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帝国争霸

帝国争霸 第1112节

在第二轮炮击,也就是由远及近的弹幕炮击中,暴露了的反坦克小组损失惨重,几乎全都丧失了作战能力。

结果就是,西骆沙装甲部队在顶住了第一波反击后,就基本没有遇到抵抗。

虽然依靠设在反斜面阵地上的防炮洞,大部分东骆沙官兵躲开了炮击,遭受的伤亡与损失并不大。

可问题是,根本来不及返回防御阵地。

此外,大部分防御工事已被炮击摧毁。

相对于西端的防御阵地,东边的这片阵地,修建的时候明显粗心得多,不止是巴甫洛夫没有过来监督,跟地形也有关系。

整片阵地,在一处突出的山丘上。

虽然山丘的坡度并不陡,但是接近50米的高度差,对防御极为有利。

只是靠散兵坑,又没合适的武器,连火箭筒都不是很多,东骆沙官兵根本挡不住滚滚而来的钢铁洪流。

要说的话,这也是西骆沙陆军发动进攻的一大特色。

不惜代价的突破对方的防线,扩大突破口,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之后,再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做出调整。

简单的说,就是在强攻阶段,不惜代价的取得突破。

其实,这也是在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准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为了夺得战场主动权,所能采取的唯一战术。

也就是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西骆沙在发展武器装备时的基本立场。

往简单说,不管多么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全面战争中都是消耗品,损失率不会因为技术水准高而明显降低。

相对而言,同类型武器装备的损失率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比如主战坦克,就算帝国陆军的ZT-99系列更先进,战斗损失率也不会比性能稍微差一些的T-80U低多少。

按照成本计算,那么T-80U的交换比肯定在ZT-99之上。

关键还有,主战装备在战争期间,特别是开战初期的生产效率肯定不太高。因为需要花大量时间完成战争动员,所以在战争初期能投入的主战装备,主要看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储备数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各个主要国家都很重视和平时期的战备工作。

比如在上次大战结束后,梁夏帝国就针对主战装备,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而且一直施行至今的封存体系。从几万吨的航母,到士兵用的步枪,都会在退役之后封存,以便在战争爆发之后重新使用。

此外,就是让武器装备尽可能的简单,降低生产的难度。

在这方面,西骆沙做得最为彻底。

简单的说,西骆沙的武器装备以简单可靠著称。小到装备近百个国家,算上各类改进型的总产量超过1亿支的AK系列突击步枪,大到T系列主战坦克,以及MI系列军用直升机均是如此。

其实,这也是T-72能在西骆沙陆军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不要忘了,跟T-80相比,T-72其实是简配版本。

可是,T-72的产量却是T-80的好几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T-72足够的简单,生产所需工时相当于T-80的三分之一,生产成本还不到T-80的一半。

这意味着,T-72能在战争爆发之后大批量生产!

这也是西骆沙军队不害怕打消耗战的底气所在。

在完成战争动员后,只是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就能生产1000辆,而西骆沙总共有3条T-72的生产线。

之前让迢曼陆军的装甲部队顶上,主要是因为前锋部队需要进行燃油补给,并且让官兵们得到必要的休整,哪怕只是吃一顿热饭,在路边睡上2个小时,毕竟从伏尔加格勒一路打过来,中途根本没有停歇过。

连续战斗,没人受得了。

现在的问题是,迢曼装甲部队的表现很不给力,没取得突破,最后还是得依靠西骆沙的装甲部队。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对迢曼军队的表现感到不满,也有可能是为了证明自身的战斗力。

西骆沙陆军一口气投入了一个装甲旅!

面对钢铁洪流,东骆沙的官兵几乎丧失了斗志。

这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办法跟敌人交战。

如果不是司徒麟有先见之明,让三连11辆坦克部署在防线后方,而且提前设定好突击线路,从而赶在敌人冲上来之前回到了阵地上,通过犀利的反击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不然防线已经被敌人突破。

只是,代价也非常惨重。

6辆主战坦克,分成了2个战斗单位,分别在防线的东边与西边,而且采用的都是机动防御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充分利用提前设置好的火力点,不断的改变防御位置,避免被敌人的反坦克火力盯上。

打到这个时候,需要担心的,不止是那些新式主战坦克打出的穿甲弹,还有从远处射来的反坦克导弹。

要说的话,反坦克导弹的威胁还要大一些。

打到现在,没有一辆ZT-99B被敌人的穿甲弹摧毁,至少炮塔与车体正面的装甲没被打穿过。
首节 上一节 1112/1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一篇:大国航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