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江山争雄

江山争雄 第291节

“扔下船舰上的备用木筏!”

一些副将、校尉们,指挥着各自军马,争取渡河时间。

不过,高句丽早有准备,所有河滩上增添了许多的障碍物,鹿障、蒺藜、倒刺、壕沟、陷马坑等等,给隋军登陆造成很大麻烦。

隋炀帝杨广在很远处,看到前线的厮杀,满脸杀机,这群高句丽士兵负隅顽抗,根本没有摄于大隋百万雄狮的威严,真是朽木不可雕,完全的暴民,不知死活。

“给我继续增兵,扫平障碍,登陆河岸!”

隋炀帝下了强攻死命令,促使前线将领,不顾伤亡,一定要尽快拿下河滩。

“咚咚咚!”

战鼓敲得越来越密集,震天动地,振奋人的精神,让将士们英勇杀敌,勇往直前。

“噗通!噗通!”

上万身影跳入河水中,要冲向河滩,有的水性不好,直接呛水溺昏了,还有的跳落的时候,直接被射来的箭矢洞穿,死于非命。

这时候,有几个战舰上已经支起的投石车,投放石头、火罐子,轰击岸上的土堡上的守军。

火罐子里面是鱼油、树脂等,被点燃导火索投出去,直接炸开,崩碎的陶瓷片能产生一片杀伤力,炸飞一些高句丽的守军。

罗昭云设计,命人打造的一批连环弩机也用上了,一排排利箭在吱呀呀一阵勾魂般的弦张声后,便像蝗虫一般从船头袭向河滩上的守军。

大隋的前锋战士,开始登岸,但要冲过层层障碍,肯定需要无数的将士尸体来填。

这是一片血与火的战场,到处是冲锋陷阵、喊杀震天的士卒,到处是倒卧血泊、已经永远也不会再爬起来的死尸。

这里的厮杀和重逢,吸引了高句丽的反击攻势,使河滩处更加激烈、血腥。

如此却给河中船舰制造了机会,几艘大船从没有抛锚、停泊的位置驶过,靠近河滩后,忽然一些船舱忽然从侧面打开,里面都是空位,站着密密麻麻的将士,滑出了木梯,然后飞快奔跑下来。

岸上也架起了投石机,同样以飞石砸向河滩口,土堡和木塔上,居高临下的弓箭手在不断吞噬着大隋将士的生命。

麦铁杖、赵才带兵率先杀上岸边,指挥着将士们在清除障碍,层层逼近,但是没走出一米,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这群狗东西,一旦攻破,一定血洗他们!”麦铁杖大吼着,眼前的战士死伤太多,让他满脸杀气,铁青着面孔。

“拔掉鹿障,填上壕坑,让后面铁骑冲锋!”

头几波冲上去的将士们,注定是炮灰,一批批倒下,又一波波填补上去,前仆后继,死伤枕藉。

多少中原男儿,今日魂丧辽东,战争总是这样残酷!

第三百六十章 河滩之战 下

“呜……呜呜……”伴随着雄浑悠长的号角,隋军再次吹起了集结号,第三波、第四波大军陆续渡水作战。

由于高句丽准备妥当,依靠雄山峻水,地利优势,展开防卫之战。

那些崇山峻岭、悬疑峭壁之间,安插了岗哨、箭塔,埋伏了兵马,隋军想要偷袭、巧渡也难做到。

而在那些容易靠近、登陆的渡口、河滩,都已经被设置了障碍,土堡、壕沟、倒刺、鹿障、蒺藜、陷马坑,无所不用其极。

加上那些投石车、火油瓶的使用,居高临下,给隋军将士带来了灾难性打击。

高句丽的大军中,有高句丽本土的游牧人、耕种居民、汉人、北齐人、朝鲜人组成,这是主力军,同时,还掺杂了契丹人、靺鞨人、铁勒人、东部突厥人,这些少数部落都挨着高句丽,一部分族人迁入了辽西,所以被征调过来。

这是一个复杂的部队,同样彪悍无比,当年北齐被北周、大隋攻击覆灭后,一部分王族、贵族逃入了关外辽西、辽东之地,成为当地的贵族,如今跟高句丽贵族唇亡齿寒,暗中勾结在一起。

守城的器械、战术等,完全按照中原的套路,取长补短,针砭时弊,可以说,对付高句丽,却远比西南吐谷浑、吐蕃国、西域国等,难度大多了。

可是,杨广和大臣们看不到这些,只认为高句丽弹丸之力,就是高丽小丑,不足为惧,百万雄师到来,摧枯拉巧之势就能横扫了。

想不到第一战,就遭到如此顽强的抵抗。

“杀——”

大隋正规军,受过训练,能打狠仗、硬仗,同时想到背后有大隋皇帝观望,全都拼命冲锋。

可是辽水湍急,大船受阻,冲锋起来非常困难,战马也发挥不了多少威势,不少士兵不慎落水时,被溺死者有三成了。

一个时辰过去,整个河面漂浮了无数的大隋将士尸体,惨不忍睹。

罗昭云看到这一幕,情绪有些激动,恨不得亲自上阵杀敌,能闯出一条血路,让这些将士们能减少伤亡。

“给我增兵,拿下渡口!”杨广感到颜面在流失,打了一个时辰,死伤枕藉,竟然还没有拿下河滩要塞,西域诸国的使节团,还有草原部落的酋长们,可都眼睁睁看着呢,如此多的大隋甲士,却奈何不了高句丽小国吗?

这时候,一群大臣,没有人敢多说话了,都察觉到杨广的怒意。

“咚咚咚咚……”促令出击的战鼓声响起,可是士兵们听到鼓声,不再有血脉贲张的亢奋,只感到烦躁不安,前面的血腥实在太浓烈了,这样强攻,死亡太大。

五路人马,有十来万人都头上去了,如同涨潮的潮汐一般席卷而上。

终于,在这种人山人海的战术下,已经清空了不少鹿障,接近了土堡之下。

轰轰轰!
首节 上一节 291/8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卫勤尖兵

下一篇:宋朝探花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