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455节
理由就是:在西东望洋的作战行动中,这艘航母的动力系统都超负荷运行,而且持续的时间太久,超过了设计极限,导致锅炉与蒸汽轮机落下隐患,比如锅炉内壁的绝热层大面积剥落。
要想根除,就只能提前进行大修。
在知道这件事之后,白止战还专门给浦州造船厂的厂长打了电话。
虽然厂长在电话中表示,那只是误会,但是具体的问题,厂长说得很清楚,还真得大修才能解决。
只是,根本不可能提前进行大修。
这两艘航母在大战爆发前才交付,还没有在战斗中受创,又哪里有理由返回造船厂进行大修?
关键,大修就得进船坞,而且得开膛破肚,没有几个月根本就搞不定!
这个节骨眼上,别说是两艘,是一艘都不能少!
按照海军司令部的安排,即便接下来一切顺利,也要等到明年的中期,四艘大型航母形成战斗力之后,才有机会让两艘“帝都”级返回造船厂进行大修,而且要如何安排,还得看实际情况。
总之就一句话,还能用就行,不要在乎那么多。
所幸,大部分小毛病都能由官兵自行解决,而且带上了足够的设备与零件,短期部署的问题不大。
确实非常麻烦,不过也没有别的办法。
用李铭博的话来说,两艘航母的状态并非十全十美,不过算不上糟糕,哪怕折腾一番也经受得起。
他这么说,等于给白止战吃了一颗定心丸。
关键就是,“帝都”级在设计的时候,很多方面都留了冗余,比如动力系统达到最大额定功率95%的时候,就能跑到33节。只要是正常使用,哪怕是执行战斗任务,也不用过度压榨机械性能。
李铭博这么说,同样是在告诫白止战,别以航母的极限性能为准。
这也是落下隐患的头号原因。
在西东望洋大海战期间,白止战差不多把两艘“帝都”级的性能,特别是航行性能发挥到了极限。
在战后进行总结的时候,也就是对第三航空特混舰队的交战过程进行推演,连白止战都承认,很多时候用不着跑那么快。比如在拦截运兵船队的那场战斗中,如果头天晚上把速度放慢一些,在次日清晨就不会遭遇狭夷海军的重巡洋舰,不但不需要狼狈逃窜,还能在上午出动舰载机轰炸那几艘重巡洋舰。
根据后来做的调查,在西东望洋上作战的时候,两艘“帝都”级的最快航行速度都达到过35节。
虽然当时处于轻载状态,但是同样意味着,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达到额定的115%。
用李铭博的话来说,白止战是求胜心太切,因此恨不得航母能飞起来。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造船厂提出的理由并没错,要追究责任的话,第一个要找的就是白止战。
至于护航战舰,状态都比较理想。
四艘“武州”级的第41.3分队仍然由卫军指挥,他在得知要编入第41特混舰队的消息之后,主动向海军司令部提交了延迟调动申请,也就是在这场战斗结束后,再去即将服役的战列舰上担任舰长。
此外,四艘“武州”级重巡洋舰在桅樯港维护期间,全都加装了火控雷达,还对防空搜索雷达进行了升级。
虽然随着后条约型重巡洋舰服役,并且编入第21特混舰队,“武州”级已经不再是帝国海军最先进的重巡洋舰,但是按照综合战斗力,特别是官兵素质,这四艘“武州”级依然是帝国海军最强大的重巡洋舰。
此外,四艘轻巡洋舰也不差。
编为第41.4分队的四艘“广城”级轻巡洋舰,其实是帝国海军在条约作废后,设计与建造的第一种后条约型轻巡洋舰。
其实,这个称呼还不太合适。
要说的话,称之为“远洋巡洋舰”更准确一些。
与条约型轻巡洋舰相比,远洋巡洋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主炮口径保持不变,甚至是有所降低的情况下,把吨位提高到重巡洋舰的水准,多余出来的空间,特别是甲板全用来部署高射炮。
正是如此,在最初的时候还被称为“防空巡洋舰”。
受吨位的限制,远洋巡洋舰的防空战斗力,远不如后来的防空巡洋舰。
要说,远洋巡洋舰其实就是用来取代“防空型重巡洋舰”的,通过降低对主炮火力的要求来降低建造成本。
这其实是应急之需,毕竟在战争初期,在数量众多的航母与主力舰的压迫之下,帝国海军没有能力建造几万吨的防空巡洋舰。
得益于巨大的甲板面积,四艘“广城”级的防空战斗力其实在四艘“武州”级之上。
关键就是,“广城”级首次装备介于130毫米与40毫米之间,80毫米的“中等口径高射炮”。
在理论上,这种高射炮有接近130毫米高射炮的射程与威力,还有不比40毫米高射炮慢多少的射速,占用的甲板面积却比130毫米高射炮低得多,差不多只是40毫米高射炮的两倍,因此纸面上的防空作战效率非常的可观,不但补上了防空网的缺口,而且是中小型战舰的首选高射武器。
至于实际的战斗力,还不得而知。
此外,四艘“广城”级也配备有防空搜索雷达,只是因为不参与炮战,没配备火控用的炮瞄雷达。
相对而言,也就八艘驱逐舰要稍微差一些。
虽然都是排水量在1500吨以上的大型驱逐舰,但是秉承帝国海军的一惯传统,八艘驱逐舰的防空能力都很差。
在舰队中,驱逐舰的任务就不是防空。
要说,除了缺乏快速战列舰,其实是用四艘重巡洋舰顶替两艘快速战列舰,护航战舰基本上完美无缺。得益于四艘远洋巡洋舰的加入,第41特混舰队的防空作战能力其实并没有降低多少。
要想根除,就只能提前进行大修。
在知道这件事之后,白止战还专门给浦州造船厂的厂长打了电话。
虽然厂长在电话中表示,那只是误会,但是具体的问题,厂长说得很清楚,还真得大修才能解决。
只是,根本不可能提前进行大修。
这两艘航母在大战爆发前才交付,还没有在战斗中受创,又哪里有理由返回造船厂进行大修?
关键,大修就得进船坞,而且得开膛破肚,没有几个月根本就搞不定!
这个节骨眼上,别说是两艘,是一艘都不能少!
按照海军司令部的安排,即便接下来一切顺利,也要等到明年的中期,四艘大型航母形成战斗力之后,才有机会让两艘“帝都”级返回造船厂进行大修,而且要如何安排,还得看实际情况。
总之就一句话,还能用就行,不要在乎那么多。
所幸,大部分小毛病都能由官兵自行解决,而且带上了足够的设备与零件,短期部署的问题不大。
确实非常麻烦,不过也没有别的办法。
用李铭博的话来说,两艘航母的状态并非十全十美,不过算不上糟糕,哪怕折腾一番也经受得起。
他这么说,等于给白止战吃了一颗定心丸。
关键就是,“帝都”级在设计的时候,很多方面都留了冗余,比如动力系统达到最大额定功率95%的时候,就能跑到33节。只要是正常使用,哪怕是执行战斗任务,也不用过度压榨机械性能。
李铭博这么说,同样是在告诫白止战,别以航母的极限性能为准。
这也是落下隐患的头号原因。
在西东望洋大海战期间,白止战差不多把两艘“帝都”级的性能,特别是航行性能发挥到了极限。
在战后进行总结的时候,也就是对第三航空特混舰队的交战过程进行推演,连白止战都承认,很多时候用不着跑那么快。比如在拦截运兵船队的那场战斗中,如果头天晚上把速度放慢一些,在次日清晨就不会遭遇狭夷海军的重巡洋舰,不但不需要狼狈逃窜,还能在上午出动舰载机轰炸那几艘重巡洋舰。
根据后来做的调查,在西东望洋上作战的时候,两艘“帝都”级的最快航行速度都达到过35节。
虽然当时处于轻载状态,但是同样意味着,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达到额定的115%。
用李铭博的话来说,白止战是求胜心太切,因此恨不得航母能飞起来。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造船厂提出的理由并没错,要追究责任的话,第一个要找的就是白止战。
至于护航战舰,状态都比较理想。
四艘“武州”级的第41.3分队仍然由卫军指挥,他在得知要编入第41特混舰队的消息之后,主动向海军司令部提交了延迟调动申请,也就是在这场战斗结束后,再去即将服役的战列舰上担任舰长。
此外,四艘“武州”级重巡洋舰在桅樯港维护期间,全都加装了火控雷达,还对防空搜索雷达进行了升级。
虽然随着后条约型重巡洋舰服役,并且编入第21特混舰队,“武州”级已经不再是帝国海军最先进的重巡洋舰,但是按照综合战斗力,特别是官兵素质,这四艘“武州”级依然是帝国海军最强大的重巡洋舰。
此外,四艘轻巡洋舰也不差。
编为第41.4分队的四艘“广城”级轻巡洋舰,其实是帝国海军在条约作废后,设计与建造的第一种后条约型轻巡洋舰。
其实,这个称呼还不太合适。
要说的话,称之为“远洋巡洋舰”更准确一些。
与条约型轻巡洋舰相比,远洋巡洋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主炮口径保持不变,甚至是有所降低的情况下,把吨位提高到重巡洋舰的水准,多余出来的空间,特别是甲板全用来部署高射炮。
正是如此,在最初的时候还被称为“防空巡洋舰”。
受吨位的限制,远洋巡洋舰的防空战斗力,远不如后来的防空巡洋舰。
要说,远洋巡洋舰其实就是用来取代“防空型重巡洋舰”的,通过降低对主炮火力的要求来降低建造成本。
这其实是应急之需,毕竟在战争初期,在数量众多的航母与主力舰的压迫之下,帝国海军没有能力建造几万吨的防空巡洋舰。
得益于巨大的甲板面积,四艘“广城”级的防空战斗力其实在四艘“武州”级之上。
关键就是,“广城”级首次装备介于130毫米与40毫米之间,80毫米的“中等口径高射炮”。
在理论上,这种高射炮有接近130毫米高射炮的射程与威力,还有不比40毫米高射炮慢多少的射速,占用的甲板面积却比130毫米高射炮低得多,差不多只是40毫米高射炮的两倍,因此纸面上的防空作战效率非常的可观,不但补上了防空网的缺口,而且是中小型战舰的首选高射武器。
至于实际的战斗力,还不得而知。
此外,四艘“广城”级也配备有防空搜索雷达,只是因为不参与炮战,没配备火控用的炮瞄雷达。
相对而言,也就八艘驱逐舰要稍微差一些。
虽然都是排水量在1500吨以上的大型驱逐舰,但是秉承帝国海军的一惯传统,八艘驱逐舰的防空能力都很差。
在舰队中,驱逐舰的任务就不是防空。
要说,除了缺乏快速战列舰,其实是用四艘重巡洋舰顶替两艘快速战列舰,护航战舰基本上完美无缺。得益于四艘远洋巡洋舰的加入,第41特混舰队的防空作战能力其实并没有降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