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837节


“琅琊王年纪幼小,岂堪大任……?”

听着下面窃窃私语的议论声,倪宽皱起了眉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绝不能让这样的质疑苗头出现,否则就前功尽弃了。他看了看吾丘寿王,然后首先出来大声说道。

“诸位,陛下亲授遗诏在此,已经明确指定琅琊王继承大统。怎么,难道还有人要抗拒圣旨吗?”

他面目不善的来回看着每个人的表情。下面的议论声渐渐低了下去。紧接着,身穿甲胄的吾丘寿王横剑在手,森然喝道。

“陛下旨意,羽林军誓死维护!如有不从者,即为抗旨不遵之罪。为了大局稳定,休怪剑下无情!”

本来还有人心中不服气,可是抬头看了看周围一群杀气腾腾的羽林军侍卫,就很自觉地闭上了嘴巴。相比较起来,还是自己脑袋重要啊。在这样的时刻,要是随便被按上一个大逆不道的帽子,不光自己倒霉,长安的家人们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看到大家很快就鸦雀无声。吾丘寿王冷冷一笑,他从很早之前就懂得一个道理。世间并没有什么不可能,就算是指鹿为马,画黑为白,只要你手中有这样的力量,就可以轻易地翻云覆雨随心所欲。百余年前那个名叫赵高的宦官可以做到的事,自己完全也可以做到,并且会做得更好。

田无疆在后面看着,微微点头。自己的这个得意弟子果然是越来越懂得权力的运用了。有这样的手段,假以时日,必定可以辅助自己控制大汉朝堂。

既然如此,就要趁热打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迫使所有人都承认当前的局面。只要这道遗诏被随驾的臣子们认可了,琅琊王继位木已成舟,就算回到长安再有质疑声,那也与大局无碍。

这时候,就轮到这位新鲜出炉的国师出场了。大多数人都知道,东海君是皇帝身边最近的红人,而且听说有诸般神仙手段。此时但见他近前几步,把跪侍在皇帝榻前流泪哭泣的琅琊王刘弗陵拉了起来,扶他坐在当中,然后退后拜倒,口呼万岁祝贺。

倪宽、吾丘寿王、江于等人随后也跟着再度拜贺。稍微犹豫片刻后,其他在场的大臣们以及各执事人等也相继开始拜倒在地。很快,几乎所有人都躬下了身子,恭贺之声不绝于耳。

国不可一日无君。死去的皇帝虽然丧事还没有开始料理,但新皇帝的确立似乎更为重要。谁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琅琊王坐在高位上,居高临下看着在面前低头的这些臣子,在这一刻,少年的内心开始变得无限强大。怪不得当初母亲不惜任何手段也要想让自己当太子呢,原来权力的滋味是如此美妙!

只不过,当他的目光扫过时,却微微愣住了。因为,在一片下拜的人群中,唯独有一人仍旧直挺挺的站在那里,冷冷的看着面前的一切,脸上尽是漠然。在这样的场合,如此标新立异之人,简直是太明显了。

听到琅琊王嘴里发出惊讶的“咦”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的田无疆抬起身来,顺着他的目光转头看过去时,脸色当时就沉了下来。

东海的波涛日夜冲刷着琅琊台,初升阳光再次照进大殿,当所有人都低下头做识时务者的时候,一个带着镣铐枷锁的史官,却挺直了胸膛不肯屈下他高贵的头颅。

“司马迁!不拜见新皇帝,你想干什么……如此无礼,大胆!”

没等别人说话,吾丘寿王早已经按剑而出。在今天这个场合,他其实非常想找机会杀人立威,以打消一些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只是这些人大多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从来不吃眼前亏。本来他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却没想到,这个早就令他不爽很久的太史令竟然主动撞了上来。即将出任大汉尚书令的羽林军统领握剑的手,颇有几分杀人的意动。

察觉到异常的所有人都转过身去,他们看到在不久前因为触怒先皇被戴上枷锁以做惩罚的太史令司马迁眼中隐含着愤怒的光芒。面对着吾丘寿王的质问,他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

“先皇不幸弃世,理应太子继位。新君在长安,这里哪有什么新皇帝!”

一语既出,满座皆惊。虽然这样的念头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但形势比人强,只要懂得利害关系的人,都不会在这样的时刻说这样的话。而司马迁不过一个小小的太史令,竟然就敢这么直言不讳的当场说了出来,并且措辞严厉。这、这是不想活了啊!

“太史令,你这话就说的不对了。洒家刚刚宣读完了先皇遗诏,你难道没有听见?那遗诏上可是写的清清楚楚,废太子而立琅琊王!这里这么多人都听明白了,你现在这么说,分明就是忤逆犯上,罪莫大焉!”

太监总管江于横眉立目,凶相毕露。他恶狠狠的瞅着司马迁,心中暗自鄙夷。一个戴罪在身的家伙,自己的将来还不知道如何呢,却在这里多管闲事。真是不知道轻重!

却没想到司马迁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用血迹斑斑的双手扶住枷锁,仰天长叹,满脸都是悲苦之色。

“想我自幼熟读史书,每次与友人谈论起大秦始皇帝沙丘之变时,相对无不扼腕叹息!那大秦君臣何等耀武鹰扬文韬武略,却不料最后会被宵小玩弄于鼓掌之间,杀贤立愚,身死国灭,沦为后世笑谈……大汉不幸,难道今日也要重蹈其覆辙吗?”

他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却正是戳中了要害。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司马迁这是公然指责有人矫旨啊!也就是说他怀疑遗诏是假的,是有人串通起来想要重演当年秦始皇死后故事啊!至于所指何人,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却非常明显不问可知。

吾丘寿王大怒,他“呛啷”一声宝剑出鞘,指着孑然独立的司马迁喝道:“先皇帝遗体就在眼前,言犹在耳,你一介贱臣,竟敢口出狂言如此不逊。难道真的不怕溅血三步死于非命吗?”

旁边有与司马迁平日相善的人见势不妙,连忙扯了扯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再说,免得惹祸上身吃大亏。却没想到,这位太史令无视于周围人的目光,挣脱开了别人的牵扯,径直向前走去。

他的衣衫破旧,发丝蓬乱,落满征尘,夹杂着血迹如铁。锁链拖地发出的响声有些刺耳。落在旁观者眼中,平添几分悲怆之色。许多人吃惊的注视着,他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来,无视于即将的刀剑加身,更无视于生死就在顷刻。当这个孱弱书生用握惯了笔的手推开挡在胸前的剑锋,血花滴落如同琉璃,就连想要过来把他拿下的羽林军侍卫也不由自主的退后了几步。这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它不同于长枪大戟的迎面冲杀,也不同于千军万马气势如虹,可就是让人生不起抵抗之心,令人无由的退避心悸。

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这是一种永不会磨灭的传承,它的名字叫做“正气”。

“现在,你们可以杀我了!就让这一腔热血为先皇送行吧!”

戴着枷锁铁链的大汉太史令司马迁,跪倒死去的皇帝刘彻榻前,无丝毫惧意引颈待戮。眼中泪已带血,脸上却笑容依旧。

不过,被彻底激怒的吾丘寿王,手中剑没有斩到司马迁脖颈,就被田无疆制止了。

“不要节外生枝,大局为重。一个小小太史令的言语根本就无足轻重,回到长安再杀也不迟。长安城内的战争,才是需要我们真正重视的!”

第七百八十章 渭水激荡

大汉皇都长安,多日来已风云激荡。

谁也想不到,事情的起因,竟然是从一伙盗贼开始的。按理说,长安附近这些年治安极好,虽然还达不到传说中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但民众安居乐业,商贾行路顺畅,还是很有保障的。

长安所辖三县长官虽说级别不算高,职权却是非同小可。一般来说非才能出众或者是背景深厚者不能胜任。比如新上任不久的蓝田县令景行,据说就来头不小。但究竟此人身后有怎样的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

蓝田县衙在这一天忽然接到有商贾来报案,说是商船行走渭河快到龙首渠段时,从芦苇荡里冲出来几艘快船,上面有近百名执刀弄剑的汉子,他们把商船截住之后,不容分说大开杀戒,把船上的所有人杀了个干净,然后把整整一船的货物劫掠一空,放了一把火,分头呼哨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整个过程进行的非常快,等到后面来往的船只发现异常,渭河水面上便只剩下漂浮的尸体和被大火燃烧的商船残骸。

在长乐塬渭河码头等待接收货物的商家,得知消息后大吃一惊,这是历年来从来没有过的事。堂堂帝都附近,杀人越货如此嚣张,简直骇人听闻。当下不敢怠慢,连忙报知蓝田县来。

蓝田县令景行召集起三班衙役,亲自带人出发。等到了事发地点,天色已黑。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不到什么有用的线索。好在万幸的是,被盗贼所杀之后扔到水里的商船水手有一人命大未死。这也成了此案唯一的目击证人。

事情发生在傍晚时分,即便岸上有人看到,也因为距离太远,没有看清楚盗贼们的样子。那个幸存的水手,他所提供的线索也极其有限。那些杀人者都是黑衣罩面,而且劫掠成功后逃离的路线也各不相同,显然是早就经过精心的谋划。

现场勘察了半夜,可以说是收获极少。景行皱起了眉头,刚上任不久就遇到这样的事,官运不济啊!想起接受任命时心中升腾的雄心壮志,他不由得暗自叹了口气。

大汉王朝盛世来临,各方面蒸蒸日上。对于像他这样的后进之辈来说,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然而现在的朝堂之上青年俊彦英才辈出,只是出身于长安皇家学院的那些家伙们就已经足够执政者择优使用了。景行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实属不易。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因为与尚书令中山侯刘屈牦有舅甥关系,蓝田县令的职位,是轮不到他头上的。

本来还想把这里作为自己仕途的重要起点呢,却谁知道,官印还没捂热乎,就迎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么重大的事件,如果不能妥善快速的处理好,那么可想而知,对于他来说,蓝田县将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首节 上一节 837/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