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319节
取代弹射器的就是贺敬腾发明的“跃飞甲板”。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秘密测试,在7度的跃飞甲板上,“战9b”以正常起飞重量,只需要滑行110米就能够达到每小时280千米的起飞速度,即便是最大重量,起飞滑行距离也能够控制在190米以内。如果把仰角提高到12度,“战9b”只需滑行165米,就能以最大重量起飞。
此外,像“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同样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
帝国海军最后依然选择了弹射器,并不说跃飞甲板无法让重型舰载机升空,而是在甲板运作上存在很多的限制。
不说别的,采用跃飞甲板的航母,在首部起飞区不能停放舰载机。这就意味着,在以全甲板状态出动舰载机完成了攻击之后,也就是回收阶段,一次能够接受的返航舰载机比甲板面积相同,采用弹射器的航母少了大约10架。反过来,也就得限制全甲板状态下出动的舰载机。
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便。
比如,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需要持续不断的出动舰载机的时候,使用弹射器的航母可以把一部分待命的战斗机部署在起飞区的右侧,或者是左舷升降机的后面,或者是舰岛左前方的区域,即便在回收返航舰载机的时候,也能使用位于起飞区左侧的弹射器,确保随时能够让待命的战斗机升空。
关键还有,这些战斗机都能满载起飞,而且以最快速度飞行到几百千米之外拦截来袭的敌机。
与之相比,采用跃飞甲板的航母,就没这种能力了。
就算能够使用跃飞甲板右侧的起飞点,也只能让待命的战斗机以轻载方式起飞,作战半径非常的有限。
此外还有,因为无法在起飞区右侧停放舰载机,又要腾出降落的斜角甲板,所以处于待命状态的战斗机并不多。
至于海军最为关心的全甲板攻击状态,两者的差距更加明显。
“薛远征”级在全甲板攻击状态之下,理论上最多能够出动三分之二的舰载机,即便考虑回收返航舰载机,也能出动差不多一半。因为能够让留下的舰载机,特别是攻击机去执行伙伴加油任务,所以在不考虑第二次攻击的情况下,依然能在一个波次中出动三分之二的舰载机。
这等于说,能在大约半个小时内,派出近60架舰载机!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能力。
换成跃飞甲板航母,哪怕是吨位、飞行甲板面积这些都完全一样,因为要让攻击机挂上重型反舰导弹执行攻击任务,必须从左侧,也就是滑行距离最远的3号点起飞,所以能出动的舰载机,肯定无法超过40架。在实际操作当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能够达到30架就很不错了。
在几年前,帝国海军还做了一次很有趣的测试,让一架空军的战术运输机降落到“薛远征”号航母上,然后再从航母上起飞。只是这次测试的目的,不是在航母上部署运输机,而是验证在紧急情况之下,能够用空军的战术运输机往航母上,或者说向舰队空运无法空投的贵重物资或者重要人员。
当然,这些都无法否认一点。
一艘足够巨大,而且经过了改进,拥有跃飞甲板的货轮,能够搭载与运作f14与e2c这样的舰载机。
在北东望洋上活动的一艘这样的货轮!?
第150章 左右为难
“不管怎么样,纽兰舰队只会在一个地方,绝不会分兵两路。“
等刘尊岭说完,白华伟又沉思了一阵,才微微点了点头。
纽兰海军现役航母总共只有6艘,其中的1艘在造船厂进行大修,因此能够动用的航母只有5艘。
关键还有,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纽兰海军没有参与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其实,现在的纽兰海军,跟40多年之前在东望洋跟帝国海军分庭抗礼的那支强大海军没有直接关系。
那支海军,已经随尼兹阵亡,斯普投降而烟消云散。
现在这支纽兰海军,前身是当初的夕落洋舰队,而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夕落洋舰队更像一支反潜大队。
这个特点,在纽兰海军的重建过程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航母来说,纽兰海军花了差不多20年来积累技术,在此期间设计与建造了数种不太成功的小型航母,而且每个级别都只有1艘或者2艘,跟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建造无畏舰的方式如出一辙。直到新历125年,纽兰海军才回心转意,正式启动了“纽兰”级大型航母的建造工作。
因为从日薄西山的纽兰联邦挖走了大批舰船工程师,所以“纽兰”级在总体设计上,可以说相当前卫,很多方面都能够跟帝国海军的“陈炳勋”级媲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稍微好一些。
有趣的是,“纽兰”级最初只规划了2艘。
道理也很简单,纽兰当局不太相信第一种大型航母就能做到尽善尽美,仍然抱着试制的心态。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完成了前两艘,即“纽兰”号与“小鹰”号的建造之后,被纽兰海军寄予厚望的“尼兹”级还没完成设计,不可能立即开工建造,而造船厂显然不会给几千名不做事的工人发工资。为了留住熟练的技术工人,也为了保留设计团队,纽兰海军采购了第三艘“纽兰”级。
这就是“肯尼”号。
只是,这艘以纽兰共和国第三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航母,从建造阶段开始,就一直噩运不断。
在建造的时候,该航母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火灾,导致上百名工人遇难。
建成交付之后,在做最快速度测试的时候,一具螺旋桨断裂,结果不得不返厂,花了大半年时间进行维修。后来经纽兰海军调查,事故原因是制造螺旋桨的新工艺不过关,而且所有配备新式螺旋桨的战舰都得返回造船厂进行检修。总共有20多艘大型战舰,只是更换螺旋桨就耗费了数亿纽币。
正式服役之后,“肯尼”号的状态一直很糟糕。
虽然纽兰海军从来都没承认,但是按照比较可靠的说法,“肯尼”号存在的问题根本没法通过维护与改进解决。
原因就是,这艘航母在建造的时候就偷工减料。
不要忘了,纽兰海军原本计划建造2艘“纽兰”级,并没考虑第三艘,是在“尼兹”级的设计工作没跟上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采购第三艘。此后在建造过程当中,又要赶时间,好把船台腾出来,用于建造“尼兹”级。因为海军催得急,还拿合同里面的惩罚条款说事,所以造船厂只能在看不见的地方做手脚。
只是排水量这一点就能说明问题有多严重。
“纽兰”号与“小鹰”号在交付时的标准排水量在62000吨左右,有一些偏差,不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而“肯尼”号的标准排水量才59500吨,少了2500多吨,远远超过允许的误差。
对此,纽兰海军宣称采用了新式设备,才在保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减重2000多吨。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秘密测试,在7度的跃飞甲板上,“战9b”以正常起飞重量,只需要滑行110米就能够达到每小时280千米的起飞速度,即便是最大重量,起飞滑行距离也能够控制在190米以内。如果把仰角提高到12度,“战9b”只需滑行165米,就能以最大重量起飞。
此外,像“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同样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
帝国海军最后依然选择了弹射器,并不说跃飞甲板无法让重型舰载机升空,而是在甲板运作上存在很多的限制。
不说别的,采用跃飞甲板的航母,在首部起飞区不能停放舰载机。这就意味着,在以全甲板状态出动舰载机完成了攻击之后,也就是回收阶段,一次能够接受的返航舰载机比甲板面积相同,采用弹射器的航母少了大约10架。反过来,也就得限制全甲板状态下出动的舰载机。
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便。
比如,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需要持续不断的出动舰载机的时候,使用弹射器的航母可以把一部分待命的战斗机部署在起飞区的右侧,或者是左舷升降机的后面,或者是舰岛左前方的区域,即便在回收返航舰载机的时候,也能使用位于起飞区左侧的弹射器,确保随时能够让待命的战斗机升空。
关键还有,这些战斗机都能满载起飞,而且以最快速度飞行到几百千米之外拦截来袭的敌机。
与之相比,采用跃飞甲板的航母,就没这种能力了。
就算能够使用跃飞甲板右侧的起飞点,也只能让待命的战斗机以轻载方式起飞,作战半径非常的有限。
此外还有,因为无法在起飞区右侧停放舰载机,又要腾出降落的斜角甲板,所以处于待命状态的战斗机并不多。
至于海军最为关心的全甲板攻击状态,两者的差距更加明显。
“薛远征”级在全甲板攻击状态之下,理论上最多能够出动三分之二的舰载机,即便考虑回收返航舰载机,也能出动差不多一半。因为能够让留下的舰载机,特别是攻击机去执行伙伴加油任务,所以在不考虑第二次攻击的情况下,依然能在一个波次中出动三分之二的舰载机。
这等于说,能在大约半个小时内,派出近60架舰载机!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能力。
换成跃飞甲板航母,哪怕是吨位、飞行甲板面积这些都完全一样,因为要让攻击机挂上重型反舰导弹执行攻击任务,必须从左侧,也就是滑行距离最远的3号点起飞,所以能出动的舰载机,肯定无法超过40架。在实际操作当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能够达到30架就很不错了。
在几年前,帝国海军还做了一次很有趣的测试,让一架空军的战术运输机降落到“薛远征”号航母上,然后再从航母上起飞。只是这次测试的目的,不是在航母上部署运输机,而是验证在紧急情况之下,能够用空军的战术运输机往航母上,或者说向舰队空运无法空投的贵重物资或者重要人员。
当然,这些都无法否认一点。
一艘足够巨大,而且经过了改进,拥有跃飞甲板的货轮,能够搭载与运作f14与e2c这样的舰载机。
在北东望洋上活动的一艘这样的货轮!?
第150章 左右为难
“不管怎么样,纽兰舰队只会在一个地方,绝不会分兵两路。“
等刘尊岭说完,白华伟又沉思了一阵,才微微点了点头。
纽兰海军现役航母总共只有6艘,其中的1艘在造船厂进行大修,因此能够动用的航母只有5艘。
关键还有,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纽兰海军没有参与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其实,现在的纽兰海军,跟40多年之前在东望洋跟帝国海军分庭抗礼的那支强大海军没有直接关系。
那支海军,已经随尼兹阵亡,斯普投降而烟消云散。
现在这支纽兰海军,前身是当初的夕落洋舰队,而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夕落洋舰队更像一支反潜大队。
这个特点,在纽兰海军的重建过程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航母来说,纽兰海军花了差不多20年来积累技术,在此期间设计与建造了数种不太成功的小型航母,而且每个级别都只有1艘或者2艘,跟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建造无畏舰的方式如出一辙。直到新历125年,纽兰海军才回心转意,正式启动了“纽兰”级大型航母的建造工作。
因为从日薄西山的纽兰联邦挖走了大批舰船工程师,所以“纽兰”级在总体设计上,可以说相当前卫,很多方面都能够跟帝国海军的“陈炳勋”级媲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稍微好一些。
有趣的是,“纽兰”级最初只规划了2艘。
道理也很简单,纽兰当局不太相信第一种大型航母就能做到尽善尽美,仍然抱着试制的心态。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完成了前两艘,即“纽兰”号与“小鹰”号的建造之后,被纽兰海军寄予厚望的“尼兹”级还没完成设计,不可能立即开工建造,而造船厂显然不会给几千名不做事的工人发工资。为了留住熟练的技术工人,也为了保留设计团队,纽兰海军采购了第三艘“纽兰”级。
这就是“肯尼”号。
只是,这艘以纽兰共和国第三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航母,从建造阶段开始,就一直噩运不断。
在建造的时候,该航母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火灾,导致上百名工人遇难。
建成交付之后,在做最快速度测试的时候,一具螺旋桨断裂,结果不得不返厂,花了大半年时间进行维修。后来经纽兰海军调查,事故原因是制造螺旋桨的新工艺不过关,而且所有配备新式螺旋桨的战舰都得返回造船厂进行检修。总共有20多艘大型战舰,只是更换螺旋桨就耗费了数亿纽币。
正式服役之后,“肯尼”号的状态一直很糟糕。
虽然纽兰海军从来都没承认,但是按照比较可靠的说法,“肯尼”号存在的问题根本没法通过维护与改进解决。
原因就是,这艘航母在建造的时候就偷工减料。
不要忘了,纽兰海军原本计划建造2艘“纽兰”级,并没考虑第三艘,是在“尼兹”级的设计工作没跟上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采购第三艘。此后在建造过程当中,又要赶时间,好把船台腾出来,用于建造“尼兹”级。因为海军催得急,还拿合同里面的惩罚条款说事,所以造船厂只能在看不见的地方做手脚。
只是排水量这一点就能说明问题有多严重。
“纽兰”号与“小鹰”号在交付时的标准排水量在62000吨左右,有一些偏差,不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而“肯尼”号的标准排水量才59500吨,少了2500多吨,远远超过允许的误差。
对此,纽兰海军宣称采用了新式设备,才在保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减重2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