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800节
要说的话,自航式浮船坞才是帝国海军的法宝。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只有2艘大型浮船坞。到现在,只是投入使用的浮船坞就超过了20艘,其中8艘为5万吨级,另外12艘达到了3万吨级,此外还有10多艘浮船坞正在建造。
关键就是,这些浮船坞全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能非常方便的拆分与组合。
在某种意义上,在大战爆发之后设计建造的这些浮船坞,是帝国海军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第554章 力量倍增器
虽然是舰队指挥官,但是白止战一直相信,决定海军战斗力的不止巍峨的战舰,还有众多的辅助舰船。
比较出名的有舰队油船,也就是后来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在众多的辅助舰船当中,自航式浮船坞的地位绝对不可低估,甚至排在其他工程船只的前面。
道理也很简单。
一艘自航式浮船坞,能够为数艘,甚至数十艘战舰服务,从而大幅度提高战舰的在航率。
浮船坞不但能够用来维修受损的战舰,还能其他方面的服务。
比如在前线对战舰进行维护保养,特别是在离本土极为遥远,而且严重缺乏配套设施的大洋深处。
在某种意义上,一艘自航式浮船坞就是一座能航行的造船厂。
虽然无法用来建造战舰,但是用来维修与维护战舰,绝对是绰绰有余。
实际使用当中,浮船坞有八成时间是在为舰船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受损战舰的机会反到不多。
可问题是,自航式浮船坞的造价高得离谱。
在大战爆发前,自航式浮船坞是最昂贵的特种工程船只,不但造价高,日常维护与使用的费用也高得离谱。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也就采购了两艘。
和平时期,自航式浮船坞以民用为主,基本与海军没有关系,很少为战舰服务。哪怕战舰在外海出了严重故障,比如动力设备或推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海军也会选择派拖船过去,或者由同行舰船进行拖拽,因为拖拽战舰返回军港进行维修的费用,比动用浮船坞低得多。
如果按战前的方式建造自航式浮船坞,数量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算不上特殊,就是分段建造法。
简答的说,除了工程段与动力段为单独建造的之外,自航式浮船的维修段按照统一的标准设计与建造,使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装,从而为不同尺寸与不同吨位的战舰服务。
比如为航母与战列舰服务的,需要8个维修段,承载重量达到5万吨,而且坞舱长度达到300米。如果为重巡洋舰这些大型战舰服务,只需拼凑4个或者6个维修段,承载重量低于3万吨,坞舱长度在180米到240米之间。再缩减的话,拼凑2个维修段,能够把承载重量控制在1万吨以内,坞舱的长度缩短到120米,也就只能为驱逐舰等小型战舰服务。
关键就是,维修段全都采用统一标准。
不但外形尺寸完全一致,连接口都采用统一的规范,方便在实际使用当中随意的拼凑与组合。
在实际建造中,造船厂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加快施工速度,用薄钢板来建造船壳,然后往里面灌注水泥,最后根据需要在船壳外焊上具有排水功能的浮箱,一举把维修段的建造工时缩短三分之二。
其实,也就是这种建造方式,让自航式浮船坞成为了“大路货”。
不然的话,帝国海军也不可能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建造20多艘自航式浮船坞,让其成为遍布各地的“自助”式维修站。
不说别的,“北河”号与“南江”号就首先在狮泉城的自航式浮船坞进行维修,然后才返回帝国本土。
因为前期维修及时到位,所以这两艘快速战列舰的船厂维修时间缩短到3个月。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都能在年底重新编入战斗序列,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在航母身边。
只是,自航式浮船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护航作战当中。
要说的话,这跟帝国海军当前的窘境有关。
在大战爆发前,因为没几条航线需要保护,也没人想到能如此顺利的打通前往波沙湾的航线,甚至没有人想过能在开战后掌握战略主动权,更因为存在同时跟几个重量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也就得优先保证航母、快速战列舰、重巡洋舰这些主力战舰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国海军一直都不太重视反潜护航,即便建造了不少的驱逐舰,也是以伴随舰队活动的大型远洋驱逐舰为主。
真正能够用于护航作战的反潜驱逐舰,反到是少之又少。
当然,不止是帝国海军,而是所有国家的海军都有类似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在条约时代,为了确保主力舰队的优势,各国海军都不重视用于护航作战的二级战舰。
此外,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后,建设取代了对抗,海军的日子都不好过。
跟其他列强的海军一样,帝国海军在和平时期,封存了大量在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后期建造的护航驱逐舰。
为了应付条约,还将其中一些做了非武装处理,拆除了火炮与鱼雷等武器。
其实,这些舰龄普遍超过20年的老旧驱逐舰是大战初期的主要护航力量。
虽然靠封存的老旧战舰,有效的缓解了战争初期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很多根本的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其中,最让海军头痛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维护保养。
在拿下狮泉城,进入梵炎洋,在需要保护往返航行的船队时,帝国海军才发现,沿途严重缺乏能为护航舰艇支持的海军基地,而狮泉城的军港,根本就不可能为所有护航战舰服务。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只有2艘大型浮船坞。到现在,只是投入使用的浮船坞就超过了20艘,其中8艘为5万吨级,另外12艘达到了3万吨级,此外还有10多艘浮船坞正在建造。
关键就是,这些浮船坞全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能非常方便的拆分与组合。
在某种意义上,在大战爆发之后设计建造的这些浮船坞,是帝国海军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第554章 力量倍增器
虽然是舰队指挥官,但是白止战一直相信,决定海军战斗力的不止巍峨的战舰,还有众多的辅助舰船。
比较出名的有舰队油船,也就是后来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在众多的辅助舰船当中,自航式浮船坞的地位绝对不可低估,甚至排在其他工程船只的前面。
道理也很简单。
一艘自航式浮船坞,能够为数艘,甚至数十艘战舰服务,从而大幅度提高战舰的在航率。
浮船坞不但能够用来维修受损的战舰,还能其他方面的服务。
比如在前线对战舰进行维护保养,特别是在离本土极为遥远,而且严重缺乏配套设施的大洋深处。
在某种意义上,一艘自航式浮船坞就是一座能航行的造船厂。
虽然无法用来建造战舰,但是用来维修与维护战舰,绝对是绰绰有余。
实际使用当中,浮船坞有八成时间是在为舰船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受损战舰的机会反到不多。
可问题是,自航式浮船坞的造价高得离谱。
在大战爆发前,自航式浮船坞是最昂贵的特种工程船只,不但造价高,日常维护与使用的费用也高得离谱。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也就采购了两艘。
和平时期,自航式浮船坞以民用为主,基本与海军没有关系,很少为战舰服务。哪怕战舰在外海出了严重故障,比如动力设备或推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海军也会选择派拖船过去,或者由同行舰船进行拖拽,因为拖拽战舰返回军港进行维修的费用,比动用浮船坞低得多。
如果按战前的方式建造自航式浮船坞,数量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算不上特殊,就是分段建造法。
简答的说,除了工程段与动力段为单独建造的之外,自航式浮船的维修段按照统一的标准设计与建造,使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装,从而为不同尺寸与不同吨位的战舰服务。
比如为航母与战列舰服务的,需要8个维修段,承载重量达到5万吨,而且坞舱长度达到300米。如果为重巡洋舰这些大型战舰服务,只需拼凑4个或者6个维修段,承载重量低于3万吨,坞舱长度在180米到240米之间。再缩减的话,拼凑2个维修段,能够把承载重量控制在1万吨以内,坞舱的长度缩短到120米,也就只能为驱逐舰等小型战舰服务。
关键就是,维修段全都采用统一标准。
不但外形尺寸完全一致,连接口都采用统一的规范,方便在实际使用当中随意的拼凑与组合。
在实际建造中,造船厂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加快施工速度,用薄钢板来建造船壳,然后往里面灌注水泥,最后根据需要在船壳外焊上具有排水功能的浮箱,一举把维修段的建造工时缩短三分之二。
其实,也就是这种建造方式,让自航式浮船坞成为了“大路货”。
不然的话,帝国海军也不可能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建造20多艘自航式浮船坞,让其成为遍布各地的“自助”式维修站。
不说别的,“北河”号与“南江”号就首先在狮泉城的自航式浮船坞进行维修,然后才返回帝国本土。
因为前期维修及时到位,所以这两艘快速战列舰的船厂维修时间缩短到3个月。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都能在年底重新编入战斗序列,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在航母身边。
只是,自航式浮船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护航作战当中。
要说的话,这跟帝国海军当前的窘境有关。
在大战爆发前,因为没几条航线需要保护,也没人想到能如此顺利的打通前往波沙湾的航线,甚至没有人想过能在开战后掌握战略主动权,更因为存在同时跟几个重量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也就得优先保证航母、快速战列舰、重巡洋舰这些主力战舰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国海军一直都不太重视反潜护航,即便建造了不少的驱逐舰,也是以伴随舰队活动的大型远洋驱逐舰为主。
真正能够用于护航作战的反潜驱逐舰,反到是少之又少。
当然,不止是帝国海军,而是所有国家的海军都有类似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在条约时代,为了确保主力舰队的优势,各国海军都不重视用于护航作战的二级战舰。
此外,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后,建设取代了对抗,海军的日子都不好过。
跟其他列强的海军一样,帝国海军在和平时期,封存了大量在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后期建造的护航驱逐舰。
为了应付条约,还将其中一些做了非武装处理,拆除了火炮与鱼雷等武器。
其实,这些舰龄普遍超过20年的老旧驱逐舰是大战初期的主要护航力量。
虽然靠封存的老旧战舰,有效的缓解了战争初期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很多根本的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其中,最让海军头痛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维护保养。
在拿下狮泉城,进入梵炎洋,在需要保护往返航行的船队时,帝国海军才发现,沿途严重缺乏能为护航舰艇支持的海军基地,而狮泉城的军港,根本就不可能为所有护航战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