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427节
按照波沙湾战争的经验,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都需要12架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在短期之内,不但没有那么多的电子攻击机可用,在航母上也没有更多的空间来支持额外的电子攻击机。
不是没法停放,而是没法提供必要的维护保障。
前面已经提到,电子攻击机对维护保障有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子设备需要频繁的进行检修。
因为电子设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维护工作必须在机库里面进行。
别说大型航母,即便是超级航母,也只是在机库前后各设有一座维修车间,能够对精密设备进行维护检修。
显然,需要进车间维护的不止电子攻击机。
在大部分时候,维修车间都是用来对雷达、发动机、数据链等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
不说别的,只是给几十架舰载机的发动机进行维护,就需要大量时间,准确说是占用大量的车间时间。
那么,可以用来维护电子攻击机的时间就不会太多。
正是如此,1艘航母搭载8架电子攻击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梁夏海军早就认识到了电子攻击机不足所产生的问题。
只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容易。
关键,其实是技术。
按照梁夏海军做的规划,或者说是想出的办法,其实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电子攻击机不再那么的特殊。
道理也很简单,所有的电子攻击机都是以攻击机为平台,只是通过装备与挂载专门的电子战设备,并且安排电子战军官操作,获得了强大的电子战性能,而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攻击机。
电子攻击机如此的复杂,关键是技术不够先进。
如果技术足够先进,那就不需要专门的电子战设备,也不用,或者说减少电子战军官的人数。
其实,相关的先进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比如梁夏空军为“战-20”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测试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电子战能力,除了能以被动工作的方式模仿电子侦查设备之外,还能够通过相位控制,对敌方的雷达进行压制式干扰。
此外,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军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让操作电子设备变得不再那么复杂,也就能够用1名电子战军官来完成过去需要2名,甚至3名电子战军官才能够完成的操作。
正是如此,梁夏海军的下一代电子攻击机,跟舰载攻击机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
简单的说,通过更换少数必要的机载设备,使用相关的火控软件,并且挂载与使用专门的电子战吊舱,“攻-12”的双座型就能够执行电子攻击任务。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内部弹舱携带反辐射导弹。
这样一来,一支攻击机大队当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12架攻击机能用来执行电子战任务。因为减少了载机种类,所以还能够扩大攻击机的编制规模,比如多搭载一个大队,也就增加了12架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在参战之前,纽兰海军对电子攻击机的价值并无清楚认识。
就算知道电子攻击机很重要,纽兰海军也没认识到,平常编制的4到6架,根本就不堪使用。
结果就是,在攻打中转岛的战斗当中,两支特混舰队的ea-6b的出动强度,全都达到设计最大标准的两倍以上。
部分时候,1架ea-6b要在一天之内出动5个架次,相当于设计标准的25倍。
按照统计,第51特混舰队的ea-6b,每架日均飞行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第52特混舰队的更是达到12个小时。
如此高的出动强度,必然导致电子攻击机的完备率急剧降低。
在此之前,第51特混舰队就损失了3架ea-6b,而且全都是因为高强度出动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即便是剩下的15架,也只有6架处于能出动的良好状态,另外9架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办法出动。
其实,就算是能够出动的这6架,也有一些小问题。
6架电子攻击机也只够执行一次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在首轮攻击当中,斯塔克才没有动用这些电子攻击机。
按照安排,这6架电子攻击机都在战斗机之后升空。
显然,这跟通常采用的出动顺序不大一样。
以往,如果需要安排电子攻击机执行攻击任务,或者说是为攻击机群护航,得首先让电子攻击机起飞。
道理也很简单,电子攻击机飞得最慢。
在挂上了4具电子干扰吊舱,以及1具大型副油箱之后,ea-6b的巡航飞行速度不到每小时800千米,而f-14b的巡航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1000千米,即便是a-6d,也在每小时800千米以上。
为此,就需要让电子攻击机首先起飞,然后在飞行途中,通常都是在进入战区之前,跟攻击机群汇合。
要说的话,这也是海军舰载电子攻击机的主要缺陷。
在梁夏海军也一样。
因为电子攻击机的飞行速度太慢,所以每次攻击行动需要精心策划与安排,而且没法保证每次都能够执行到位。在波沙湾战争中,梁夏海军舰载航空兵有大约17的攻击任务没有能够执行,其中超过60是因为电子攻击机没部署到位,或者攻击机群没有与电子攻击机汇合所导致。
显然,如果电子攻击机飞得足够的快,能够全程与攻击机群一同行动,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梁夏空军坚持用重型战斗机为平台研制电子攻击机,而且尽可能的让电子设备内置,甚至取消外挂武器能力的关键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攻击机有足够快的飞行速度。
可惜的是,在短期之内,不但没有那么多的电子攻击机可用,在航母上也没有更多的空间来支持额外的电子攻击机。
不是没法停放,而是没法提供必要的维护保障。
前面已经提到,电子攻击机对维护保障有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子设备需要频繁的进行检修。
因为电子设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维护工作必须在机库里面进行。
别说大型航母,即便是超级航母,也只是在机库前后各设有一座维修车间,能够对精密设备进行维护检修。
显然,需要进车间维护的不止电子攻击机。
在大部分时候,维修车间都是用来对雷达、发动机、数据链等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
不说别的,只是给几十架舰载机的发动机进行维护,就需要大量时间,准确说是占用大量的车间时间。
那么,可以用来维护电子攻击机的时间就不会太多。
正是如此,1艘航母搭载8架电子攻击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梁夏海军早就认识到了电子攻击机不足所产生的问题。
只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容易。
关键,其实是技术。
按照梁夏海军做的规划,或者说是想出的办法,其实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电子攻击机不再那么的特殊。
道理也很简单,所有的电子攻击机都是以攻击机为平台,只是通过装备与挂载专门的电子战设备,并且安排电子战军官操作,获得了强大的电子战性能,而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攻击机。
电子攻击机如此的复杂,关键是技术不够先进。
如果技术足够先进,那就不需要专门的电子战设备,也不用,或者说减少电子战军官的人数。
其实,相关的先进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比如梁夏空军为“战-20”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测试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电子战能力,除了能以被动工作的方式模仿电子侦查设备之外,还能够通过相位控制,对敌方的雷达进行压制式干扰。
此外,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军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让操作电子设备变得不再那么复杂,也就能够用1名电子战军官来完成过去需要2名,甚至3名电子战军官才能够完成的操作。
正是如此,梁夏海军的下一代电子攻击机,跟舰载攻击机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
简单的说,通过更换少数必要的机载设备,使用相关的火控软件,并且挂载与使用专门的电子战吊舱,“攻-12”的双座型就能够执行电子攻击任务。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内部弹舱携带反辐射导弹。
这样一来,一支攻击机大队当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12架攻击机能用来执行电子战任务。因为减少了载机种类,所以还能够扩大攻击机的编制规模,比如多搭载一个大队,也就增加了12架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在参战之前,纽兰海军对电子攻击机的价值并无清楚认识。
就算知道电子攻击机很重要,纽兰海军也没认识到,平常编制的4到6架,根本就不堪使用。
结果就是,在攻打中转岛的战斗当中,两支特混舰队的ea-6b的出动强度,全都达到设计最大标准的两倍以上。
部分时候,1架ea-6b要在一天之内出动5个架次,相当于设计标准的25倍。
按照统计,第51特混舰队的ea-6b,每架日均飞行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第52特混舰队的更是达到12个小时。
如此高的出动强度,必然导致电子攻击机的完备率急剧降低。
在此之前,第51特混舰队就损失了3架ea-6b,而且全都是因为高强度出动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即便是剩下的15架,也只有6架处于能出动的良好状态,另外9架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办法出动。
其实,就算是能够出动的这6架,也有一些小问题。
6架电子攻击机也只够执行一次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在首轮攻击当中,斯塔克才没有动用这些电子攻击机。
按照安排,这6架电子攻击机都在战斗机之后升空。
显然,这跟通常采用的出动顺序不大一样。
以往,如果需要安排电子攻击机执行攻击任务,或者说是为攻击机群护航,得首先让电子攻击机起飞。
道理也很简单,电子攻击机飞得最慢。
在挂上了4具电子干扰吊舱,以及1具大型副油箱之后,ea-6b的巡航飞行速度不到每小时800千米,而f-14b的巡航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1000千米,即便是a-6d,也在每小时800千米以上。
为此,就需要让电子攻击机首先起飞,然后在飞行途中,通常都是在进入战区之前,跟攻击机群汇合。
要说的话,这也是海军舰载电子攻击机的主要缺陷。
在梁夏海军也一样。
因为电子攻击机的飞行速度太慢,所以每次攻击行动需要精心策划与安排,而且没法保证每次都能够执行到位。在波沙湾战争中,梁夏海军舰载航空兵有大约17的攻击任务没有能够执行,其中超过60是因为电子攻击机没部署到位,或者攻击机群没有与电子攻击机汇合所导致。
显然,如果电子攻击机飞得足够的快,能够全程与攻击机群一同行动,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梁夏空军坚持用重型战斗机为平台研制电子攻击机,而且尽可能的让电子设备内置,甚至取消外挂武器能力的关键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攻击机有足够快的飞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