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629节


当然,能够经过长安学院的严格选拔,进到这里面学习的,自然也不会是碌碌庸才,韦丰虽然心高气傲,也算得上是年轻才俊。听到旁边之人的询问,他肯定的点了点头。

“这件事几乎已经可以确定了。皇帝陛下昨日亲自赐封那位栾仙师为五利将军通廷候,这背后所包含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如果这么简单的事,诸位还不能参透的话,那么未来想要进入朝堂,也难有大作为。”

这话说的很有几分不客气,不过,以他的身份和平日里几个人对他的信服,也没有人认为他说这样的话不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他们这个圈子,总共十几二十个人,基本上都是些官宦子弟,平日里瞧不起那些出身寒门因为某种机缘得以进入长安学院学习的青年才俊们,便是很自然的事。

“据内部消息说,皇帝陛下的第一次出巡,将会仿照秦始皇帝的先例,自长安东去,历名山大川,在东岳泰山封禅天地,最后到达东海之滨……或者是要乘楼船出海走一趟也不一定呢!”

片刻之后,有人根据自己小道听来的消息,做出了如许推断。在窗外不远之处树荫下走过的儒服冠带老者略微停下来脚步,他的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后有更多的声音传入耳中。

“出海啊?那不太可能吧……毕竟大汉的疆域在那个方向止于东海齐鲁之滨,海外之地……?”

“辛兄所言差矣!自从高丽四郡归附,自辽东半岛往南,直到东南越这辽阔的东海、南海水域,便已经都算是大汉的归属了。皇帝陛下想要去哪儿就去哪儿,当年秦始皇还曾经坐楼船出海观射蛟鱼呢……!”

“话虽然如此说,但诸位可不要忘了,东海之外现在可是几位诸侯王的领地呢!几年之前,朝廷颁布推恩令,以淮南王、九江王为首的岭南五六位王爷,他们主动请求出人出力帮助朝廷征伐高丽,附加的条件便是凭着自己的实力去海外开创天地……当时皇帝陛下可是亲口应允了的,所谓天高地阔,任尔所为。而如今几年过去,听说那东海之外三千大小岛屿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独立王国,其繁荣富庶令人难以想象。如果皇帝陛下这次兴师动众的出巡想要进入东海的话,恐怕会引起一些误会和不便吧?”

未央宫与天下诸侯之间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并没有几年的时间,如今各守其份,确实不易再因为某些误会而激化。讲解的这位分析的很有道理,不过听在别人耳中,便有些大不以为然矣!

“辛庆忌,你读书都读傻了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道没有听说过四海之内皆为王土、率土之滨皆王臣的道理吗?那几个诸侯王就算是再蹦哒又有什么用?难道在皇帝陛下和大汉军队的赫赫威严面前,他们还敢不服吗?我赶打赌,当今天子正式公布出巡事宜之日,便是已经决定收回东海之外辽阔疆域之时……!”

大汉廷尉韦吉的骄傲公子以嘲讽的语气,得意洋洋的说出了自己的推断 。

第五百七十三章 难辩英才与屑小

其实认真说起来,董仲舒这几年的日子,相比起他在那两位不听话诸侯王手下当国相的时候,过的已经算是很舒坦。现在他回想起来,壮年岁月里为了求学苦读三年不下楼不窥园的时光,如果跟在长安学院这几年的收获相比的话,却是远远不如的。

那时候他翻遍诸子百家学说,最后认为只有儒家的学术精髓才是经世致用的治国大道。遂苦心研读,试图在把这门学问发扬到极致的时候,顺便在国家大政上试用一番,也算是不辜负了他自身所负的天赋。

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岁月里的折节求学,官场与仕途上的沉浮起落,在这位胸藏四海学富五车的人心中,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现在,他无比庆幸,当初在长安街头有幸亲眼目睹由那个年轻人所发动起来的民众力量。也正是因为那次所受到的触动,他开始逐渐转变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到后来,就有了他主动与元召的相识。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初到底是怎样被那个温和微笑的少年折服的呢……黄昏时分一盏茶的温热?还是那一杯酒的醇香?亦或是那简单的几句话?也许世间具有大智慧者,并不需要过多的说服。人间大道,默契于心,仅仅如此!

那个年轻人也就是仅仅凭着这一点,折服了许多人心。比如他董仲舒,比如冷眼看世事的主父偃。

说起主父偃,倒是有几天没有见到他了。董仲舒知道他离开长乐塬去了长安。这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但他那夜去时,却并没有对老友多说什么,唯一的嘱托,好像是让他多注意一下长安学院中的风向。

董仲舒虽然并不是很了解元召在他自己体系中的一些长远策划和布置。但在这几年的交往中,他已经隐隐觉察出,此子心中的抱负,可能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董仲舒曾经在儒学先师所著书上的一句话后面涂上重重的浓墨。

“景行行止,高山仰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耳闻目睹到那个年轻人所做的所有事,他认为用这几个字来形容,恰如其分。

不过,已经隐居多年坐镇长乐塬的主父偃,他的突然离开,还是在董仲舒心中引起了很深的忧虑。没有特殊重大的事发生,这个智谋深远的老书生是不会轻易出动的。董仲舒虽然暗自猜疑,去也不会主动地去打听。直到今天,当他立足在浓密的夏日树阴里,听到教舍里传来的争论之声时,心中忽然就起了一道惊雷!

风起青萍末,玉露金蝉觉!原来如此……皇帝出巡,看似寻常,其实暗藏无数的玄机啊!

“东海啊……那万倾碧波之下的平静,难道从现在开始,要被打破了吗?如果由此而横生波澜,引起的严重后果,恐怕不是轻易能平息得下的。”

他越想越是心惊,正要转过隔离的小径,进到教舍里面去制止对这件事的议论。却忽然听到里面的话题一转,有人又开始议论起别的事来。

“好了、好了!韦公子,辛兄,在皇帝陛下还没有明确宣布旨意之前,我们就先不要对此展开争执了,免得伤了和气……哈哈!对了,你们听说了没有,天子在对那位栾仙师赐爵的同时,已经当面应允他,要把一位宫中的公主下嫁给他呢!啧啧……如果这也是真的,那可真是……呵呵!”

有人出来当个和事佬,迅速转移了话题。刚才略微有些尴尬的气氛得到化解。名叫辛庆忌的年轻男子也是心高气傲的人,本来受到韦丰的当众嘲讽脸上有些挂不住,不过想到这背后的利害关系,他终究没有发作,只是冷了脸坐在一边,不再言语。

这间教舍很宽阔,全部铺设了软席,每人面前一张几案,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除了三三两两结伴出去的之外,现在在里面的还有四五十人。不过除了他们这一小堆在高谈阔论之外,其余的不是在认真书写,就是埋头在案上呼呼大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从古至今,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个现象是不会改变的。他们这些官宦子弟的议论别人是不会参加进来的。因此,尽管刚才有些争执,却也无人理会。不过听到刚刚有人所说的这几句话后,在后面角落里伏案打瞌睡的某个不起眼的少年抬起了头,向这边望过来。

见辛庆忌低着头不说话,那韦丰公子也不为己甚。其实他早就看不习惯在他们圈子里的这个人总是一副心机深沉的样子,很想找机会当众羞辱一番,以后也变得服服帖帖为首是从。不过既然对方并没有胆量和自己对抗,他也就不再针对,继续接下来展示自己的所知甚多。

“嗯,你说的不错,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宫中人的证实。确切来说,皇帝陛下应允给栾仙师的那位公主,就是建章宫的小公主了。”

许多年来,未央宫消息泄露的程度,像个破筛子一样。除了涉及到某些有重大机密的事,宫人们不敢乱说之外,其余的像这些类似于八卦消息似的事件,想要保密是完全不可能的。

果然,说起这样的事,大家好像更热衷一些。当下纷纷议论起来,免不了当中夹杂一些羡慕和对小公主的轻薄臆想之意。

“呵呵,云汐公主的年龄好像还不大吧?不过据传说也是个美人坯子呢。倒是便宜了那个不知道什么年纪的仙师了,这个……也算得上是老牛吃嫩草了吧?”

“是啊,可惜了!然而那位仙师据说有许多神仙手段,床榻之间调教起来……这中间说不定更有妙处呢,此非我等凡夫俗子所知。哈哈!”

“我倒是听过许多说法,这些修行的术士仙师们都会些采阴补阳的法门。他们之所以驻颜有术,说不定与此有关啊。小公主嘛……哈哈!”

这一群长安子弟在进入长安学院之前,本来都有些纨绔脾性,言语之间胡乱调侃也并不觉得是多严重的事。大汉从来不会因言治罪,就算是那位现在母仪天下的卫皇后,在早些几年也是人们口中随便谈论的对象,更何况其他呢。

进入长安学院修习的年轻人,如果只论心智才华,都是经过考核挑选的。但在个人修养品德方面,到现在为止,却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他们在这大厅广众之下公开议论皇家私事,虽然不算犯什么忌讳,但言辞之间所透露出的下流想法,已经令旁边的许多人侧目了。

韦丰注意到了周围人的目光,不过他并不在意。哗众取宠、喜欢当众出风头,本来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素来所好,更何况他最近在家里听到过自己老爹和许多人的某些议论,心中有底。眼珠转了转,他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你们这些家伙,越说越下道儿了啊!小公主小小年纪,她懂得什么呢?不过倒是咱们的这位长乐侯爷,自从娶了长公主之后,好像至今还没有圆过房呢……想起来那般如花似玉的美人,也是可惜哦!”

他以轻薄的语气说出这样的话,周围有片刻的安静,一时之间并没有人立刻接上话茬。许多人的心中其实吃了一惊,不明白为什么话题会越来越往这上面引。毕竟,长乐侯元召的名声太响亮了,要拿着他的私生活调侃开玩笑,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胆子。

那角落里的少年挺直了身子,眼中露出寒意。在有些微妙的气氛中,稍微的疑惑过后,感受到韦丰目光中的暗示,几个素来以他马首是瞻的家伙心中一动,似乎联想到了什么。又开始纷纷的出言附和起来。

韦丰很是得意。以他现在的能力,虽然还没有办法在朝廷大事上涉足,但在这长安学院之中,引导一下议论的风向,从这个层面帮助老爹所属势力扩大影响力,还是可以办到的。
首节 上一节 629/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