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崇祯本科生

崇祯本科生 第610节


小朱和铀看到自己的娘脸色,赶紧爬下了朱由检的背,他怯生生地本能想要躲开母亲的严厉眼神。

“别吓到我孙子了。”朱由检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大块奶糖,小心地剥开油纸,喂到孩子嘴里。

“儿媳见过公公。”史祥云还是以家庭身份见礼,虽然贬为庶民不在皇家,可是亲情还在,父与子的关系还是没有断的。

朱慈烺拎着一个茶盘走到史祥云身边,正好看到这一幕,便楞在原地。

“把你们的好茶快端上来啊!”朱由检一瞪眼说。来到信阳不喝信阳毛尖,岂不是遗憾?

东坡说过:淮南茶以信阳第一。绿茶之王的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

“青山叠叠复重重,到处峰峦馥郁同,云绕碧枝香千里,银针雀舌沐春风。”朱由检揭开茶碗盖,立刻就闻到一股清香,显然这喝茶还是在原产地更佳。

史祥云一愣,她原本以为皇上是不会作诗词的,却没想过原来皇上还挺懂行。

恰在这时,小院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不合适的声音传了进来:“史家娘子在家吗?”

当一个探头探脑的大脑袋伸进门缝,一声猥琐的声音传来,史祥云的眉头皱成一团,朱慈烺的脸色铁青,连带着朱由检的脸色都是黑黑的。

杨景铭被纪彪一只手就给拽进了小院,差点没跌了个狗啃屎,倒是学院里每日里注重的体育锻炼帮了他的忙。

“杨教习,你来有什么事吗?”史祥云明显不悦,她可从不这样对人。

纪彪一听这人有了名字,立刻朝身边的属下使了一个眼色,那人一闪身就悄无声息地出了院门。整个过程杨景铭压根就没有发现,仿佛站在他身后的就只有一个人。

“哦!我是来结识一下史教习的相公的,久仰朱大人是衙门里的公人,一直无缘拜会。”杨景铭一愣,他发现自己来的真不是时候。这一屋子的男人有点多,明显他今天有点来错地方了。

“来的都是客,请进吧。”朱慈烺虽然不高兴,但是还是很有礼节。

“哎哎。”杨景铭赶紧拱手见礼,他已经感觉到身后有一双比狼还厉害的眼睛在死死地盯着他在,非常不舒服。倒是堂屋里的那个中年人显得平平淡淡的,好像很好接触。并且这人的面相有些熟悉,似乎在哪见过。

朱由检没有理他,自顾自逗着小孙子玩,小和铀一直被朱由检的胡子扎得咯咯直笑。

“这位老先生是?”杨景铭笑盈盈地拱手问到。

“我很老吗?”朱由检瞪了杨景铭一眼,把杨景铭吓得够呛,原以为好接触的人一个眼神却似万剑穿心,比那门口的男人还厉害。

“啊啊,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慌的杨景铭赶紧搪塞。杨景铭心里想他今日出门肯定是没看黄历的,要不咋会接连碰到煞神。

“爹爹,茶凉了儿媳给您换一盏吧。”

“嗯。”朱由检哼了一声。

“公爹?”杨景铭一愣,他完全没想到眼前这个汉子居然是史祥云的公爹。这可不好办了,这纯粹是给自己找了个劲敌了。

“这,这是我给孩子的一点见面礼,请笑纳。”杨景铭从袖子里摸索出了两块银元小心地放在茶几上,这是他唯一能想到的脱身办法了。

两块银元不算少,杨景铭还有些心疼,但是他已经打定主意准备放下之后就走。就在他放下银元的一瞬间,朱由检的脸正好侧面对着杨景铭。

“你……”杨景铭一下子楞在当场,从那汉子的侧面和银元上的头像一对照,再傻的人也看出不对劲了。

“咣当”一声小院的门被打开,信阳州的知州大人一路小跑着来到堂屋大门外,噗通一下就跪在台阶下面。知州大人压根就不敢抬头看堂屋里的情形,这可是天颜。

杨景铭一下子歪倒在椅子旁边,浑身直抽搐。

“起来吧!信阳的茶不错,可以送交进出口总公司作为特产品牌出口了。就叫信阳毛尖吧。把朕的这首诗送给你们。”朱由检一抬手,史祥云就把朱由检刚刚作的诗写了出来。朱由检看了一眼那字,灵巧娟秀的就如同那根根竖立的毛尖一般,端是一手好字,不亏是出自江南大家。

作为一个地方的政绩,大明各地的父母官都是挖空心思地想要发展商业,皇帝的一句话就等于给信阳找了一条财路,同时也让这个知州的政绩单上填了厚厚一笔。

“臣代表信阳百姓谢皇上隆恩。”知州叩拜在地,恭恭敬敬。

只有杨景铭口吐白沫,癫痫发作。

第四百九十六章: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等纪彪在朱由检的耳朵里嘀咕了一阵之后,朱由检才斜眼看了一下躺在地上的杨景铭。这家伙和史祥云的关系,已经查了个底朝天了。

“听说这位杨教习说自己在信阳是个人才啊?”朱由检不紧不慢地咂了一口茶水说。

“那是他自诩的,信阳是一个英才辈出之地,岂会有人自称。”知州头顶冒汗,他自知自己没照顾好旧太子和太子妃,恐怕要惹皇上不高兴了。

“既然是人才,那就应该放到朝廷最需要的地方。我听说大别山里有许多孩童没有学上,不如让这个才子去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朝廷需要他,大明也需要他嘛!”

知州听完朱由检的话怜悯地看了杨景铭一眼说:“皇上说的极是,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一辈子温暖别人。”

杨景铭被抬走了,史祥云心里还有些忐忑,她虽然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也难免担心这件事让皇上对她产生不好的印象。

“你对朝廷现在的教育制度怎么看,有什么弊政?”朱由检看着史祥云问。

“父皇加强数理格物之学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因为教员的严重缺乏,加上朝廷科举制度的逐渐废弃,百姓家庭的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将学习进行下去,不管是蒙学还是中学,每年开学都有许多学生中途退学,甚为可惜。”史祥云说。

大明不可能以法律来制定教育法,逼着孩子上学在这个时代条件是不成熟的。朱由检的野心大,但是人才培养计划也得因循而至,仅仅三五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来大规模的人才的。

后世的洋务运动开办洋学堂开始,借助大量派遣留学生计划,到整个社会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中间也足足经历了五十年。

而大明的理工学科却完全是由朱由检一个人带出来的。这需要的时间按正常思维计算也要比那个时候要长。好的是知识结构的量比后世要少很多。

“如果以凭证作为职务的准入门槛,会不会逼迫这些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朱由检想到了文凭。科举制不是一样是在考文凭吗?
首节 上一节 610/8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曹魏臣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