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江山争雄

江山争雄 第833节


“可有写到用兵的细节?”

屈突通简明扼要地回答:“信函上陈奏,先是由侯君集带兵强渡清江口,吸引梁军水师的主力,然后派出骑兵从下游登录,袭击岸上的兵营,令水师腹背受敌,拿下清江口存留兵力后,切断了荆门山梁军的后方补给道。李靖派兵三面合围,并且派出水师攻打荆门山背面的渡口,彼此牵制兵力,同时打了宣传战,最后,城内有梁军将领觉得没有了希望,不想自绝于城内,便弃暗投明,从城内倒戈,里应外合,拿下了雄关隘口。”

罗昭云点点头,对萧梁的局势有了把握,照这个势头下去,灭了梁国,一年内或许就能办到,只要直捣黄龙,拿下江陵城就差不多了,其余南部城池,缺少了皇室掌控,如一盘散沙,很容易横扫过去。

就看兰陵萧氏,是否还有杀手锏和底牌了,如果就目前的战力,是很难抵挡李靖十五万大军的。

罗昭云沉吟了一下,开口道:“枢密院居中协调户部,定要满足李靖将军在前线所需的物资粮草,不得延误,耽搁了军情和战机,唯尔等问责。”

“臣明白!”枢密院、户部、兵部的官员都躬身回应。

“徐世绩带兵南下,抵达哪里了?”罗昭云又问起了另一路大军的南下进度。

枢密院副使陈祾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根据昨日从洛阳一带传回的最新行军战报,徐世绩带领八万人马,已经从洛阳出发三日,抵达了彭城地带,在那里整顿兵马,再招募一些新军之后,进入淮南地带,与杜伏威做面交锋。”

“杜伏威的兵力如何?”罗昭云询问。

陈祾答道:“回陛下,杜伏威用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在淮南和江左都有地盘,于南方声势最大,其次,还有沈法兴、辅公拓与杜伏威呼应,成鼎足之状,合在一起,兵力接近三十万了。去年朝廷忙于与李唐交战,无暇南顾,所以淮南和江左一带,往往是这四支队伍在角逐。”

“不过辅公拓是从杜伏威账下分离出去,沈法兴与杜伏威也是故交,只有李子通,与这三支队伍是对手。两个月前,李子通带兵偷袭了沈法兴的吴郡得手,队伍本有所壮大,但是被杜伏威派出的大将王雄诞击败退走,所以目前李子通龟缩江东一隅,已经无法抗衡杜伏威的队伍。”

罗昭云闻言后,沉思起来,杜伏威的声威正大,徐世绩能否击败他们呢?

他虽然对徐世绩有一定信心,知道他日后必然会成为大华的主力将帅,但毕竟徐世绩目前还年轻,历练不够,直接跟杜伏威这一枭雄交手,长途跋涉,没有地利、人和的优势,能否横扫强敌,安抚江淮与江东,还真不好说。

朝中其它大臣也有这方面的担忧,有御史已经站出来发表意见。

“启奏陛下,臣以为,徐世绩出身寒门,立于瓦岗,苍莽武将,攻打晋阳前,并没有独当一面的领军经验,哪怕是在李密账下为将,也是驻守黎阳仓而已,而非冲锋陷阵,与王世充正面带兵交锋,因此,臣觉得以徐世绩独自为一军统帅,去平定淮南江东的杜伏威、沈法兴、辅公拓,有些不妥。”

“兵者,国之大事,徐世绩名不经传,资历不够,目前一个人为帅,的确令人担忧,当则派老将军全去坐镇,才够稳妥。”

“臣也同意,当再派将帅、监军前去淮南督战。”

御史台、刑部、翰林院都有人站出来,反对徐世绩单独代表进入淮南与杜伏威交战,都认为他还不够格,与杜伏威的名气比起来,还逊色许多。

罗昭云扫了武将行列,朝堂之上,还有来护儿、屈突通、陈祾等老将军,但是,都在枢密院、兵部挂了职务,年事偏大,轻易不适合再委派远征了。

沉思少倾,罗昭云脑海中,忽然涌起御驾亲征的想法,这次有可能是平定天下最后的大战了,解决了淮南与江东,得到富饶的江南之地,从而接连吴越旧地,彻底把东南沿海都划入自己的江山内。

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打算在沿海建立造船厂、水师海军,已经新的贸易城市,海监分局等,建立海上贸易和航海业的开端。

关中已经待了一年,洛阳也曾稳定,北方可以说是他的地盘,但是南方,自从回到隋唐之后他还未去过,杨广下江都,他都没有跟随,这次经洛阳,然后南下江都,既为了征战,平定南方,也是对江南的一次考察,安抚当地民心,得到南方更多的拥护和支持。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朝议(下)

“众卿言之凿凿,陈述之见,也吻合世理,朕会认真考虑,再与枢密院相商决议。”罗昭云并没有把话说死,以前他十分信任徐世绩,因为历史早有定论,对徐世绩的军事能力有很好的记载。

但是,目前局势如此,这些朝臣说的也有道理,徐世绩的阅历、经验、出身门第等等,不足以服众,如果作为皇帝,一意孤行,那么很容易给人刚愎的印象,即便徐世绩得胜,这个印象也不容易驱除。

一旦徐世绩在进兵中收到一些挫折,那么朝堂之上,反对声音就会更加喧嚣尘上,会影响朝廷对南方的用兵。

做皇帝,不能觉得自己足够聪明,就可以枉顾所有人的意见和建议,即便自己坚持的是对的,也需要跟朝臣达成一种共识,或者少数重臣形成意见的统一。

否则长期下去,会让所有臣子觉得陛下听不进去忠言,都不积极谏言,也不坦诚交流,很容易形成孤家寡人,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也就破坏了政治的生态。

“陛下圣明!”

不论是御史台的言官,还是翰林院学士,三省六部九卿的侍郎,见到陛下能够及时听进去言论,会与枢密院认真考量,都觉得进言有效,为朝廷做了一件益事。

接下来,罗昭云问起了都水监,这是水利部门,牵扯到运河与各大水系的河工修复工作。

都水监令认真回答,已经在研究黄河旧道修复的工作,如何避免各大水系与黄河汇流造成的水位暴涨,冲出新河道,淹没农庄等等。

“户部的大索貌阅”,进行的如何了,朝廷管辖区内,人口有多少?”罗昭云忽地问起了人口问题。

在农耕社会,土地和人口,是朝廷发展的必要因素,重中之重,关乎了赋税、徭役、征兵等等,是基础所在,不得不重视。

户部尚书,兼政事堂的同平章事高士廉站出来道:“启奏陛下,以关中,江北,晋州,幽州,河北,齐鲁,洛阳,西北,八个区域,普查了户籍与人口,除长江以南外,目前人口有一千两百万人,长江以南,是萧梁、杜伏威、李子通等占据区,加上岭南、闽越之地,估算在一起,有三百万人口,这样推算,全国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万了。”

“这么少了。”朝中大臣们文言,全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与大业年间,人口数字差距太大了。

在隋炀帝的大业年间初期,普查过一次人口,那时候大隋的人口有四千六百多万之多,按照以往人口普查的惯例,真实数字,会统计的只多不少,因为许多偏远之地野夫,豪族家奴等是不在统计之内的。

罗昭云似乎也感受到人口的差距,前些日子他看过大隋时期的人口、户籍、粮食、国库的总量,记过这个数字,今日高士廉汇报的人口数,一千五百多万,比大业年间,足足少了三千万人。

“怎么会少了这么多人口?会不会统计错误?”

“就是啊,虽然天下大乱,但也不会少了如此多的人。”

一些官员开始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对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露出质疑。

“造孽啊,这是隋炀帝的罪行,罄竹难书,三千万人口,就这样没了。”翰林院大学士杜淹一声大哭,带着悲悯之情,带动了不少官员跟着指责前朝的暴政。

这杜淹学识广博,年轻时颇有美誉,只不过心胸不大,有时候容易走捷径取巧。

两年前,王世充僭号称帝,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但??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关系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给杜如晦兄弟穿了小鞋儿,致使杜如晦的兄长被杀,杜如晦则狼狈离开洛阳。

虽然两人如今同为大华官员,但是杜如晦显然更受罗昭云的起重,这杜淹只是作为翰林院大学士的身份,并没有什么实权,此时,听到全国人口锐减,趁机嚎啕大哭,悲天悯人,带了个头儿,可以博得了‘爱民’的好名声。
首节 上一节 833/8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卫勤尖兵

下一篇:宋朝探花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