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曹魏臣子

曹魏臣子 第77节

所以陈恒先是接下了赏赐,然后一个人悄悄的说了。所以曹操感慨了一下,然后对陈恒的印象再度升级。

此子年仅二十,行事之老辣,竟然已透彻世道人心,深谙利益纠葛的中庸之道!如若再过二十年呢?

虽说此子对吾甚为忠心。先是举家相投,然后又守名节一年,誓死不降。嗯,二十年后是不是也继续呢?对子修呢?

唉,吾毕竟年已过四旬了

想到这里,曹操的眼睛就如忽暗忽明灯火一样,漂浮不定。

子修,是他大儿子曹昂的字。曹操正室丁夫人无出,所以就将其他小妾生的曹昂接过来养,当成了曹操唯一的嫡子。

归途一路再无话。

回到鄄城后,陈恒又开始了清汤寡水的小吏生活。他现在属于无主的书佐,所有从事都有资格让他去跑个腿打个杂什么的。

一天天的,贼累。

不过好处就是和荀彧接触了好多。兖州安定了,战后各种驻军各种分配忙得他挪不开身,顺带的陈恒就成了边上小厮,各种被分配。

而夏侯渊也去陈留驻军了,曹老大还给了个陈留太守的职位,让他把守兖州南边的大门。不过他任职之前,还把女儿送进去曹操的府上。

曹老大亲自吩咐的,是大军归来的路上做的决定。

当然,给的理由还是挺不错的。说是因为和夏侯渊是连襟,而丁夫人无出,就要了他的女儿给丁夫人养着,当成曹昂的妹妹了。

然后呢,曹老大才收了个义女,第二天就让家里人给陈恒传了个口信子初,三年之内不许娶妻!

陈家人得到消息后大喜,他们都知道意味着什么。而陈恒脸色发苦,他好像记得历史上曹老大的女儿长得很一般,也好像还挺刁蛮的

嗯,曹老大收养义女,也就曹氏和夏侯氏的宗亲知道。

第五十七章、俸三百石

夏,六月。

曹操被天子封了费亭侯,还挂了个镇东将军的名号。顺带的,手下一帮子都全鸡犬升天,哦不对,是水涨船高。

陈恒职位依然是书佐,但俸禄一下子涨到了三百石,成为整个大汉官场都大跌眼镜的首例。而且曹老大还念着当年举魏种为孝廉的识人不明,大手一挥,给他举了个孝廉。

好嘛,好歹都是孝廉出身了,竟然还是个书佐。陈恒想不在兖州出名都难了。

所以他每一次走进州牧府,总会收获到一堆羡慕的眼光。包括从事、治中等职位的幕僚,不是因为俸禄,而是他如今是曹老大的书佐

嗯,帮曹老大起草个文书命令,或者分类事务什么的,当然,端茶倒水什么的,也跑不了。比如今天,他就专职端茶倒水了,不光是给曹老大。

但是这次端茶倒水,他觉得特满足,特幸福。

因为房屋外,护卫都不允许任何人靠近五米之内。而房屋内,曹老大当仁不让坐着中间,两旁是荀彧、程昱、戏志才、夏侯惇和曹仁等人。

可以说,这个屋子里人都是曹老大的绝对心腹。陈恒刚进来一看,顿时老腰一下子被气场压弯了,然后心里兴奋异常。

曹老大这是把我心腹了?这种场合竟然能让我一个小书佐参与了?谢天谢地,送上家底又赌上命的,终于有回报了!

好嘛,虽然没有发言的资格,但在屋子里端茶倒水,也算是参与了

他心里偷偷乐着,连端茶倒水的时候,都觉得浑身的骨头都轻了好几两。却没有注意房屋里同样有一个年轻人,一直很好奇的打量着他。是曹昂。

一堆大神一起商议的事情,绝对是决策兖州未来发展方针。

第一件事是发兵去迎接天子。年初之时,曹洪已经领兵去接了,但是被董承等人据险而守,堵在了半路上。

如今商讨的是,曹老大要带多少兵过去揍董承等人,粮秣安排和军队走了以后兖州的布防安排。吕布可是还在小沛呢,三天两头的,总会出来刷一刷存在感。

第二件事是,天子如果接到了,是扔在雒阳自生自灭,还是带回兖州来。如果带回来了,该如何发挥天子光环的作用。

嗯,屯田养兵的事,曹老大已经安排枣祗、韩浩等人开始着手做了。

陈恒静静的听着,默默的站着,头也微微垂着,偶尔动一下眼睛,也只不过是看下诸公的水杯空了没有。

他自己知道,曹老大让他来倒个水,就是表示个态度小子,我可是把你当自己人来培养了,好好干啊!

培养嘛,你先陪着,我先养着。等我养出感情了,你陪出水平了,就是扔出去放飞自我的时候了。

絮絮叨叨,口水纷飞了两个时辰,陈恒站到两条腿都快没有知觉了,曹老大才大手一挥散了场。陈恒恭候在一侧,等大神们先行离开。

唉,这个上下级的礼仪默契,真不是一般的累人。

但奇怪的是夏侯惇却是最后走的,临出门的时候还拍了拍他的肩膀,“子初,今晚来府上一坐,有事商议。”

说完就走了,连个回话的机会都没有给。不过就算给了机会,陈恒估计也不会回话的,他已经有点愣了。

如今陈恒是曹老大的书佐,有一些机密之事曹老大也没有避讳他。夏侯惇这个邀请,是有些敏感的。

夏侯惇是武职之首,有什么事都是直接找文职之首荀彧。而且夏侯惇说的是去他府上,那么谈的肯定不是公事。

如果说是私事的话,我和你也没有交情啊!

更何况君臣身份已定,你夏侯惇就算血缘、关系和曹老大再亲近,也不能随便邀请我啊,搞不好弄了个内外勾结的罪名。
首节 上一节 77/7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崇祯本科生

下一篇:汉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