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913节


“这有什么啊!在母后和阿姐面前,我宁愿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做皇帝有什么好的?不过是整天处理那些无聊的政务,哪里比得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好。”

皇帝一边得意的笑着逗弄元丰,一边不以为然的和素汐说话。这其实是他部分真实的想法,也只有在这里他可以说出来。就算是在建章宫母后面前,他也不会这样,因为那样的话,一定会招致一顿痛骂。虽然皇太后性格温顺,但在这一方面,却是对他很严格。

素汐公主有些无奈的轻轻摇了摇头。她从小就了解弟弟的性格,知道他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放到他的肩头,确实是有些难为他了。不过在这样的时候,她自然不会助长他在这方面的消极情绪。

“以后不许说这样的话!社稷江山永远比私人感情要重要……如果被母后听到,她一定会伤心的。”

“哎!我当然知道,也从来不会对别人流露这样的意思。就算是在后宫,我也不会对皇后她们说什么的……这世间,也只有阿姐懂我的心思。”

皇帝的语气中有稍微的低落。他知道所有的天下臣民和后宫的嫔妃们都希望他这个皇帝做得更好。可是,即便做到现在这个样子,他已经觉得很累了。

“琚儿,有许多事,母后和阿姐是帮不了你的……后宫中,皇后和嫔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靠你自己去处理。至于朝廷政务上,有元哥儿和舅舅在,绝对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好好的做你的皇帝,不要想太多了。”

皇帝点了点头。这些道理其实他都懂。为了不使素汐再说太多耗费心神,他连忙转移了话题。

“丰儿的眼睛生得这么有神采,将来必定是钟灵毓秀之人。真是羡慕阿姐和元哥儿这么有福气啊!等他稍微长大些,我一定要给他天下最好的封赏……这个皇帝舅舅可不能亏待了自己的宝贝外甥。呵呵!”

皇帝恋恋不舍的把已经睡着的元丰还回到他母亲身边,看似开玩笑的语气中,却已经是郑重的承诺。

“他才一个小小孩子,哪里担得起什么封赏啊?皇帝要记住,切不可公器私用……。”

“阿姐说的哪里话来!其实,按照元哥儿所立下的功劳,就算是现在封王,天下人也绝对不会说什么。只不过是他一直极力推辞,坚决不肯再受赏赐而已。”

“琚儿,切不可如此。你忘了高祖皇帝当年白马为誓,非刘氏不可王的祖训了吗?”

“阿姐,此一时彼一时也!大汉王朝已经今非昔比,皇室祖训有很多已经形同废纸。当初高祖皇帝为了限制诸侯王势力而立下的这条规矩,早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天下大势。如果元哥儿都得不到最公平的对待,那么只能让天下人寒心。我已经决定了,等到这次西域战事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就正式昭告天下,赐封他为当今第一位异姓王!”

听到他话里的坚决语气,素汐公主吃了一惊,虽然身边并没有外人,但如果这样的话传扬出去,必然还是会引起许多非议的。

“这样的话不可再说。元哥儿之所以拒绝封赏,就是因为怕功高震主,威胁到天子的权威。这其中的良苦用心,琚儿,难道你还不明白吗?”

有些反常,一直以来都很听从姐姐劝告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却显得有些固执。他回过头来,在回宫之前又俯身看了看元丰,然后只说了一句话,就自顾自的去了。

“元丰儿身份无比尊贵,我这个做舅舅的绝不允许他被人比了下去!”

素汐公主低下头,感觉到眼中有些酸楚,心里却是无比欣慰。她当然明白皇帝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

远在东海之外的那个女子,现在的身份,实际上已经是大汉疆域之外数万里辽阔海疆、千山万岛的女王。虽然名义上还尊奉汉朝为正朔,但朝廷上下都知道实际是怎么回事儿。

她和名叫刘元朔的那个孩子那一年回长安的时候,曾经来过侯府一趟。眉眼之间依稀可以看出几分元召影子的小小孩童,已经表现出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礼貌和教养。

即便是再大度的女子,在这样的事情面前,恐怕也不会心中毫无芥蒂。素汐公主和苏灵芝为此曾经组成联盟,想要好好惩罚惹下风流债的那家伙。在她们面前自知理亏的元召,只得连夜逃出长安去长乐塬躲风头。这件事虽然知道的人不多,只在小范围内流传,但也已经成为大家为数不多可以拿来揶揄这位帝国重臣的笑柄之一了。

“淮南王的外孙将来可以海外称王,大汉会允许那整个东海都成为他们世袭罔替的地方。但阿姐和元丰,朕也觉不允许元哥儿会有厚此薄彼之别。”

这是皇帝回到未央宫之后,亲口对皇太后卫子夫所说的话。这也正是他想封元召为大汉王朝当世第一位异姓王的原因之一。将来这个王位,自然会是元丰的。

“皇帝,你也不要太任性了。这件事,还是要亲口问问元召的意思才好……他什么时候离开长安?”

非常了解自己儿子性格的卫子夫并没有劝说太多。毕竟,素汐公主和元丰也是她最疼爱的人。

“他待不了几天的……应该明天大朝会之后,就会立刻回西域了。大战在即,千头万绪的事,都等着他坐镇全面指挥呢。”

皇帝叹息了一声。元召回来这几天,他们只进行了一场商谈。元召向他报告的整个西征计划,无疑是大汉王朝建国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虽然在当初决定与波斯帝国全面开战的时候,皇帝已经大略知道元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但当这一场关乎千年国运的战争真正开始启动的时候,皇帝才知道这背后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和努力。

“元召他有没有说过……赢得这场战争需要进行多长时间?”

“他说最快也需要五年……西征之路,万里之遥。不同种族,数百国家……他说,只有从东方日出之地,一直到西方日落之处,都随处可见大汉龙旗飘扬的时候,才算是最后胜利……。”

巍峨雄壮的未央宫,沐浴在金色的残阳中。皇帝心潮澎湃的讲述着帝国最重要的大臣和他最信赖的朋友描画的蓝图。远近所有侍卫、宫女、太监、文学侍从们尽皆拜倒,无论身份贵贱者,莫不感泣。

而在这春天的同一片落日余晖里,元召却没有这些感慨。在回到长安的这短短五六天时间里,要完成整个西征的战略部署和各种准备工作,就算是他,也已经忙的焦头烂额。

实在是没有办法啊!时间紧迫,战机瞬息万变,一点儿都耽搁不得。对皇帝和朝中重要大臣的沟通,军队的调集,后勤保障的跟进,以及南北各大商团的动员……这一切都需要他亲力亲为。

好不容易一切忙碌完毕,元召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最后一个下午的时间,他要待在府中,好好的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然而,不久之后,已经将近九十岁的董仲舒竟然亲自从城外赶回来了。

“元侯此子天资非凡,将来恐怕贵不可言!”

董仲舒是来祝贺的。这位教授过当今天子的国宝级人物,在认真的看过元丰的面相之后,随口说出的这句话,元召当时并没有在意。

“怎么敢劳动董师亲自前来呢!元召惶恐……。”

“客套话就不用多说了。元侯,老朽只愿你此去之后,征服千族万国,归来仍旧初心不变啊!”

看过无数人间机变的董仲舒,直视着元召的眼睛,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

第八百五十六章 鹰武飞扬尘翕张

元召在第二天一早召开的大朝会结束之后,他没有再回府,而是直接在朱雀门与众人告别,就此出城而去。身后事,无暇多问。

皇帝没有远送,朝中的大臣们也没有来远送。元召这次是秘密的回长安,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他回到敦煌汉军大营之前,他的行踪必须严格保密。

而之所以如此匆忙,是除了回长安的各项安排进展非常顺利之外。还因为他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北方匈奴草原上与波斯人的较量,已经正式展开。经过几次规模不等的战争之后,双方互有胜负,现在正处于相持阶段。不过总体来说,波斯人并没有占到便宜。

卫青亲自指挥的黑鹰军和余丹单于的军队联合起来,也已经有十万之众。而他之所以没有发动大的战役,是听从了元召的整体作战部署,才没有轻举妄动。
首节 上一节 913/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