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720节


太子刘琚分开大批保护的侍卫,有些不相信的看着已经闭上眼睛的公孙弘,堂堂的丞相在宫门外被刺杀身亡,这在大汉王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元召终于站起身来。低沉的话语显示出他内心的极不平静。

“太子殿下,公孙弘丞相为朝廷扫除奸恶不惜自身,以至于被奸人所害。臣建议,令朝廷史官详细记载其事迹,予以身后哀荣!”

太子沉重的点点头。他能理解元召此刻的心情。元哥儿向来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公孙弘以老迈之躯心甘情愿的为他冲锋陷阵,以一种老而弥坚的心志,真正的实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念,当然值得好好的加以褒奖宣扬。

朱雀门外的刺杀,在大汉史书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事件。后人往往把这次作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元召,这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真正的接过引领大汉帝国的重担,从此责无旁贷,名副其实!

当然,现在在场的所有人,还有听到消息后陷入巨大震惊中的长安民众,极少会有人想到,这背后会有怎样的惊心动魄。

按照常识来说,丞相公孙弘和司隶校尉终军的被刺,幕后主使者当然就是那些前段时间被处死罪臣的残余势力。这样的判断,也是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就该有的想法。

为此,很多人马上想到,朝野内外肯定会进行新一轮的大清洗了。那些藤脉相连的势力,这一次肯定要倒霉。在那位年轻侯爷的铁腕之下,长安激荡,再度流血,已经是可以预见。

然而,出乎意料,一直等到三天三夜的大雨停歇,长安城内也并没有什么大动静。好像两位朝堂重臣的被刺就这样无声无息被大雨掩盖下去了一般,令人琢磨不定。

无数人猜疑不安的目光,在未央宫和侯府之间逡巡,都纷纷猜测着当日亲眼所见公孙弘死去的元召此刻在干什么。不过,自从那日之后,没有人再看到过他的身影出现,更无从探知其所作所为。

元召在朱雀门口所说的那几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扬开来。身负着选拔朝廷所需才俊之士的董仲舒闻听之后,叹息良久。对老友公孙弘不幸遇难的消息,心中难过的同时,对于他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却又感到很是欣慰。

长安学院大祭酒把这几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然后带回了那处帝国的摇篮。从此以后,这种精神便作为了所有在此修习的年轻俊彦们指导的人生目标。明灯次第,薪火连天,代代流传,永久不息……!

而在并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元召这几天也并没有闲着。雨过之后,满地黄叶堆积,如同凋零的生命一般,平添无尽萧瑟。他把仔细看完的一份笔录随手扔在案上,负手而立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纷飞落叶,久久不语。

在他身后,侍立环列的都是他最亲信的人。几个得力弟子都已经赶到长安,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他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了。

以崔弘为首,李陵、陆浚、卓羽、季迦、关喜等都摩拳擦掌,满脸雀跃之色等待着师父的命令。他们追随元召这些年,各自都有绝艺在身,如今终于等到师父有用的到的地方,早已经等不及了。

而站立在元召身边的白衣玄刀者,正是高丽人朴永烈。当日朱雀门外,他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追了出去,与陆浚一起,擒获了蒙面杀手中的两个人,并且遵照元召的密令,把他们秘密的带了回来。

刚开始的讯问有些艰难。那两个身份不明的汉子不仅身手高超,而且都是硬骨头,问不出一句有用的话来。不过,当满脸阴沉的高丽人走过来时,这一切都迎刃而解。

人的骨头再硬,能硬的过玄刀吗?当朴永烈面不改色的用刀把他们的肋骨一根根开始往外剔的时候,想知道的任何问题便都知道了。

“师父,接下来该怎么办?”

嗜血的玄刀已经沉寂许久,需要祭炼!

第六百六十四章 波诡云谲

大汉王朝自高祖皇帝至今,对于江湖刺客虽然深恶痛绝,曾经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捕杀追缉,但却一直不能斩尽杀绝。

此类任侠者的为害之烈,不容轻视。朝野上下很多重要人物都曾经受到过这方面的威胁。为此陨身损命者,也不在少数。

而在公孙弘被杀之前,最严重的一次事件就是景帝时期七国之乱,诸侯王所派遣的大批刺客杀手突入长安,一夜之间杀伤十几位朝廷大臣,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受皇帝宠信的重臣袁盎。

这可以说的上是一次极其严重的事件。长安街上的鲜血,彻底激怒了皇帝,打消了他最后的一丝犹豫不决。其后果,直接导致了十几个诸侯国的最终灭亡。而且,所有参与叛乱的诸侯王,无一人得到宽恕,全部被冷酷的皇帝诛杀几乎殆尽。这其中除了其谋逆的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派遣刺客作乱而招致的皇帝怒火。

几十年过去,那些曾经浸透长安街市的鲜血早已经干涸消逝,最终不见。然而,在许多人的心头,对那种可怕的气氛却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那是烽烟遮蔽大江南北的年月,兵戈之下,发生这样的事,犹有因缘。可是现在,大汉王朝已经进入一个伟大的盛世开端,海内升平,四邻臣服,百王来朝,威风赫赫!谁能想得到,就在未央宫门口,大汉丞相当场丧命,朝廷重臣喋血重伤,这件事终究会把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盛世王朝引领向何方,很多人都在惊惧不安的观望。

蓝田县南山之北,正在此乘兴猎虎的老将听到消息之后,连夜赶回了长安镇北侯府。甚至来不及卸去甲胄,就把早已经在府中等候的李陵叫到了跟前。

“不许隐瞒一字,把事情从头到尾如实说来!包括元召的态度……。”

李陵其实从小非常敬畏自家老爷子。虽然经过他的悉心培养,又豁出老脸去替他拜得元召为师,但他往日在老将军面前总是像耗子见了猫一样,夹起尾巴不敢露出一点儿嚣张的本性。

然而今日不同,李陵虽然还是少年,却深深的知道自己肩负使命的重大,他不敢有一点的隐瞒,把元召交代的话,一字一句原封不动的告诉了早已经退隐林下解甲归田的镇北侯李广。

李广的两鬓已经斑白了。这位天赋异禀的传奇人物,在他未知的另一段生命中,本应该以悲剧结束。大漠黄沙,英雄末路,命运多岐,功业难成……最终尘归尘,土归土,自刎的颈血,染红了陈旧的百战甲胄!

不过现在,他活的很好。虽然因为当年雁门关大战时所受的箭伤导致腿脚有些不灵便,但如果跃上马背,他依然是那个猿臂善射的天下无双之才!

李广坐在那里,宽厚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那张黄杨木的强弓,脸色坚毅而沉重。汉军之中现在虽然以九臂连环弩称雄,但他依然凭着曾经的无双骑射之术,为所有将士所深深敬意,被尊称为“飞将军”而不名。

“陵儿,朱雀门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是元召的推断,还是有真凭实据的事实?”

李陵站直了身子,抬起头来,直视着自己这位大名鼎鼎的爷爷,没有丝毫的犹豫。在这一刻,他虽然只是一个传达者,但代表的却是师父的意志。

“爷爷,真凭实据确凿无疑!元召师父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更不会凭自己的好恶去歪曲事实。这一点,相信您当年与他交往时,早已经深深了解的吧?”

“不错!元召此子,世间少有。他一向以来的所作所为,为国为民,无不是出于拳拳之心。想当年,他千里北上赠我此剑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不敢忘却!”

说到这里,李广长吟一声,横剑于膝上,脱鞘而出。眼前光华闪烁,名剑“青戈”果然名不虚传,百年的煞气藏于锋刃间,只待饮血方休。李陵心下凛然,垂手聆听训示。

“元召所言,我们每个人生在这个时代,所作所为,并不只是为了皇权君王荣华富贵!人非草木,岂能随岁月凋零无迹?不管能力大小,总是要为这个时代和天下苍生去做些什么的……如此,当离开时,方能无愧于心!陵儿,今天我把这句话说给你听,希望你也能谨记不忘!”

李陵拜伏于地,他已经知道了李广的意思。不由得心中大为欣喜。早些时候还担心老将耿直忠心难以说服,自己完不成师父交付的使命。却没想到竟然如此顺利。耳边听得略带唏嘘的声音继续说下去。

“爷爷已经老矣!这几年在山林间弯弓射猎,余生可念。已经管不了那些凡尘之事。虽然蒙受皇恩,拼却大半生的戎马,也足以报答皇家恩情了……回去告诉元召,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虽然不能为其冲锋陷阵,但在背后摇旗呐喊还是可以做到的。另外,让他放心,军中旧日的情分,我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李陵恭敬的磕了几个头才起来,他这一半是为自己的崇敬,另一半却是代替师父元召表达谢意。有了军中老一辈代表人物李广的这个态度,可以说是后顾无忧矣!

时间紧迫,容不得多叙家常之宜,李陵刚要告辞回去复命。李广却冲他招了招手,严肃的脸上转换成温和的笑意。

“去好好做吧!跟着元召,这个国家辉煌的未来是属于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这把剑,从现在开始交付与你,希望你不要辜负名剑锋芒!”
首节 上一节 720/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