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213节
“为师刚才恰好看到,排队打饭的时候,刘芳亮轻轻弹掉了落在衣服上的几颗灰尘。”
“这个,徒儿实在愚钝,弹掉灰尘和投降又有什么关系?”
“哈哈哈哈,定国,你还不知道洪承畴洪大人的典故罢?”
“师父,你越说,定国越糊涂了……”
“哈哈哈哈,世间万物,何必分得那么清楚,糊涂有时也不是坏事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第三百零五章奉旨进京
历史上的崇祯十三年,洪承畴接受皇帝旨意,亲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部总兵的兵马,在宁远集结了大明的所有九边精锐,欲要与围困锦州的后金皇太极决一死战。
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松锦之战,战争时间长达两年,最后以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结束。
松锦兵败后,大明满朝文武皆以为洪承畴已英勇就义,从前线战场传来的消息,有说他战死的,有说他被俘的;
关于被俘也有两种说法,一种他被俘后投降,一种是他“义不受辱,骂贼不屈”,而被清军杀害的。
虽然朝廷尚不能确定洪承畴的生死,崇祯又是多疑之君,然而为了鼓舞士气,激励臣节,而洪承畴又是个知书达理、深受皇恩的大臣,于是崇祯便下旨为他建立祠庙,并亲临致祭,当坛痛哭,可谓极尽哀荣。
然而洪承畴不但没死,还投降了,此举狠狠地打了崇祯的脸,大明朝廷上下的士气,不但没有鼓励起来,反而崩溃的更快了。
皇太极很看重洪承畴,曾先后派遣多人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大骂而回,最后皇太极派出了他最为倚重的文臣,吏部尚书范文程,面对范文程,洪承畴依旧是大骂不止,范文程极尽忍耐之事,不久后返回禀报皇太极,说道:“承畴不死矣。”
皇太极忙问其故,原来洪承畴大骂范文程时,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块灰尘,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继续大骂范文程,一面不断用手擦拭自己的衣服。
范文程说道:“洪承畴连自己的衣服都如此爱惜,他必然也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皇太极心里有了底,于是继续派人游说,最后终于说动了洪承畴投降,向清朝效忠。
赵无忌恰好看到刘芳亮弹掉衣服上的尘土这一幕,于是仿照洪承畴的先例,判断刘芳亮定然也会早早投靠自己。
可是这次他可错了。
赵无忌等了两个月,刘文秀,李过,刘芳亮等人依旧很平静地进行着自己的囚犯生活,每日白天按部就班地出去干活,晚上照例的小组讨论,组织这些俘虏降兵参观神木县城,深入百姓中去的活动也举行了好几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有一些农民军士卒决定为赵无忌效力了。
但是李过等三人依旧是丝毫也没有要投靠赵无忌的动静。
在李定国面前丢了面子的赵无忌,狠狠地一拍书桌,怒道:“看来这三人都是忠诚度九十九的敌将,很难劝降!”
紫禁城内,一身素服的杨嗣昌跪在崇祯皇帝的面前,痛哭流涕,因为他昨晚刚刚接到他的父亲,曾任三边总督的杨鹤,在袁州去世了,他今日来见崇祯,是来向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君主辞行的。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悲痛欲绝的杨嗣昌,心里既是欣赏他的孝道,却又一边暗自着急,因为如此一来,按照大明一直以来的规矩,这位自己极为赏识的臣子可就要丁忧了。
丁忧是一种道德礼仪,父母去世后,无论多大的官员,都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丁忧作为儒家的孝道观念,早已在士子中深入人心,若是有人父母去世,却不肯回乡丁忧,是要被天下所有读书人一致鄙夷的,认为此人贪恋权势,毫无节操,被打上这么一个烙印的人,会受到所有读书人本能的排挤,就算他是再大的官,也做不下去的。
崇祯看着杨嗣昌哭了很久,待他稍稍平复了一些情绪的时候,开口说道:“卿之孝心,朕已知晓,朕不会阻拦你,明日你便回乡去罢。”
杨嗣昌听了,身子轻轻一震,随后狠狠地磕了三个头,哽咽地说道:“皇上厚恩,臣粉身碎骨也难以为报,臣在远方,惟愿我皇身体康泰,我大明江山世代永固。”
崇祯皇帝柔声说道:“杨爱卿,且起来说话罢。”
杨嗣昌听了,这才站起身来,慢慢擦干脸上的泪水,依旧是紧咬牙关,面露悲痛之色。
崇祯说道:“卿家一会便去兵部,把手中事务交代一下,朕知你早已归心似箭,便也不强留你,明日卿家便可启程。”
杨嗣昌急忙谢了恩,却又迟疑了一会,站在那里,又不告辞。
崇祯心中讶然,不动声色地看了他一眼,说道:“爱卿可还有事?”
杨嗣昌叹了口气,强行压抑下心中的悲痛心情,拱手说道:“臣临行之前,唯有一事放心不下,思前想后,难以自持,还是要和皇上说道一番。”
崇祯见他临行之时,依旧心忧国事,心中更是感动,于是温言说道:“爱卿有何事情要说?”
杨嗣昌说道:“臣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在思量一个人……”
“哦,却不知卿家说的是谁?”
“臣一直在思量的,乃是葭州知州赵无忌!”
“啊?!这又是为何?”崇祯吃惊之余,心中不禁一阵疑惑,而今后金、流贼、粮饷、财税,哪一件都是火烧睫毛,重中之重的国家大事,杨嗣昌贵为兵部侍郎,不思量这些事情,为何却要思量葭州一个小小知州?
杨嗣昌轻咳一声,身上悲痛之气一扫而空,眉宇之间又现出了一种天下尽在掌中的军师气度,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臣思前想后,反复权衡斟酌,方才发现,我大明当前最重要问题,乃是户部的财税问题。”
“有了充足的财税,才能定时足额发下粮饷,粮饷充足,军心振奋,流匪,鞑子俱不足畏,有了钱粮,更可以多募兵马,以优势兵力,横扫敌军,是以,财税问题,方是如今的重中之重!”
“好!”崇祯皇帝情不自禁出口夸道:“杨爱卿当真是朕之子房也,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户部尚书侯恂,品德贵重,为官清廉,只可惜年岁已高,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几年间,虽然老尚书已经费尽心力,苦苦支撑,然我大明财政收入,依旧是年年入不敷出,岁岁亏空,臣以为,为老尚书寻一得力帮手,已刻不容缓!”
“那爱卿的意思是?”
“为今之计,请皇上降下旨意,调葭州知州赵无忌,立即进京!”
第三百零六章佟报国
“这个,徒儿实在愚钝,弹掉灰尘和投降又有什么关系?”
“哈哈哈哈,定国,你还不知道洪承畴洪大人的典故罢?”
“师父,你越说,定国越糊涂了……”
“哈哈哈哈,世间万物,何必分得那么清楚,糊涂有时也不是坏事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第三百零五章奉旨进京
历史上的崇祯十三年,洪承畴接受皇帝旨意,亲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部总兵的兵马,在宁远集结了大明的所有九边精锐,欲要与围困锦州的后金皇太极决一死战。
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松锦之战,战争时间长达两年,最后以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结束。
松锦兵败后,大明满朝文武皆以为洪承畴已英勇就义,从前线战场传来的消息,有说他战死的,有说他被俘的;
关于被俘也有两种说法,一种他被俘后投降,一种是他“义不受辱,骂贼不屈”,而被清军杀害的。
虽然朝廷尚不能确定洪承畴的生死,崇祯又是多疑之君,然而为了鼓舞士气,激励臣节,而洪承畴又是个知书达理、深受皇恩的大臣,于是崇祯便下旨为他建立祠庙,并亲临致祭,当坛痛哭,可谓极尽哀荣。
然而洪承畴不但没死,还投降了,此举狠狠地打了崇祯的脸,大明朝廷上下的士气,不但没有鼓励起来,反而崩溃的更快了。
皇太极很看重洪承畴,曾先后派遣多人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大骂而回,最后皇太极派出了他最为倚重的文臣,吏部尚书范文程,面对范文程,洪承畴依旧是大骂不止,范文程极尽忍耐之事,不久后返回禀报皇太极,说道:“承畴不死矣。”
皇太极忙问其故,原来洪承畴大骂范文程时,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块灰尘,正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继续大骂范文程,一面不断用手擦拭自己的衣服。
范文程说道:“洪承畴连自己的衣服都如此爱惜,他必然也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皇太极心里有了底,于是继续派人游说,最后终于说动了洪承畴投降,向清朝效忠。
赵无忌恰好看到刘芳亮弹掉衣服上的尘土这一幕,于是仿照洪承畴的先例,判断刘芳亮定然也会早早投靠自己。
可是这次他可错了。
赵无忌等了两个月,刘文秀,李过,刘芳亮等人依旧很平静地进行着自己的囚犯生活,每日白天按部就班地出去干活,晚上照例的小组讨论,组织这些俘虏降兵参观神木县城,深入百姓中去的活动也举行了好几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有一些农民军士卒决定为赵无忌效力了。
但是李过等三人依旧是丝毫也没有要投靠赵无忌的动静。
在李定国面前丢了面子的赵无忌,狠狠地一拍书桌,怒道:“看来这三人都是忠诚度九十九的敌将,很难劝降!”
紫禁城内,一身素服的杨嗣昌跪在崇祯皇帝的面前,痛哭流涕,因为他昨晚刚刚接到他的父亲,曾任三边总督的杨鹤,在袁州去世了,他今日来见崇祯,是来向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君主辞行的。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悲痛欲绝的杨嗣昌,心里既是欣赏他的孝道,却又一边暗自着急,因为如此一来,按照大明一直以来的规矩,这位自己极为赏识的臣子可就要丁忧了。
丁忧是一种道德礼仪,父母去世后,无论多大的官员,都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丁忧作为儒家的孝道观念,早已在士子中深入人心,若是有人父母去世,却不肯回乡丁忧,是要被天下所有读书人一致鄙夷的,认为此人贪恋权势,毫无节操,被打上这么一个烙印的人,会受到所有读书人本能的排挤,就算他是再大的官,也做不下去的。
崇祯看着杨嗣昌哭了很久,待他稍稍平复了一些情绪的时候,开口说道:“卿之孝心,朕已知晓,朕不会阻拦你,明日你便回乡去罢。”
杨嗣昌听了,身子轻轻一震,随后狠狠地磕了三个头,哽咽地说道:“皇上厚恩,臣粉身碎骨也难以为报,臣在远方,惟愿我皇身体康泰,我大明江山世代永固。”
崇祯皇帝柔声说道:“杨爱卿,且起来说话罢。”
杨嗣昌听了,这才站起身来,慢慢擦干脸上的泪水,依旧是紧咬牙关,面露悲痛之色。
崇祯说道:“卿家一会便去兵部,把手中事务交代一下,朕知你早已归心似箭,便也不强留你,明日卿家便可启程。”
杨嗣昌急忙谢了恩,却又迟疑了一会,站在那里,又不告辞。
崇祯心中讶然,不动声色地看了他一眼,说道:“爱卿可还有事?”
杨嗣昌叹了口气,强行压抑下心中的悲痛心情,拱手说道:“臣临行之前,唯有一事放心不下,思前想后,难以自持,还是要和皇上说道一番。”
崇祯见他临行之时,依旧心忧国事,心中更是感动,于是温言说道:“爱卿有何事情要说?”
杨嗣昌说道:“臣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在思量一个人……”
“哦,却不知卿家说的是谁?”
“臣一直在思量的,乃是葭州知州赵无忌!”
“啊?!这又是为何?”崇祯吃惊之余,心中不禁一阵疑惑,而今后金、流贼、粮饷、财税,哪一件都是火烧睫毛,重中之重的国家大事,杨嗣昌贵为兵部侍郎,不思量这些事情,为何却要思量葭州一个小小知州?
杨嗣昌轻咳一声,身上悲痛之气一扫而空,眉宇之间又现出了一种天下尽在掌中的军师气度,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臣思前想后,反复权衡斟酌,方才发现,我大明当前最重要问题,乃是户部的财税问题。”
“有了充足的财税,才能定时足额发下粮饷,粮饷充足,军心振奋,流匪,鞑子俱不足畏,有了钱粮,更可以多募兵马,以优势兵力,横扫敌军,是以,财税问题,方是如今的重中之重!”
“好!”崇祯皇帝情不自禁出口夸道:“杨爱卿当真是朕之子房也,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户部尚书侯恂,品德贵重,为官清廉,只可惜年岁已高,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几年间,虽然老尚书已经费尽心力,苦苦支撑,然我大明财政收入,依旧是年年入不敷出,岁岁亏空,臣以为,为老尚书寻一得力帮手,已刻不容缓!”
“那爱卿的意思是?”
“为今之计,请皇上降下旨意,调葭州知州赵无忌,立即进京!”
第三百零六章佟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