律支持,他们的眼中,没有国家大事,只有斗倒对方!整个朝堂之上,可谓是贪墨成性,党争成风!
此外还有一些居心叵测,行为不端之徒,捕风捉影,诬陷好人,那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崇祯执政十七年,内阁大臣换了五十多人,后世称此现象为崇祯五十相,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很多人刚刚就任,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工作,开展工作,便因种种原因被皇帝换了下去,这既表现出了皇帝对自己手下的这些臣子,是何等的不满意,也暴露了崇祯过于急躁的性情。
这年头,像赵无忌这样不结党营私,能干实事,面对皇上的询问,能够言之有物的官员,真是太少了,崇祯在内心感慨了一番之后,便出言问道:“没想到爱卿居然还有两策?朕很感兴趣,请爱卿为朕一一道来。”
赵无忌想了一想,便开始侃侃而谈:“我大明西北,因天灾和匪乱,缺粮缺的厉害,臣在西北时,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常常遣人前往周边河流捕鱼,采用一些臣创造出来的捕鱼之法,能够花费甚少,而收获甚大,很是填补了一部分粮食的缺口。”
“我大明万里海疆,其中鱼虾鳖蟹何止万万千千,若是能以先进的捕捞之法,大量捕捉鱼获,制成鱼干,虾干,用以代替粮食,当能活人无数,茫茫大海中,更有数层楼高的巨大鱼类,庞然大物,名曰鲸鱼,体内浑身是宝,猎取一条鱼,最小也有四五千斤,巨大者更有数十万斤之重,捕杀之可获得肥油及肉类无数,供数百上千人食用,它的骨头,巨大而又坚固,甚至可以用来做屋子的支柱。”
崇祯听了,也是惊讶无比,顿时升起好奇之心:“海中居然还有如此大鱼?朕还以为鲲鹏之类只是传说而已。”
赵无忌点了点头,继续说了下去:“臣所言俱有根据,绝非虚词,出海不仅可以获得鱼获,更可以与海外诸国展开贸易,互通有无,比如我大明白银紧缺,而倭国则有大量金山银山,他们尤其喜欢我大明的茶叶,瓷器与铁器,若是跨过大洋,来往两地经商,可是极为暴利,以臣看来,假以时日,以海外贸易之利润,弥补户部财政缺口,绝对是富富有余。”
赵无忌注意到,当他提到倭国有大量金山银山的时候,崇祯皇帝的眼神明显是亮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暗淡下去了,是啊,要攻打倭国,首先要有兵,要有饷,然后问题又绕回去了,崇祯现在没有钱。
虽然倭国的金山银山看着让人眼馋,不过暂时也只能想想而已,大明如今的国力,支撑不起再一场远渡重洋的战争了。
崇祯定了定神,问道:“此计大妙,却不知为何卿家称其为中期之策?以朕看来,此计立即可行,无需等待时间。”
赵无忌说道:“大洋之上,气候多变,是不是便有能掀翻船只的风暴,非巨大海船不能安全出海,此外海域辽阔,常有海贼出没其间,杀人害命,谋取钱财,是以臣以为若是出海,首要之事乃是先造出大海船,并建立强力海上军队,其后才能进行打渔、贸易之事。
我朝三宝太监郑和曾乘坐巨大宝船,七下南洋,只可惜其后宝船图纸被焚,造船工匠也已不知所踪,而今要重新建造宝船,尚需不菲时日,是以臣称之为中期之策。”
崇祯哦了一声,又问道:“那长期之策呢?”
这种情况下,赵无忌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朝中既无人脉,也无资历,顶着一个五品的知州官位,要他向崇祯提出反腐的建议,进而站在整个庞大官僚系统的对立面,还是算了吧。
赵无忌并不惧怕牺牲,但是牺牲也要牺牲的有价值,敌我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向皇上进谏,然后被整个官僚系统不明不白的整死,这不是牺牲,这是送死,这么做除了能得到一个冒死进谏的名声外,几乎什么用都没有,这样牺牲的价值基本为零。
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勉政务,期待自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他的勤奋程度,不仅仅在大明的历史中,便是在整个华夏王朝的历史中,像他这样勤勉的帝王也不多见。
他的身材清癯瘦削,外表沉稳持重,神态庄严,幼时的经历又养成了他俭省的习惯,他自小便通过自学阅读了大量的经史著作,儒家的正统观念对他影响深远,毫不夸张的说,他的学问和修养,在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少数人。
然而,他的缺点也同样的鲜明,刚毅的外表下面,内心最深处却隐藏着软弱,重大事件发生时,往往便会失去信心,放弃努力,等待命运的安排,性情又过于急躁,此外,与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他的猜忌心也很重。
治大国如烹小鲜,他的急躁性情,使得后代的史学家常常扼腕叹息不已,也曾有人说,若是换一个像万历般几十年不上朝,不管事的皇帝,大明也许还不会亡得那么快。
方向反了,越努力,反而会离目标越远,同样地,一个勤奋的庸才君主,他越勤奋地做事,反而只能使得国家越快的败亡。
崇祯身边,除了始终忠心耿耿的王承恩外,并没有太多值得信任的心腹,就说这御书房内,除了王承恩外,崇祯背后还侍立着两个年约十五六岁的小太监,别看他们一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样子,宫中关系错综复杂,谁知道他们又是谁的眼线?谁知道赵无忌今日对崇祯说的话,明天会不会传遍京师?
因与后金走私而赚的盆满钵满,富甲天下的山西晋商,朝中诸公就当真对他们的行为一无所知?能在朝堂上站立者,哪个是易与之辈,个个都是精明过人,晋商能在京师附近走私这么长时间,走私规模之大,获利之丰厚,这一切只能说这些晋商在朝中有他们的代言人和保护伞。
赵无忌相信只要崇祯抄几个晋商的家,同样能几百万白银轻轻松松到手,但是这话,赵无忌也不敢和崇祯说,他如今的实力还过分弱小,便是晋商,也是他得罪不起的、俨然庞然大物般的存在。
是以赵无忌只能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在各大利益集团的势力夹缝中,尽量为崇祯寻求一条不触及他人利益的生财之道。
经过最初的巨大欢喜,稍稍冷静下来的崇祯,一时也有些不敢相信,两千两白银,半年时间,翻上一百倍?什么生意这么赚钱?莫不是又一个说大话的?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也曾被人以夸张之辞忽悠过,那人便是放出五年平辽话语的袁承焕,袁督师当时真是把崇祯忽悠的不要不要的,连他后来擅杀毛文龙这样的边疆大将,崇祯都捏着鼻子忍下来了,结果最后不但没有平辽成功,袁承焕夸下海口还不到两年,后金精锐便打到了京师,随后他们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已成大明头号对手和心腹之患。
崇祯心中怀疑,嘴上却不便直说,担心打击属下臣子的积极性,他想了想,便说道:“爱卿拳拳之忠心,朕早已知晓,此事不要操之过急,毕竟是初次尝试,便是赚不了钱,朕也不会怪罪爱卿的。”
赵无忌微微一笑,说道:“皇上尽管放心,半年之内,臣定然会为皇上赚到二十万两白银,不过此事却需要皇上的全力支持与信任。”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赵爱卿尽管放手施为,朕一定会全力支持你的。”
赵无忌等的就是皇帝的这句话,有了这句话,他才好进一步展开实施自己的计划,他想了想,又说道:“皇家自有体面,若是被外间百姓得知皇上居然经商,有损天家体面,又恐言官会以天子不得与民争利为由,前来阻挠,是以臣拟对外宣称此商行为臣一人所有,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爱卿此言极是,只是如此一来,却是苦了你了。”
赵无忌以大臣身份经商,虽然不违规,却极易遭人鄙夷,因为商业在大明历来被视为贱业,赵无忌出面经商,对他的官声颇有影响。
“只要于社稷有利,臣就是一身毁谤相随,那又如何,无妨,请皇上为商行赐名。”赵无忌说道。
崇祯感动地看了赵无忌一眼,随后凝神思索了一会,说道:“爱卿前一个创建的商行叫庆记,这个商行就叫和记罢,左禾右口,象征民以食为天,朕希望这天下战火早日散去,百姓皆大欢喜。”
赵无忌赞了一声:“好,皇上金口玉言,这商行就叫和记罢。”
崇祯扭头看向一旁的王承恩,说道:“大伴,明日备下两千两银子,送到赵大人处。”
赵无忌急忙说道:“银子的事先不急,成立和记商行,不过是短期之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最快速度地赚到钱,皇上,臣还有中期,远期两策,收益更高,不知皇上想不想听?”
第三百四十四章君臣奏对(二)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惊喜之余,心中又充满了敬佩之意,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不但能想出赚钱的法子,居然还能想出有三种。
他自登基以来,满眼所见的大臣,要么是庸庸碌碌,只知对自己唯唯诺诺,毫无独立见识的庸才;要么就是文章做得极好,讲起大道理也是无懈可击,坐而论道,无人能及,然而你要是让他负责做一些具体的事务,立刻就会把他们打出原形,露出他们嘴炮党的本质。
还有一些迂腐的孔孟门生,以清流自居,满口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处处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也以同样标准要求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想着这件事符不符合道德礼义,然而他们的存在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比如某个官员比较能干,但是会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不符合“礼”,他们就会认为此人人品有问题,不具备为官的品性,就会弹劾他,请求皇上罢他的官;他们会推荐一些仁义道德均是无可挑剔的,他们眼中的君子为官,但是这种君子除了道德操守好,就没有其他长处了,往往并不具有处理朝政的能力。
打个粗浅的比方说,若是皇宫里需要选一个厨子,从这些清流的角度上来讲,他们认为厨子的道德品行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厨子是否会做饭,做的好不好吃,他们是不管的,只要这个厨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行,嗯,他们觉得皇帝整天吃点仁义道德,估计就能吃饱了(崇祯画外音:嗯,朕确实被你们气饱了)。
更有一些官员结党营私,整日热衷于党争,整天抱成团伙,跟其他团伙对着干,只要是对方支持的政策,不论是否对国家社稷有利,一律都要反对;而对方反对的事情,不论是否对国家社稷有害,他们却一律支持,他们的眼中,没有国家大事,只有斗倒对方!整个朝堂之上,可谓是贪墨成性,党争成风!
此外还有一些居心叵测,行为不端之徒,捕风捉影,诬陷好人,那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崇祯执政十七年,内阁大臣换了五十多人,后世称此现象为崇祯五十相,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很多人刚刚就任,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工作,开展工作,便因种种原因被皇帝换了下去,这既表现出了皇帝对自己手下的这些臣子,是何等的不满意,也暴露了崇祯过于急躁的性情。
这年头,像赵无忌这样不结党营私,能干实事,面对皇上的询问,能够言之有物的官员,真是太少了,崇祯在内心感慨了一番之后,便出言问道:“没想到爱卿居然还有两策?朕很感兴趣,请爱卿为朕一一道来。”
赵无忌想了一想,便开始侃侃而谈:“我大明西北,因天灾和匪乱,缺粮缺的厉害,臣在西北时,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常常遣人前往周边河流捕鱼,采用一些臣创造出来的捕鱼之法,能够花费甚少,而收获甚大,很是填补了一部分粮食的缺口。”
“我大明万里海疆,其中鱼虾鳖蟹何止万万千千,若是能以先进的捕捞之法,大量捕捉鱼获,制成鱼干,虾干,用以代替粮食,当能活人无数,茫茫大海中,更有数层楼高的巨大鱼类,庞然大物,名曰鲸鱼,体内浑身是宝,猎取一条鱼,最小也有四五千斤,巨大者更有数十万斤之重,捕杀之可获得肥油及肉类无数,供数百上千人食用,它的骨头,巨大而又坚固,甚至可以用来做屋子的支柱。”
崇祯听了,也是惊讶无比,顿时升起好奇之心:“海中居然还有如此大鱼?朕还以为鲲鹏之类只是传说而已。”
赵无忌点了点头,继续说了下去:“臣所言俱有根据,绝非虚词,出海不仅可以获得鱼获,更可以与海外诸国展开贸易,互通有无,比如我大明白银紧缺,而倭国则有大量金山银山,他们尤其喜欢我大明的茶叶,瓷器与铁器,若是跨过大洋,来往两地经商,可是极为暴利,以臣看来,假以时日,以海外贸易之利润,弥补户部财政缺口,绝对是富富有余。”
赵无忌注意到,当他提到倭国有大量金山银山的时候,崇祯皇帝的眼神明显是亮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暗淡下去了,是啊,要攻打倭国,首先要有兵,要有饷,然后问题又绕回去了,崇祯现在没有钱。
虽然倭国的金山银山看着让人眼馋,不过暂时也只能想想而已,大明如今的国力,支撑不起再一场远渡重洋的战争了。
崇祯定了定神,问道:“此计大妙,却不知为何卿家称其为中期之策?以朕看来,此计立即可行,无需等待时间。”
赵无忌说道:“大洋之上,气候多变,是不是便有能掀翻船只的风暴,非巨大海船不能安全出海,此外海域辽阔,常有海贼出没其间,杀人害命,谋取钱财,是以臣以为若是出海,首要之事乃是先造出大海船,并建立强力海上军队,其后才能进行打渔、贸易之事。
我朝三宝太监郑和曾乘坐巨大宝船,七下南洋,只可惜其后宝船图纸被焚,造船工匠也已不知所踪,而今要重新建造宝船,尚需不菲时日,是以臣称之为中期之策。”
崇祯哦了一声,又问道:“那长期之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