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909节


当今天子是一位守成之君,更是一位仁德帝王。不管他是在太子潜邸时候,还是这含元殿的三年,一切所作所为,无不显示出他的仁爱和宽厚。

已经有人在酒酣耳热之际悄悄地评论过,如果一切照此发展的话,这位看似“无为而治”的君王,恰恰有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身后,免不了会有一个“仁”字的美誉。

虽然说因为百科发展百花齐放的帝国发展大方向,使儒家学说没有能够有机会成为一门显圣之学。但这个学派当中的一些著名思想,还是非常为世人所称道的。

尤其是在当今天子继位之后,受丞相元召的影响,在大汉帝国以“孝”治天下的前提下,又悄悄地添加了一个字,改成以“仁孝”治天下。这种重大国策的改变,无疑在让儒学弟子们振奋的同时,也让天下人都渐渐的明白了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要简简单单的看轻这几个字面上的变化,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大汉王朝实际掌权者的良苦用心。虽然现在真正深刻了解的人还并不多,但越往后,就会越显示出这种国策改变对于这个盛世王朝的巨大匡正作用。

而学识渊博穷究世间学问的大汉太史令司马迁,无疑就是最先了解帝国重臣深刻用意的人之一。

一路回归,虽然舟车劳顿,但司马迁脸上神采奕奕,并没有丝毫的倦容。这连续数日的交谈,令他心中大为震撼。他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这次幸亏争取到了西出玉门关的机会,得以亲眼目睹大汉军队的雄壮威武之姿。而能够与元召面对面的详谈这些日子,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就立志读尽世间书,行遍天下路,识古今之变,察天地之微,想要用手中的笔和自己的眼睛,去详细的探寻历史进程中的无限奥秘。

有恒志者有恒心。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真正的肩负起太史令的职责,对于一个大时代的记载者来说,深感肩头责任无比重大。

为了全面记述下这个伟大盛世的方方面面,司马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年来,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收集整理了大汉帝国百年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资料,并从中梳理出了各种清晰的脉络。他有无比的自信心,如果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在他笔下绝对能够诞生一部与从前所有史籍记载都不相同的史书。

而现在,这个其实内心非常自负的人,面对着比他年轻许多的元召,却一直以执弟子礼的态度,恭敬而细致的认真倾听对方回答的问题,一路都是如此。

远渡关山,景物依稀。秦汉古道,长安在望。当呼呼大睡了半天的司马相如在马车的颠簸中醒来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身边那两个人的交谈竟然还没有结束。这位御史大夫大人不由笑着摇了摇头,既感叹于他那位同姓者的执着,也感叹元召的耐心。

只不过,他哪里知道,元召那平淡如常的笑容下,却早已经被刨根问底的司马迁弄得苦不堪言呢!

“元侯,哦……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哈哈!”

司马迁心情大好。不过好像也早已觉察出元召的情绪,他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对爬起身来整理衣冠的司马相如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元召也连忙点头,同时暗暗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嘀咕,真是看不出来啊!司马迁这家伙原来是个话痨。如果放在几千年之后,倒是和那些超级狗仔队有得一比啊!

“那么,元侯主张以仁孝治国,并且把仁字当先,是吸取了先皇武帝的教训,想要以此规范以后君王们的随心所欲吗?”

这个问题却是非常犀利,几乎是直指内心。司马相如惊讶地抬起头来,他其实也非常想知道答案。

元召神色不变。他知道自己的一些长远想法,根本就瞒不过像眼前这两个聪明人一样的家伙。更何况,他也没想瞒他们。不管是司马相如、司马迁还是东方朔、终军这些人,都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一些政策的执行者。将来的许多事,都需要和他们去并肩作战。

大汉太史令平静的看着元召,在这一刻,他收起了自己的卑谦和恭敬。事关重大,他想要看清楚这个注定会名垂史册的人物真实内心想法。

元召点了点头,面对着他们开始说话。如果接下来他所说所言传扬出去的话,必定会引起极大震动。但他相信,这两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其实,约束帝王行为这样的事,说出去惊世骇俗,但在春秋诸子的一些思想中,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当然,那些只是理论。如果真正想在现实中实现,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大汉王朝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牢牢的抓住,给这个帝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将值得无限期待……在我所希望的最理想状态中,君王将不再是一言九鼎。他将作为一个国家荣誉的象征,引领他的臣民……而国家大政的制定,取决于在律法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大臣们商议后而行……。”

两个司马大人面面相觑,一种无以言说的感觉蓦然充满身心,那是全身汗毛炸开的感觉,那更是一种贯穿千年史册直击心脏的力量。原来……图穷匕现。元召要把这个帝国引领着走向这样一个方向!

新年过后就是新春,新春里的第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天上的春雷虽然还没有响第一声,但在他们的心头,已经不亚于雷声震荡,霹雳豪情。

在到达长安之前,元召就这样说完了自己的话。或者说是,他终于对着最值得托付的施政助手和历史铭刻者说出了自己的宣言。

长安永宁门到了,守城的将军勘察无误后,立刻恭敬的把这支往返西域的使节队伍放进城来。长安的将士其实非常想上前打听西域战事的详细情况,只是,没有人敢耽搁他们的脚步。皇帝陛下想必等的更急吧?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被所有大汉军中将士当做偶像的那个人,此刻就坐在匆匆驰过的那辆马车里。

“长安……我回来了!”

在西域与波斯大军决定胜负之前这短暂的时间里,元召之所以要回长安一趟,除了要亲自面见皇帝一次,商谈一下汉帝国征集各方面力量大举西进,去征服西方大陆的有关事宜之外。他还想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元月,还有灵芝。

而就在元召进入长安之后,就连他也意想不到,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等待着他的到来呢!

第八百五十二章 芝兰玉树满庭芳

今年长安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惊蛰过后,龙首渠的薄冰还未融化,灞桥的垂柳已经抽出了新芽。淡淡的绿意开始笼罩在原野,空气中吹响牧童的笛音。

这样的景物,似乎孕育着无尽的希望。虽然草色还不曾蓬勃,但换下厚重棉衣的春衫少年,呼朋引伴,挟弓带箭,已经开始提前去城外踏青了。

而在这个时候,当然更少不了文人雅士们的聚集活动。随着一个空前盛世的来临,大汉王朝的文学发展和各种思想流派的繁衍,更是直追春秋大时代。不管是文章词赋,还是百家学说,都呈现出井喷之势。

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从皇帝到朝廷执政者再到各郡县官吏,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私塾官学开始遍布各地。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识字还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但只要是稍微有点儿资质的少年,都已经在官府的资助下,开始进入学堂学习。

春天的盛事,自然需要华丽的辞章来装点。听说曾经亲自教授过当今天子学问的董仲舒老先生,不久之后将会在皇家上林苑主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学术集会。参加者当然都是闻名天下的博学鸿儒之辈,这件事已经筹备了很久。

如此高深的学问研究,与普通民众相去甚远,关心者少。但对于传承百家学说的许多人来说,这当然是难得的盛事。因此,在这段时间之内,天下无数俊彦英才汇聚长安,准备到时候参加上林苑之会,展示胸中所学,一鸣惊人,亦未可知。

春风已经带来温暖的气息。长安城内许多钟鸣鼎食之家,府邸中开始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而那些穿着儒雅的先生们也许正在和府上的贵族侯爷谈论文章好坏,偶尔兴之所至,当然也会展开纸笔,斟酌文字写成辞章,共同欣赏。

据说未央宫中的皇帝陛下,也非常喜欢一些诗词文赋。而在他身边,这几年来更是聚集起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士人。皇帝不喜女色,更不喜欢宴饮驰猎,也许喜欢文学,是他唯一的嗜好。

这似乎是皇室对他长久以来培养起的一种习惯。自从太子时候开始,他所在的博望苑便已经文渊荟萃,各种天下图书典籍应有尽有。而现在,这处潜邸已经被他下令改造成珍贵文史资料典藏之处。

无论是什么身份的学有所成者,如果能够得到皇帝陛下的特殊批准而进入博望苑,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个条件当然十分苛刻,至今为止,能够有资格进去过的德才兼备者也不过十几人而已。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顶尖儿人才,非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

在这座宫殿群中,能够被皇帝陛下如此珍重收藏,当然都是自夏商以来在文化传承方面极为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据传闻,博望苑中有一座单独的宫殿,是被皇帝特别划定的。那里面收藏着春秋诸子百家中仅存于世间的流传真迹。

这些已经成为绝响的陈旧竹简,上面的字迹大多都是当年诸子先师们亲手所书刻。它们或者是来自于当年秦王宫大火后的残留,或者是收集于民间各处,来源不一而足……对于他们各自的后世传承者们来说,这已经不亚于是国之重宝了。

而另据有幸进入过博望苑的人说,那里面皇帝所最看重的还并不是这些。有几个紫檀木盒子所珍藏的东西,才是极为珍贵的。不过,还没有人能够有资格打开皇帝御宝亲封的盒子,未得一睹真颜。

不过,有宫中的小道消息流传,紫檀木盒子里的东西,是长乐候元召历年来所上的策论,还有他亲自所作所书的部分诗词文章。这个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当然不会有人去向皇帝求证。但在很多人的心里,大约认为这就是真的了。
首节 上一节 909/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