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595节


只不过,当他的眼角掠过坐在另一边的红色披风掩映中的霍去病时,心中又有些莫名的不安。刚才“姐夫”元召对她那么细心,太子早就看的明白。他们几个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相识,如果论起和舅舅卫青的关系,太子刘琚和霍去病的亲戚关系倒也不远,他自然知道霍去病的真实身份。如今都已长大,当初的黄毛丫头小冰儿却已经成长为英姿飒爽的巾帼将军……这中间会不会有些不妥呢?太子刘琚苦恼的挠了挠头,替阿姐素汐公主多操了一份心。

除了带领精锐巡守警戒的几个将军不在场之外,其余的黑鹰军和赤火军中诸将都在这里了。黑鹰军以长平侯卫青为首,麾下名将曹襄、苏建、公孙之辈尽皆不拘小节,随地而坐。而赤火军,只要不上战场冲锋,他们的骠骑将军总是会呆在元召身边,大家都知道他们师徒情深,却并不会想到其他。此时在另一边围坐的,以李敢和博望侯张骞为首,几位在河西战役中大放光彩的将军也是意气风发,大声谈笑。

众人听到元召刚才所说的简单几句,都是一边大吃大喝,一边频频点头。这些将军们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在对国家大事的认识上当然还是有些肤浅的,不过他们却从很久以前就认准一个道理,元侯说的道理还会有错吗?!他说这些商人们将来会起大作用,那就一定会很重要,虽然他们在从前身份低贱,但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呢!

东方朔见元召递过来一个淡淡的眼神,便不再相问,只是在心底默默的思索。他是一个聪明人,内心深处已经隐隐预感到,元召刻意提高这些商人们的地位,一定有着很深的用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新兴的势力团体,将会对天下大势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难道这就是元侯想要达到的目标吗?

“哦,差点儿忘了,匈奴人不是派使者过来了吗?大家都吃饱了的话,那就派人把他们领过来吧。”

元召脸上的笑意,任谁都看得明白是发自内心。将军们也都一样,虽然有几个身上带了伤,笑起来呲牙咧嘴的有些奇怪,但这却阻挡不住他们心中的兴奋。

卫青点了点头,一名黑鹰军校尉带着人转身离去,不一会儿的功夫,有十几个匈奴武士保护着的一个四十多岁年纪的中年男子,神色淡然的被带了过来。

元召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人逐渐走近。虽然草原的风霜染白了他鬓角的黑发,但那挺拔的身姿,却显示出此人久居上位者的气质。他与周围的匈奴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来自中原文明的熏陶即便是已经经过二十多年塞外风尘的磨砺,却仍旧一眼就可以看出。

“元侯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始得相见,实在是三生有幸,中行这厢有礼了!”

身负家仇逃亡到塞外草原上二十年之久的张家子,即便早已发过毒誓,在今生没有辅助单于可汗攻入长安荼毒刘皇汉室报仇雪恨之前,绝不再对汉人低下头颅!然而,事到如今,他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誓言,带着整个草原的未来和大单于本人的重托,对眼前这个比他年轻二十岁的汉朝臣子躬身下拜。

“张中行……呵呵!没有想到啊,你竟然有胆子到大汉军中来!你可知道,因为你叛逃匈奴为其出谋划策,这些年来,有多少大汉健儿为此而殒身丧命埋骨塞外,孤魂不得还乡!今日你既然来了,那就先为他们偿命吧!”

元召站起身来,厉声大喝,不怒自威。

第五百三十六章 白刃噬血不沾衣

叛国者,从来都是不值得被原谅。即便这当中有任何不得已的理由,但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承受由此而带来的后果。

不管是在从前还是以后,华夏几千年历史上,给这片土地和民众造成最大创伤的,同族的背叛往往比异族的入侵还要严重得多。

元召早就拟定的必杀名单上,张中行的名字排在单于羿稚邪和几个作恶多端的部落王之后。所以,这位以智谋著称的匈奴国师恐怕根本就没有料到,他从龙城来到汉军大营,所走过的将是一条断头路!

“元侯何必如此盛气凌人呢!我匈奴大军虽然有小小的失利,但龙城大营骑兵实力尚在,如果奋力一搏,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更何况在北部草原和漠北一带的匈奴部落,兵力集合起来……恐怕汉军就算再厉害,也不敢长驱直入千里暴师在外吧?”

面对着元召严肃的表情,行礼之后的张中行直起身子,不卑不亢。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底气,是因为还有所倚仗。那就是虽然连连失败,但匈奴骑兵还有将近二十多万的兵力,在他们盘踞几百年的草原上,汉军想要千里转运孤军深入,根本就是自取死路。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力量在手中,单于羿稚邪和他的王庭贵族们在龙城大营经过商议之后,一致认为汉军不敢逼迫太甚。能够取得眼前的胜利,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如果想要再进一步,惹得匈奴人彻底疯狂展开不计后果的反扑和报复的话,那样的代价,恐怕是身为臣子的元召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听到国师张中行主动请缨,要来凭借自己的一张利嘴劝退汉军适可而止,双方就此罢兵的提议后,单于羿稚邪为其壮行,然后派出自己最贴身勇猛的护卫相随,一行十几人来到了围困龙城的汉军大营中。

他们是在薄暮时分双方各自休战不久以后来到的,踏过满地尸骸的战场,却发现无人收尸的大多都是匈奴骑兵,而汉军在战斗中的伤亡者,早已经被对面的辅助军队抢救回去了。

这一段几十里的行程,张中行走的有些沉重。等到进入汉军警戒范围,表明身份并且说明来意之后,他们马上被虎视眈眈的黑鹰军带走并且看管了起来。张中行谋略过人久经风浪,对于这样的事,自然不放在心上。不过,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得到对方主将的反应,却没有想到,这一等就是几个时辰的时间。饥肠辘辘的等待,自然不是一个好滋味。尤其是他们在被汉军严加看管的大帐中看着外面热闹情景,闻到风中传来的煮肉和食物的香味,心中的愤怒和焦躁情绪便在一点点地攀升。

好不容易等到有军中校尉来传达军令,说是尚书令元召和大将军卫青让他们前去见面。于是,在不久之后,匈奴国师张中行便见到了正在用一种奇怪的眼光打量他的元召。

张中行不知道对方为什么用那种眼光来打量他,这让他心中感到很不安。他环视了一遍四周,根据情报得来的信息一一对证,终于重新认识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令匈奴骑兵屡战屡败的汉军中的将军们。

“哈哈哈!张中行啊,你可能还没弄明白当前面临的处境吧?汉军要怎么样彻底平灭匈奴这些事,却已经用不着你操心了,因为你马上要死了……一个死人,又何必去多操这些闲心呢?”

元召用手指了指这个罪无可赦的人,哈哈大笑中带了明显的杀气。周围的空气陡然突变,张中行大吃一惊,因为他听出对方这绝对不像是开玩笑。

“元侯!你这是什么意思?岂不闻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你还没有听明白我所带来的条件呢,大单于……。”

他的话没有说完,元召已经摆手制止。这位平常总是笑眯眯温和神色的年轻侯爷,在这一刻眼神中迸射出的光芒令人胆寒。即便是周围这些与他相识十多年的将军们也是心中一凛。

“单于羿稚邪在劫难逃,这些年早已经恶贯满盈,今日龙城就是他的葬身之地!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废话了。在此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也好让你死的明白,免得在黄泉路上做个糊涂鬼。此战,汉军的最终作战任务就是剿灭现在的匈奴王庭,使桀骜不驯的匈奴人彻底的驯服。草原大漠上只要还有抵抗力量的存在,汉军的马蹄就将不会止步……阴山、天山、祁连山都不是界限!”

山河作证,以此为誓,铮铮之言,掷地有声!所有汉家将士尽皆热血沸腾,匣中刀剑争作金鸣声!

张中行不由自主的退后一步,面如土色。看着在火光的闪映中那双意志坚定的眼睛,他忽然从那其中读懂了许多东西。

想当初,身为中原大族中重点培养的千里驹,他也曾熟读过汉家经典诸子精髓。千年文化的熏陶,早已在他的骨子里烙下炎黄子孙的印记。

后来虽然突遭变故,家破人亡,不得已逃往匈奴,在那腥膻之地忍辱偷生二十余载。但曾经的那些家国理想春秋大义又岂能说忘就忘呢!

卿本繁华长安客,奈何零落在胡尘!事到如今,大错既已铸成久矣,想回头……却再也没有归路了。

前尘往事掠过心头时,这位本应该有一番作为的权谋之士眼前有片刻的恍惚,他失魂落魄的低下头去,这其中掺杂了悔恨、怨愤、无可奈何还有对命运的质问。

刀剑交鸣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随后是喝骂和人体倒地,鲜血迸溅在他的衣襟上,有一道人影轻轻地落在他们面前,手中的短刀寒光闪烁,血珠滚落在黑夜的草丛中。

张中行呆滞地转过脸来,看清楚了刚刚在瞬息之间发生的事。奉大单于命令保护他前来汉军大营的匈奴勇士们,见机不妙,意图先发制人,他们在猝不及防之间突然发难,弯刀出鞘,直刺前方。他们的目标是元召和大汉太子刘琚!

元召据说很厉害。然而传闻终究是传闻,没有亲自交过手,谁都会觉得也许凭自己的本事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更何况,就算杀不了他,能伤到他身边那位文弱的太子,也算是大功告成了。

大汉太子如果在军中遇刺,那么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有在场的汉军将士,都将难以逃脱罪责。若真能如此,就算是粉身碎骨死在这里,那也值得了!

匈奴人中不怕死的勇士,并不比汉军逊色半分。元召傲慢无礼的态度激怒了他们,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只不过在互相对视的眼神中就决定了下来。所以,突变发生时,周围的汉家将军们反应慢了半拍儿,惊怒之下拔剑而起时,其势已经不及。

手中还没有吃完的小碟子随手抛出,红色披风的身影长剑出鞘,正要纵身而起接战时,旁边的一只手伸过来轻轻的按住了她。

“你现在是一军主将了,别动不动就拔剑厮杀逞个人之勇!要给小师弟一个机会嘛,呵呵,这几天他在我耳朵边嚷嚷,吵的我有些心烦呐……哦,还有啊,我费了半天工夫给你挑选出来的精肉牛排,你竟然还没吃完就把它扔了……简直是不可饶恕呀!”

骠骑将军霍去病表情讪讪的收回赤火剑,带着万分羞愧的神情,偷眼看了看她为了拔剑杀敌扔掉的那块牛排,味道确实好吃呢!真是可惜了……好对不起师父的好意了。

而就在她为了一块没吃完的牛排纠结不已的时候,一把闪亮的墨色玄刀已经出鞘。经过几年时间的回炉另造,当初的高丽少年终于重新绽放出光彩!

高丽族修为最高的武者玄刀神金永吉,亲传最后的关门弟子朴永烈。当初是怀着一颗复仇的心思跟随在元召身边的。他曾经以为,自己的后来将会是一个悲剧。不是他为了复仇而被元召杀死,就是元召随随便便找个借口就杀死了他。
首节 上一节 59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