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崇祯本科生

崇祯本科生 第471节


“那可不一样。早半个月晚半个月区别大了。”

李岩知道朱由检是在说气话,换成谁谁心里都不舒服。可是谁让大明就缺这么一口硬气劲儿呢,只能忍。

“你看看,这是最新的战报。曾英在攻广元、施琅在吴淞口堵金兵水师、李过在进攻南阳,随州在补给十三军、郑成功正率福建水师北上;徐州、凤阳、宿迁加上我们淮安,全在打仗。整个北纬三十六度线附近已经被战火烧红了天。”

“什么线?”李岩一愣,没听懂。

“北纬三十六度。也就是南北分界线,通常讲的秦岭、淮河一线。”朱由检说着,拿起笔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直线。

“皇上,事情有变化。”朱由检正想再说点什么,纪彪走了进来递给朱由检一张纸。

朱由检结果一看唰得一下脸色漆黑,然后一锤子砸在桌子上。

“出什么事了?”李岩赶紧问。

“刘良佐要投降。”朱由检是真的气坏了,消息是方近南那边送过来的,而且还是从金兵那边露出来的。

要是晓得刘良佐最后还是叛变,朱由检真不用花心思花钱养骑兵。结果还是这样,江北四镇根本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良佐这一叛变,等于把朱由检的整盘棋给搅乱了。尤其是刘良佐手下的骑兵,那是朱由检在淮泗的中坚力量。

李岩一听,慌的手一哆嗦把茶碗直接掉地上了。虽然他们设想过有人会降金,毕竟在江北还是有一些地方驻军的,可是最不应该降金的就应该是最精锐的骑兵。

“皇上,您给句实话,川军最快多久能到江淮?”李岩这次非常认真地看着朱由检问。

“最快一个月,还不算集结时间。”朱由检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李岩额头上已经开始冒冷汗了,朱由检看得很清楚。

李岩转身疯了一样在地图堆里翻看着,可是朱由检却看见李岩的脸色明显是越来越差。朱由检第一次感到深深的内疚,同时感到自己的无用。

穿越者虽然开了挂,可是却没办法解决真正重要的难题。朱由检把这一仗甩给了李岩,却只给了他有限的条件。

“皇上,能不能再挤点兵出来?”李岩几乎是带着祈求的语气问朱由检。

“没有了,家底儿全在这里了。湖南还有点兵,可是我怕调过来之后是下一个刘良佐。”朱由检不敢在这场大战里用任何地方军阀的兵了。

“真的没有了?”李岩快哭了。

“真的没有了。”

“做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啊!”

朱由检一听,这话怎么这么耳熟呢?后世的淮河大决战是怎么赢的?

张克侠。对,张克侠起义才是关键。

“有一个人,他手上应该有人,就是不知道有多少。”

李岩听得朱由检说得云里雾里的。

第三百七十一章:江淮大决战之八

腊月初十天还没亮,鹅毛般的大雪覆盖着江淮大地,前方五十步外就不见人。在这样的天气里,鸟都不会飞在天空中。

淮安城里的主要街道上全都停满了马车,而特制的皮子或者油纸都盖在马背上,就连马腿上也尽量缠着一些保暖的棉絮。

而所有的士兵,要么骑在马上,要么坐在马车里。面粗布的手套、耳罩、面罩还是能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中的。

最奢侈的是每个人脚上都穿着猪皮靴子,这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好,要不是原材料有限,朱由检会全部换成牛皮的。

城门打开之后,首先是朱由检的两千亲卫迅速出了城,这些人将作为前锋营偷袭金军。前锋营的马首先裹了面布,马蹄子踩进积雪中的声音就更小了,这让让偷袭变成了可能。

紧跟着后面的是两万骑兵,他们将在前锋营偷袭成功后向左右两翼扩大战果,打散金兵主力。跟在骑兵后面的是三万步兵,这些步兵负责稳固战果,打扫战场。

城外的金兵也是冷的不行,全部都龟缩在营帐里取暖,就连营中的骡马都挤在一堆不叫唤。后金的生产能力和物资调配都有限,能保障他们吃饱饭就不错了,很多金兵还穿着单鞋。

“嗖嗖嗖……”连弩是明军最会用的弓箭类武器,也是偷袭最常见的武器。前锋营龙卷风一样卷进了金军的大营,风卷残云般扫过了所有站着的金兵。

以大明最精锐之师去对付金兵的末等军队,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几乎就是一炷香时间,前锋营骑着马就凿穿了金兵大营。

金兵是包围淮安城的,分散开就没那么厚,加上雪太大,事情进展超乎寻常地顺利。

骑兵随后列成进攻阵型,像踩泥巴一样向营地两边攻击。骑兵只要看到拿武器抵抗的金兵,就立刻攻击,二话不说直接杀死。

步兵跟进的速度稍微慢点,大量的俘虏都快让他们腾不开手。

“告诉各团,把火力发挥出来先稳住右翼,集中兵力剿灭左翼的敌军。”朱由检也看不清战场的情况,只能按照预案做战斗布置。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隐蔽的必要了,明军要开始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各种火器响成一片。

围城的金兵其实就是一些杂牌的北方降军和地方驻军,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遇到他们从没见过的武器和强烈的攻击根本就不会打仗了。

大批大批的金兵举着长枪、刀盾就直接投降了。

“皇上,这些俘虏怎么办?”

“简单,把他们的头发全部剪短,剪成我这样短的,不要随便一绞了事。告诉那些俘虏们,限期一个时辰内剪好,否则按叛国罪处理。”
首节 上一节 471/8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曹魏臣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