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第321节
薛世雄和麦铁杖都是老将了,一个接近六十岁,一个即将四十,在军中历练多年,经验丰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宣布撤退,背后有敌兵追杀,阵型肯定会大乱,顿时演变成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了,下场一般都很惨。
“罗将军有什么策略,尽管吩咐,我等定当遵守!”两大将军现在对这个年轻的少帅,已经心服口服了,不再因为对方年轻就轻视,因为罗昭云屡次立下战功,出其不意,用兵灵活,打破固定的兵法套路,这是让两位将军钦佩的地方。
熟读兵法的将军固然有不少,但是能活学活用,并且自己总结,擅于根据形势,而出其不意,屡创新招的人,却是很少见。
罗昭云道:“薛将军、卖将军、于将军,你三人各带一万步兵,去往其它三个营盘,外部防守兵力不变,造饭的铁锅数不变,还要虚张声势,把一万人装成十万大军的气势,威慑平壤城内的守军,让他们轻易不敢出来,只要拖住三日,我军就可以把一些兵甲和粮食运回辽东城内,在那里屯守!”
“成,我等竭尽所能。”薛世雄等人抱拳领命。
等这些将军走之后,罗昭云又派人招来长孙无忌、宁武飞、晁威、梅长峰等人,这些都是他的亲信,当初在吐谷浑时候,都跟他一起驻守边疆三年,早就烙上罗家军的印记。
“深夜叫你们来,有重要任务交待。”
诸将听完,全都一惊,感到立功机会来了,有一种备受重视的感觉。
“罗大哥,罗将军,难道是让我们偷袭平壤城?”长孙无忌有些兴奋,他已经十八岁了,孔武有力,文武双全,只可惜罗昭云为了保护他耳朵安全,没有给他上阵厮杀的机会,只是做一些文书、参军的职务。
“想哪去了,那些冲锋陷阵的事,能让你们这些人去做吗,诸位可都是我罗昭云最信任的部下,肯定有更重要的任务。”
“那是什么任务?”长孙无忌好奇地问,其余人也被吊足了瘾。
“秘密护送粮草和兵甲!”
“啊!”几人脸色都垮下来,这不就是辎重兵吗?后勤的那种兵,基本没打过仗,如果把骁果卫和御林军比喻成大隋精锐部队,那么地方府兵就是常规军,辎重兵就是预备队,老弱残兵比较多,战斗力低,只能干一些这种苦累的活。
罗昭云加深语气道:“记住,这件事非常重大,你们只有一日的准备时间,挑走军中的上等武器,还有粮草、钱帛,明日黄昏出发,昼夜赶路,早日运回到辽东城,到时候,会有人接洽你们,分开入城,然后各有去路,这个数目,不必详记,对外人也不能说出准确数目,尽量往少说。”
诸将一听,顿时明白过来,主帅这是要贪墨一些粮饷啊!
罗昭云看着几人的古怪目光,微微一笑,解释道:“这些物资,陛下已经放弃了,我们是留下断后,就是弃卒,能运走多少,都是我们用命换来的,而且,中原有大批世家贵族和贫民百姓都造化、起义了,大隋即将大乱,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弄一些物资筹备,否则,到时候我们没有了粮饷,军队就要解散了。”
长孙无忌等人听到中原的世家门阀贵族造反了,都感到吃惊,也就理解了罗昭云的想法了,一旦天下大乱,他们在辽东,没有了粮食和兵甲,无以为继,朝廷无暇北顾,他们命运也很多舛。
“将军放心,我等一定办妥,并做好保密措施!”
罗昭云鼓舞几人的士气道:“好,我信得过你们,不要让本帅失望,完成此任务,每人提升一衔!”
“遵命!”诸将一起抱拳接令,退出帅帐。
罗昭云轻轻一叹,大隋终究还是没有避免衰亡,而且速度比历史上要快,他有一种预感,这次隋末战争,会更加复杂,因为这绝不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空间,而是另一个相似的世界。
他已经不相信穿梭时空,回到过去,死去的人能够复生的理论,但他认为,自己可能魂归异界,来到一个与古代极其相似的宇宙空间的某一界,在上演隋朝的事,自己不能被历史轨迹束缚住,那样作茧自缚,最后下场不会好到哪去,自己没有其它路,只有乱世中争雄了。
因为即便投靠其它大势力,比如李唐、比如窦建德等,因为自己名动天下,又是带兵良帅,任何主公,依靠自己,在获得王权之后,恐怕都会对自己寝食难安,下场可想而知,不会比韩信好到哪去,所以,他后面没有路了,只能继续向前,准备跟隋末枭雄们争锋。
第三百九十七章 杨玄感起兵
东都洛阳城外,旌旗飘展,行辕大营罗列,不少士卒正在挖掘战壕、堆土筑墙,安插鹿角拒马,打桩架起营帐。
这支十万的大军,兵甲虽然不齐,但斗志却很昂扬,正是杨玄感率领的大军。
此次起兵,杨玄感经过了深思熟虑,觉得时机成熟,可以一搏了,很早他就想对大隋下手,废掉隋炀帝,如今,趁着杨广御驾亲征,远在关外正跟高句丽人厮杀,所以,发动了起义。
这个恩怨,结下已久,杨素功高震主,地位显赫,俨然成为大隋第一关陇贵族的门阀世家,权力之大,几乎权倾朝野,这使隋炀帝想灭掉杨素一家,尽管没有下死手,但杨素之死,的确跟隋炀帝有些关系,杨素家的族人,都对隋炀帝有了反心。
在杨素死后,杨玄感承袭楚国公爵位,与长安、洛阳名士多有交往,绿林好汉也结识不少,而且满朝文武多半是杨素的老部下,因此,杨玄感在朝野内外都有不小号召力。第二次北伐辽东,全国怨声载道,杨玄感觉得有机可乘,就利用百姓的不满情绪,借势推翻隋炀帝的统治。
此次北伐中,杨玄感身为礼部尚书,分配的任务是驻守黎阳仓,负责督粮,大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要依靠他在后运筹,权力很大,拥有足够的粮食后,立即将周围郡县的青年和壮丁组织起来,府兵也召集过来,发布隋炀帝的罪名,正式起兵。
黎阳仓在黄河北岸,夹在永济渠与黄河之间,比邻武阳城,是隋朝八大粮仓中最东边的仓城,粮草通过黄河,可以运输至渤海湾,给北海郡、东莱郡的隋兵使用,出海攻打高句丽;往北可以通过永济渠,往涿郡运送粮草,这里一断,等于掐住了前线的粮草命脉。
占据黎阳仓城之后,杨玄感做军事部署,充当军师的李密给他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是进攻蓟县,控制涿郡幽州一带,夺取炀帝回国的咽喉临榆关,断其粮草,同时联络高丽夹击之,中策轻装急进,西取关中,然后扼潼关天险,长久对抗,守时待变,徐图天下;下策则以精兵猛将大举东进,强攻东都洛阳。
杨玄感考虑一番之后,选择了李密的下策,为此,还跟李密做了一番争辩。
因为杨玄感身为起义主帅,他入职很早,对朝廷局势了解清楚,有自己的考量,他觉得那个下策,才是他最需要的,真正上策,因为朝廷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也是目前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不攻下它,却舍近求远,进攻幽州或是进攻长安,都是本末倒置了。
按照他的意思,洛阳是政治象征,得洛阳,便是得了天下核心,掌控了社稷根本,所以,马不停蹄,挥师奔袭洛阳而来。
在河内郡、修武、临清关等地,义军都遭到顽强抵抗,无奈,杨玄感只好绕过诸城,从汲县渡黄河向洛阳进发,沿途起兵响应者甚重,从最初几万人,发展到了十万大军,兵甲一时都未凑齐,粮草也只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就是为了速战速决,尽快拿下洛阳城。
兵抵洛阳之后,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杨玄感亲自率领,从白马寺以西翻越邙山南攻洛阳,一路由其弟杨积善从偃师沿洛河西攻洛阳。
夜色下,两道身影走出帅帐,回到自己的营盘帐内。
这两个人一个身材中等,皮肤发黑,样貌一般,但双眉如剑,眼神非常深邃,穿着一身儒衫,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此人正是三十出头的李密,跟他形影不离的年轻俊杰,身材修长,面目英俊,乃是王伯当。
“先生,最近你总是忧心忡忡,难道认为我军取胜把握不大吗?”
李密叹道:“哎,原本的下策,却被杨将军当成了上策,颇为无奈,我担心洛阳若是久攻不下,我军连一个栖身之地都没有!”
王伯当有些不懂,询问道:“那杨将军为何不听出先生的上策?”
李密解释道:“他自然也有他的考虑,首先担心北上会遭到涿郡、渔阳郡驻守大军的抵抗,毕竟留守的府兵也不少,起义军只有几万人,而涿郡的守军就不下五万,有罗艺镇守,此外渔阳、北平两军也有大军,我们要通过三郡,抢占临榆关,扼其咽喉,恐怕并不容易,他担心一旦不能攻克,让洛阳、长安留守的王侯将相们,聚集地方府兵围堵,到时候腹背受敌,难以逃脱。”
王伯当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利有弊,就看决策者,最在意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其实,李密三策是否历史真实事件,并没有完全考究,所谓的上中下三策,也是后来演义成份居多。
“罗将军有什么策略,尽管吩咐,我等定当遵守!”两大将军现在对这个年轻的少帅,已经心服口服了,不再因为对方年轻就轻视,因为罗昭云屡次立下战功,出其不意,用兵灵活,打破固定的兵法套路,这是让两位将军钦佩的地方。
熟读兵法的将军固然有不少,但是能活学活用,并且自己总结,擅于根据形势,而出其不意,屡创新招的人,却是很少见。
罗昭云道:“薛将军、卖将军、于将军,你三人各带一万步兵,去往其它三个营盘,外部防守兵力不变,造饭的铁锅数不变,还要虚张声势,把一万人装成十万大军的气势,威慑平壤城内的守军,让他们轻易不敢出来,只要拖住三日,我军就可以把一些兵甲和粮食运回辽东城内,在那里屯守!”
“成,我等竭尽所能。”薛世雄等人抱拳领命。
等这些将军走之后,罗昭云又派人招来长孙无忌、宁武飞、晁威、梅长峰等人,这些都是他的亲信,当初在吐谷浑时候,都跟他一起驻守边疆三年,早就烙上罗家军的印记。
“深夜叫你们来,有重要任务交待。”
诸将听完,全都一惊,感到立功机会来了,有一种备受重视的感觉。
“罗大哥,罗将军,难道是让我们偷袭平壤城?”长孙无忌有些兴奋,他已经十八岁了,孔武有力,文武双全,只可惜罗昭云为了保护他耳朵安全,没有给他上阵厮杀的机会,只是做一些文书、参军的职务。
“想哪去了,那些冲锋陷阵的事,能让你们这些人去做吗,诸位可都是我罗昭云最信任的部下,肯定有更重要的任务。”
“那是什么任务?”长孙无忌好奇地问,其余人也被吊足了瘾。
“秘密护送粮草和兵甲!”
“啊!”几人脸色都垮下来,这不就是辎重兵吗?后勤的那种兵,基本没打过仗,如果把骁果卫和御林军比喻成大隋精锐部队,那么地方府兵就是常规军,辎重兵就是预备队,老弱残兵比较多,战斗力低,只能干一些这种苦累的活。
罗昭云加深语气道:“记住,这件事非常重大,你们只有一日的准备时间,挑走军中的上等武器,还有粮草、钱帛,明日黄昏出发,昼夜赶路,早日运回到辽东城,到时候,会有人接洽你们,分开入城,然后各有去路,这个数目,不必详记,对外人也不能说出准确数目,尽量往少说。”
诸将一听,顿时明白过来,主帅这是要贪墨一些粮饷啊!
罗昭云看着几人的古怪目光,微微一笑,解释道:“这些物资,陛下已经放弃了,我们是留下断后,就是弃卒,能运走多少,都是我们用命换来的,而且,中原有大批世家贵族和贫民百姓都造化、起义了,大隋即将大乱,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弄一些物资筹备,否则,到时候我们没有了粮饷,军队就要解散了。”
长孙无忌等人听到中原的世家门阀贵族造反了,都感到吃惊,也就理解了罗昭云的想法了,一旦天下大乱,他们在辽东,没有了粮食和兵甲,无以为继,朝廷无暇北顾,他们命运也很多舛。
“将军放心,我等一定办妥,并做好保密措施!”
罗昭云鼓舞几人的士气道:“好,我信得过你们,不要让本帅失望,完成此任务,每人提升一衔!”
“遵命!”诸将一起抱拳接令,退出帅帐。
罗昭云轻轻一叹,大隋终究还是没有避免衰亡,而且速度比历史上要快,他有一种预感,这次隋末战争,会更加复杂,因为这绝不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空间,而是另一个相似的世界。
他已经不相信穿梭时空,回到过去,死去的人能够复生的理论,但他认为,自己可能魂归异界,来到一个与古代极其相似的宇宙空间的某一界,在上演隋朝的事,自己不能被历史轨迹束缚住,那样作茧自缚,最后下场不会好到哪去,自己没有其它路,只有乱世中争雄了。
因为即便投靠其它大势力,比如李唐、比如窦建德等,因为自己名动天下,又是带兵良帅,任何主公,依靠自己,在获得王权之后,恐怕都会对自己寝食难安,下场可想而知,不会比韩信好到哪去,所以,他后面没有路了,只能继续向前,准备跟隋末枭雄们争锋。
第三百九十七章 杨玄感起兵
东都洛阳城外,旌旗飘展,行辕大营罗列,不少士卒正在挖掘战壕、堆土筑墙,安插鹿角拒马,打桩架起营帐。
这支十万的大军,兵甲虽然不齐,但斗志却很昂扬,正是杨玄感率领的大军。
此次起兵,杨玄感经过了深思熟虑,觉得时机成熟,可以一搏了,很早他就想对大隋下手,废掉隋炀帝,如今,趁着杨广御驾亲征,远在关外正跟高句丽人厮杀,所以,发动了起义。
这个恩怨,结下已久,杨素功高震主,地位显赫,俨然成为大隋第一关陇贵族的门阀世家,权力之大,几乎权倾朝野,这使隋炀帝想灭掉杨素一家,尽管没有下死手,但杨素之死,的确跟隋炀帝有些关系,杨素家的族人,都对隋炀帝有了反心。
在杨素死后,杨玄感承袭楚国公爵位,与长安、洛阳名士多有交往,绿林好汉也结识不少,而且满朝文武多半是杨素的老部下,因此,杨玄感在朝野内外都有不小号召力。第二次北伐辽东,全国怨声载道,杨玄感觉得有机可乘,就利用百姓的不满情绪,借势推翻隋炀帝的统治。
此次北伐中,杨玄感身为礼部尚书,分配的任务是驻守黎阳仓,负责督粮,大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要依靠他在后运筹,权力很大,拥有足够的粮食后,立即将周围郡县的青年和壮丁组织起来,府兵也召集过来,发布隋炀帝的罪名,正式起兵。
黎阳仓在黄河北岸,夹在永济渠与黄河之间,比邻武阳城,是隋朝八大粮仓中最东边的仓城,粮草通过黄河,可以运输至渤海湾,给北海郡、东莱郡的隋兵使用,出海攻打高句丽;往北可以通过永济渠,往涿郡运送粮草,这里一断,等于掐住了前线的粮草命脉。
占据黎阳仓城之后,杨玄感做军事部署,充当军师的李密给他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是进攻蓟县,控制涿郡幽州一带,夺取炀帝回国的咽喉临榆关,断其粮草,同时联络高丽夹击之,中策轻装急进,西取关中,然后扼潼关天险,长久对抗,守时待变,徐图天下;下策则以精兵猛将大举东进,强攻东都洛阳。
杨玄感考虑一番之后,选择了李密的下策,为此,还跟李密做了一番争辩。
因为杨玄感身为起义主帅,他入职很早,对朝廷局势了解清楚,有自己的考量,他觉得那个下策,才是他最需要的,真正上策,因为朝廷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也是目前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不攻下它,却舍近求远,进攻幽州或是进攻长安,都是本末倒置了。
按照他的意思,洛阳是政治象征,得洛阳,便是得了天下核心,掌控了社稷根本,所以,马不停蹄,挥师奔袭洛阳而来。
在河内郡、修武、临清关等地,义军都遭到顽强抵抗,无奈,杨玄感只好绕过诸城,从汲县渡黄河向洛阳进发,沿途起兵响应者甚重,从最初几万人,发展到了十万大军,兵甲一时都未凑齐,粮草也只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就是为了速战速决,尽快拿下洛阳城。
兵抵洛阳之后,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杨玄感亲自率领,从白马寺以西翻越邙山南攻洛阳,一路由其弟杨积善从偃师沿洛河西攻洛阳。
夜色下,两道身影走出帅帐,回到自己的营盘帐内。
这两个人一个身材中等,皮肤发黑,样貌一般,但双眉如剑,眼神非常深邃,穿着一身儒衫,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此人正是三十出头的李密,跟他形影不离的年轻俊杰,身材修长,面目英俊,乃是王伯当。
“先生,最近你总是忧心忡忡,难道认为我军取胜把握不大吗?”
李密叹道:“哎,原本的下策,却被杨将军当成了上策,颇为无奈,我担心洛阳若是久攻不下,我军连一个栖身之地都没有!”
王伯当有些不懂,询问道:“那杨将军为何不听出先生的上策?”
李密解释道:“他自然也有他的考虑,首先担心北上会遭到涿郡、渔阳郡驻守大军的抵抗,毕竟留守的府兵也不少,起义军只有几万人,而涿郡的守军就不下五万,有罗艺镇守,此外渔阳、北平两军也有大军,我们要通过三郡,抢占临榆关,扼其咽喉,恐怕并不容易,他担心一旦不能攻克,让洛阳、长安留守的王侯将相们,聚集地方府兵围堵,到时候腹背受敌,难以逃脱。”
王伯当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利有弊,就看决策者,最在意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其实,李密三策是否历史真实事件,并没有完全考究,所谓的上中下三策,也是后来演义成份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