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900节


她最近没有再带她的剑。因为听人说,杀过人的剑上有煞气。为了灵芝姐,她宁愿把如性命一般重要的赤火剑厚厚地包裹收藏起来。

只是,生孩子会如此可怕吗?看着眼前这么大的阵势,还有素来稳重大方的灵芝姐忍不住发出的痛苦声音,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曾经单骑冲阵破军杀王的女子,竟然感觉到心悸的厉害。

“将来……和他……自己会不会也这样呢?”

敛却万千锋芒归隐到侯府深处的巾帼红颜,在这一点上,也不过如同世间无数普通女子一样忐忑不安。雪花飘舞落在眉间,心中已汹涌波澜。

就在这无数双目光期盼中,婴儿的啼哭终于响起,打破了几乎凝滞的气氛。随着报喜的声音传出来,瞬间就让整座侯府沸腾了。

苏灵芝顺利诞下的是一个千金。虽然还只是小小的样子,但眉眼之间,却一眼就可以看出,将来和她娘亲一样,是个美人胚子无疑了。

见母女平安,侯府上下人等总算放下心来。随之各自分头开始忙碌起来。分派人手大开府门去各处报喜,这自然是早就准备好的。而等候多时的宫中太监不顾大雪严寒,眉花眼笑的一路小跑回宫报信去了。太后和皇帝陛下想必早已经等候多时,这个彩头是必须要去讨得。

苏灵芝从虚弱中醒来,她疲惫的睁开眼睛,第一眼就看到了枕边那张粉雕玉啄般的小小脸儿。一瞬间,眼泪忽然就流出来了。这是她的孩儿,她和元召爱的结晶。那些担心啊害怕啊委屈啊什么的,便都消逝的无影无踪了。

“当初,元哥儿说如果是女孩的话,名字就叫元月呢……那,她的乳名,我们叫她雪儿好不好?”

灵芝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那熟睡中的心尖尖,她温柔的语气似乎把窗外的雪都要融化了。

一直陪伴身边的素汐公主拼命的点头,对于灵芝心底的牵绊和柔情,她向来感同身受。

而与此同时,未央宫里的皇太后,也终于得到了消息。在欣慰之余,连忙开始亲自准备隆重的贺礼。同时派人赶快去告诉皇帝知道。

风卷珠帘,帘外雪花飘,外面的严寒却抵消不了含元殿里的热烈气氛。今日朝会上的第一个好消息传开,许多大臣不禁弹冠相庆。而皇帝更是喜笑颜开。

“想不到这支刚成立的帝国军队竟然这么厉害……大汉飞龙军,他们的战绩,果然配得上这么威风的名字!”

首战大捷,歼敌两万!听完这第一份捷报的内容,感慨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这样的高兴只是开头,似乎是这场雪带来的祥瑞,更大的惊喜随后接二连三的来到。

第八百四十三章 雄主不如守成君

皇帝刘琚自从继承大汉王朝皇位以来,他的身体其实一直并不太好。虽然在政事上也算得上勤勉,但如果公平来说的话,他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却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开创之主。

其实,眼前的局面下,他作为大汉帝国的君主,能做到恰如其分,已经是最好。而这其中的分寸,无论是他,还是深宫中的皇太后,都分得很清楚。

九州四海,百业兴盛。黎民百姓,安乐富足。秉承大汉五代帝王的余泽,这盛世局面,已经远远超过有史书记载以来的任何朝代。

而刘琚只需要做一个垂拱而治的君王,就能继续发扬光大这强盛无极的江山社稷,彪炳青史,千秋铭刻。他就算是平庸的资质,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现在对于皇室和皇帝本人来说,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因为皇帝身体原因而导致的隐忧。

年轻的皇帝除了皇后之外,这几年来,也新进了几个嫔妃。可是,任凭如何努力,都还没有留下皇族血脉。虽然说起来刘琚还年轻,将来还有许多机会。但这么重要的事,一直没有着落,总是令人不安。

皇帝陛下这方面的事,任何人好像都帮不上忙。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太医院的御医们用药物帮助调理身体,大家都盼望着,赶快听到未央宫里的好消息。

朝廷军政大事具体都有各有司职能部门负责。他们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皇帝陛下只需要御览批复即可。在省心省力的同时,刘琚有时候会想,听闻文、景二帝当年几乎是一年不休的处理政务,天下各项事务忙的焦头烂额,没有丝毫敢懈怠的时候。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处理好国内矛盾和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大汉疆域内斗争频繁,耗费大半生精力,也只能草草开创出一个大致的发展局面。至于说大臣们吹嘘的“文景盛世”,其中的水分是很多的。

就算是到了他的父皇武帝时期,政务也是异常繁忙。尤其是武皇帝雄心勃勃,他想要收揽大权集于自己手中,来当做“做大事”的凭仗和手段。却没想到,事与愿违,绝对的权力往往会使人迷失最开始的初衷。如果不是元召从中加以纠正和提供巨大助力,大汉帝国的车轮到底会驰向哪一个方向,吉凶祸福谁也不敢保证。

想到这些时,坐在含元殿上正接受所有大臣们恭贺的皇帝刘琚,不禁微微的叹息。造就今天这样一个所有人都尽职尽责良好局面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那个出征在外的人努力的结果。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听着耳边的许多赞叹,皇帝心头油然而生敬佩和感激。他正要想说些什么时,第二份和第三份西域捷报就这样自雪中而来,千里直入长安。

第二份捷报内容虽然最令人震撼,却写得非常简单。只不过寥寥数笔,言简意赅的说了一下战果而已。

但含元殿上下所有与闻者,却已经是都瞪大了眼睛,在震惊之余自然喜出望外。

玉门关一战,攻城的波斯大军全军覆没,诛其元帅。连同首战的胜利,十万人马就这样被汉朝的军队所消灭了。

这样干净利落得大胜利,已经算得上是伟大战役了。虽然不能说一战而定乾坤,但谁都明白,这一战的胜利,必然会极大地鼓舞起汉军士兵的勇气,为将来夺取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紧接着报进来的第三份大捷,就写的详细的多。有许多与元召交情深厚的重臣,从这些字句之间,已经隐约听出了元召的语气。可以推断,这份捷报必定是他亲自草拟书写的。

敦煌大捷,杀灭敌军六万。擒杀波斯菲普利亲王以下亲贵甚多。敦煌至玉门关之间的大片区域,不再有波斯人的踪迹。由元召亲自统领的汉军,在敦煌一线与波斯大军主力目前暂时处于相持阶段。

这样的消息,自然引起了更大的震动。站在含元殿上的这些大臣们,无论是谁都明白,如果这次大战取得全胜之后,波斯人被彻底消灭或者是驱逐。那么,西域这块地方的地位,在与大汉王朝的交往中,恐怕与从前再也不同。

整个西域这块广袤之地,将从以前的臣服变成彻底的归附。也许从此之后,那里每个国家的王城上,都将会飘扬着大汉的旗帜。西域人,将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成大汉的附属子民。

而在这份捷报中,除了叙述作战过程之外,更大篇幅详细的记载了守卫敦煌城的大汉将士们的英勇事迹。

以博望侯张骞为首的西域都护府汉军,在重新聚集起来退守敦煌之后,苦守孤城月余,大小数十战。尤其是在最后波斯人的猛烈进攻下,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然而仍然坚定的守护住了西域都护府这座最后的要塞。直到援军的到来。

最后活下来的守城将士,只剩下两千多人。他们是真正的铁血勇士,大汉王朝的骄傲。因此,在捷报末尾部分,由元召亲自提请,请皇帝陛下给予这些将士特殊的嘉奖。

嘉奖!必须要嘉奖!而且是要重重的奖赏。所有大臣一致附和。在取得这么大的胜利面前,对于功勋卓著者的表彰,给予再多的丰厚赏赐都不为过。

皇帝终于按耐不住站了起来。他神色激动的与群臣一起祝贺。真是没有想到,赶在新年到来之前,元召竟给他送上了这么几份隆重的大礼。看来,西域的局面,很快就可以平定下来了。

“这次,我一定要重重的给你封赏……只是希望到时候你不要再推辞啊!”

皇帝在心中暗暗的下了决心。然后,他挥了挥手,大殿之内逐渐安静下来。

“西征汉军,三战皆胜。足见将士用命,上下齐心。丞相既然已经提出赏赐的请求,朕自然无不应允。你们看,赏格该如何制定……以前有没有例子可循?”

皇帝陛下当殿就要决定赏赐,足见心情的急迫。没有人会在这样的事情上提出反对意见。唯一有异议的就是,这第一批封赏,到底是只考虑西域都护府的那些孤忠将士?还是把这三次大战的有功者同时全部加以赏赐呢?
首节 上一节 900/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