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帝国争霸

帝国争霸 第1262节


此时,已经是7点过了。

虽然第17装甲师有几支预备队,而且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能出动,但是面对复杂的战场情况,就算基层部队的官兵勇往直前,付卫民也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别说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第17装甲师派出第三支空中突击部队,也无法赶到希纳菲耶。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第17313机步营也遇到了麻烦。

挡住第17313机步营前进步伐的并不是伊拉克军队,而是成片的雷区!

因为知道守不住幼发拉底河大桥,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哈瓦尼少将没在南岸部署防御部队,而是使用数万枚地雷,沿着南岸公路布设了10多个雷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装甲地雷。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最不缺的就是地雷!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用掉的地雷都朝过了100万枚!

现在,伊拉克南部与波伊国低地省的边境地区都是生命禁区,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耗费数亿金元,进口了大量地雷。

此外,还自行生产了更多的地雷。

进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没办法生产的反装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弹、以即通过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

至于自行生产,其实是改装,而且多数由前线作战部队操刀。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

按照军情局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不低于500毫米,也就需要装填更多的炸药。

因为更加笨重,投撒的难度更大,所以西骆沙陆军装备了专用的布雷设备,比如火箭布雷车。

当然,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可以说各有千秋。

对伊拉克而言,显然不会在乎这些地雷的特点。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为重要的地面战场,也就是大陆战场这边,帝国陆军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帝国陆军只是在开战的初期以防御为主,在稳住战线之后就会发动反击。

可见,通过布雷来阻击敌人,必然会在反击阶段给自己增添麻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更重视扫雷能力。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压弹。
首节 上一节 1262/1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一篇:大国航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