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475节


回到长安后注定将会大放光芒的车骑将军卫青,把手中的“墨染”剑擦好之后,轻轻的插入剑鞘中。他什么话都没有多说,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一切默契于心,尽在不言中,朝堂纷争实非他所长。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如同元召相赠的这把掌中剑一样,君子厚重,如白染墨!

长笛响起悠扬的曲调,火堆旁边的小冰儿眼中闪着点点星星,她听着师父和舅舅的谈话,心中平安喜乐。不过眼角撇过正在横笛吹奏的崔弘时,心中又升起小小的不服气。自己什么都比这个“师弟”强,可就是吹不来师父制作的这种竹笛,每次想要用心学时,总是跑腔走调的,都气的在暗中掉了好几次泪了,却依然是进步缓慢。到得后来又一次,她听到元召忍着笑嘟囔了一句“噪音啊!这就是典型的没有音乐细胞嘛……。”才气急败坏的彻底放弃了孜孜不倦的学习,虽然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想来自己是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呢。

长安故梦,即将回归,不管将要迎接每个人的是无上的荣誉,还是未知的命运。他们,带着令天下人敬仰的光芒,终于要回去了……。

大汉长安未央宫,皇帝刘彻在接到从遥远北方以最快的速度传回来的奏报时,暂时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早朝,在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一目十行看完了。然后他把这份加急的奏章平静地放到了御案上,有片刻的时间沉吟不语,脸上神色却看不出任何的改变。

底下的臣子们心情各异,都已经隐约的知道了消息,有焦急地等待,有忐忑不安,还有一些隐约的兴奋期待……不过他们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偷偷往上瞅了瞅,从皇帝脸上的表情中,却寻找不到任何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

站立在皇帝最近处的东方朔和严助,他们都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的瞄过那份急报,虽然看不清楚具体,但可以知道那上面的内容很多,写得很长,因为皇帝仔仔细细的看了有好一会儿。

而且,对皇帝了解最深的东方朔发现他在看到某处时,斜飞入鬓的眉角轻轻的动了动,这是皇帝陛下的一个特性,每当有什么触动他内心的事情时,他都会有这个小动作。虽然轻微,外人很难观察到,但在具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东方曼倩眼底,自然是早就总结的很到位。

这个发现,令东方朔的心中一动。自从长乐侯府出事以来,最近在长安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都让他对元召很是担心。尤其是皇帝最后一次派出去北疆给丞相公孙弘传达消息的特使时,他无意中发现皇帝刘彻的眼底是曾经闪过一抹杀气的,这让他感到心惊胆战。

皇家的无情,不管是曾经亲身目睹过的还是从史书中看到过的,都让东方朔有很深的体会。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是用无数鲜血和人头以及身家性命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或者说是至理名言。多少简在帝心宠幸有加的朝中大臣,多少功勋赫赫国之栋梁,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或者是办错一件事,就会迎来杀头之罪啊!无论是历史上或者本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耳闻目睹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所以东方朔,这位具有大智慧的人,才选择了一种另外的入世方式,能够立于朝堂施展自己胸中所学,但并不去做那些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直臣”。想要做事,先要保全好自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出于对元召的了解,在江都王府出事的第一时间,他马上就意识到,这件事很可能和元召脱不了关系。这让他一直暗中责怪元召做事太冲动的同时,也暗中为他深深的担心。如果一旦被皇帝查实是他偷偷的回到长安屠灭了江都王府,那么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在这大汉朝堂上也无法立足了!而想要证实这件事非常简单,皇帝已经马上派人去做了,只要去草原上看不到元召本人在军中,那么无论他有什么理由,都已经无法推脱!

是福是祸,答案就在皇帝面前的御案之上。各自在自己班位的郑当时、汲黯、石宽、司马相如、终军等人,心中都和东方朔同样的忐忑,为元召担着一份心。而另外有一些对他暗中怀恨或者是嫉恨的人,则在无比的期盼着,下一刻皇帝陛下会龙颜大怒拍案而起派人去诛杀元召小儿!

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在平静的沉吟片刻后,皇帝陛下拍案了!这让所有的臣子们都心中一惊,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身子,等待着即将听到的惊人消息。

“好!真是好啊!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来人,拿着这份由丞相公孙弘和尚书令元召两人联合署名的奏报,去后宫给皇太后她老人家看看。毕竟这高祖皇帝传下来的江山社稷不是朕一个人的,朕的这些忠臣良将们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皇家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知道了。”

皇帝的声音很大,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这句话中包含的是什么意思,就算是傻子也能听得出来了,何况是这些朝堂上的大臣们呢。底下有隐约的小声议论开始响起。早有内侍恭恭敬敬的接过那一卷帛书,捧在手上如同有千钧的重量,不敢怠慢,直奔后宫去了。

皇帝刘彻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仿佛是了却了一桩天大的心事一般。他居高临下扫视了一眼臣子们脸上的不同表情。命令殿中侍卫把那幅悬挂在御座一侧墙壁上的巨大地形图放了下来。这张集齐了宫中最优秀的画师们用最高技术图画出来的地形图,绘制在一张经过特殊处理的棉帛上,可以防潮防湿不变形不走样,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高的技术了。

这张巨大的地图,取自当初元召所献上的那几张天下地形图蓝本,按照精确的比例,有高手画师把它们完整的拼凑了起来。制成之后,被皇帝刘彻视为宫中重宝,亲自命人悬挂在含元殿九龙宝座之旁的壁上,以便于时时观看。

每次看这张图时,皇帝心中便会涌动一种特殊的豪情。这么直观的一眼看去,所有的天下山川河流、大地平原尽收眼底,这才是君临天下坐拥万里江山的气象啊!

“诸位卿家,都先好好的看看这张图吧!这就是我们大汉的河山,是高祖皇帝和那些开国先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这儿是长安,这是渭水……沿着这条山脉一直往北就是燕山了。而断尽燕山山脉后,就是塞上草原地界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匈奴人的地盘。”

皇帝伸长了胳膊,亲自指点着所说的这些地方给下面伸长了脖子的臣子们看。他的身材高大,手臂又长,挥舞之间,充满了气势。见众臣们都在认真地听着,脸上的神色显得有些茫然。他的手重重的在半空中挥了一下,然后五指伸出,猛然摁在了那帛图间。

“现在,朕的英勇将士们,把这条河的南岸以南,也就是河套草原这么一大块的地方从匈奴人的手中夺了过来,整个的踩在了脚下,成为了大汉朝新的领地!这件事你们都知道了吧?可是你们不知道的是,现在他们又给朕送来了一份新的建议。那就是……。”

说到这里,皇帝稍微的停顿了一下,似乎是要故意卖个关子,又似乎是要看看臣子们的反应。然后,这位雄心万丈的帝王又一次提高了声音,继续开始他的激情表演。

“元召和公孙弘丞相给朕请旨,要在河套草原东西一线修筑三座雄城……要求朕征发十万民役出塞上……朕的塞外雄城,要比秦始皇帝的万里长城更加牢固……!”

第四百零五章 庙堂江湖 看谁挥斥方遒

朝廷新一轮打击江湖游侠豪强的运动,是从长安城内开始的。接连发生的两场大火,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高层背后的博弈和较量,寻常百姓无从得知。但在他们眼底发生的大追捕,却是雷霆霹雳,疾风骤雨!

无论是当了最终的替罪羊,还是早就有心把他们彻底的铲除,一些江湖游侠儿这次算是倒了大霉。在王太后看到她言之凿凿的杀人凶手并没有离开北疆回到长安的证据后,面对着皇帝的目光,她也只好闭上嘴巴。随后未央宫内统一了意见,江都王之死,与那些恃武而骄的江湖豪客们脱不了干系。满腔的怒火便倾泻到了所谓的“匪类们”头上。

既然有了这样的打击目标,尚是戴罪之身的长安府衙和巡武卫自然是全体出动雷厉风行。遵照朝廷和皇帝指令,进行了大肆的抓人。一时间,狱满为患。最后就连西凤卫也参与进来,对那些桀骜不驯的较为庞大势力,如关中的樊仲子,槐里赵王孙,汉中道的姚家诸雄,东南道仇景之徒,系于监狱,株连者众。随之,这次大追捕运动,开始从长安三县向天下郡县蔓延。

在未曾公开的皇帝朝堂训话中,这次制定的目标是十五万囚徒,而且明确指示,这些人都将被征发到草原上去筑城。当时第一次听到的许多大臣们不禁目瞪口呆。

征发罪犯刑徒进行劳役,这是从远古以来的一项传统。不管是商周战国,还是春秋秦汉,这种以役代刑的制度一直执行着。不过像这一次,一次性要根据皇帝陛下钦令征集十五万囚徒,却是前所未有的大行动。而且,这次的对象,是特定的江湖游侠辈们,就令人不免联想到许多。

听说前几天长乐侯府发生的事,就有许多江湖人的影子在里面。现在他们马上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如果说这里面没有元召的意志所主导,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由丞相公孙弘和尚书令元召联合署名的奏报,在朝堂上,皇帝命令殿前侍从当着所有文武大臣的面,大声的诵读了一遍。所有人都听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以说,这真是一次大行动了。如果真的能够在草原上筑起三座大城,把汉朝与匈奴的最新的疆界划至河套草原黄河岸边,那么就等于把匈奴草原一半儿的面积置于大汉兵锋的威慑之下了,战略意义无比重大。可是其中蕴含的风险,却又不得不多加考虑。

首先大声提出质疑的是御史大夫张汤。他的理由和丞相公孙弘最开始的顾虑是一样的,即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想要在辽阔的草原上平地起城,所耗费的财力物力恐怕是国家不能承受的!

皇帝神色不变的点了点头,却并没有立即表态,他想要看看,自己的臣子们到底有多少人的眼光可以看透这暂时困难的遮蔽,真正的认识到大城建成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结果让他有些失望,经过一番议论之后,认为弊大于利的还是占了大多数。这其中除了一些持重的老臣之外,就连部分他亲自挑选提拔的新进臣子们也表现出了顾虑重重,提出了许多在平常人眼中看来确实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当然也有许多大力支持和赞成的。尤其是中大夫司马相如站了出来,以他治理西南夷新郡的经验,大声的表达了自己的赞同之意。西南夷叛乱平定,划郡而治后,也曾在扼守战略要地的地点修筑了两座新的城市为郡所,很快就成为了各方面的中心,对于震慑不臣归附民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南夷地方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之内,就迅速的平定并且繁荣起来,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其他表达赞同的还有汲黯、石宽、终军等人。他们大多是出于对元召素来的信任,相信他既然提出来了这个建议,就一定会有合理的办法,绝对不会因为修筑这几座雄城而弄得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

而太中大夫郑当时的考虑则较为周全。作为朝廷重臣,谁不希望大汉朝向北开疆永固国土呢!可是,一些实际存在的困难,不得不提前考虑到。尤其是他作为主管国家财富的人,当然要为朝廷提前算好这笔账。

皇帝刘彻终于听完了他的大臣们的议论,然后他的脸上露出令人奇怪的表情。彷佛是暗中赞叹,又好像是惊奇某人的未卜先知。他伸出手示意侍从官把案上的另一份东西再好好的念给下面的大臣们听听。

于是,不管是刚才表达赞同还是反对意见的,也不管是提出了什么样疑问和顾虑的人们,便都听到了长乐侯元召在他附加的这份奏章中,对于这一切的完美解答。

“……此三城的重大作用以上皆是,就不必再细说了。至于说种种不便之处,臣已经为陛下列好了详细的解决之道……筑城所需者,不过是人力、物力、财力和运输罢了……人力方面,十几万劳役足矣,想来陛下自有办法。财力方面,朝廷库府只需出一半即可,另一半由臣自行筹措解决。北地有的是商贾豪门,参与这件事的热情都很高,朝廷无需多管,以后分与其部分利益就好……。”

听着大殿之中侍从官在抑扬顿挫念着元召的原话,所有人都挺直了身子,竖起耳朵在认真听着。一条一条的详细记述中,自己曾经担心的问题,都有着圆满的解决办法。许多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个小侯爷虽然身在千里之外,但此刻好像他就站在面前,在回答着每一个人的问题。

“……这三座城,臣打算尝试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当年臣无偿献给朝廷的那种水泥,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另外还有一种烧制窑砖的新技术,臣也会把它们传授给朝廷派来监督筑城的相关人员,用此等主要材料筑城,可固若金汤。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的繁琐……至于另外一些需要从中原运来的建筑材料和各种所需物资,也无需担心千里转运的艰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沟通各大水系的漕运早已四通八达,运输船队从关汉之地溯江而上,至高原诸河流发源地,然后转入黄河直下千里到达河套草原,这就是最简捷的一条运输线路了……。”

计划都做得这么详细了,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准确周全,听到这里,无论是对元召怀有怎样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深深的叹服了!在他们眼中,困难重重而且弄不好就有可能会重蹈秦朝修筑长城覆辙的一件事,在元召轻描淡写的分析中,竟然是如此的易如反掌。

世界上的人在做事之前,有些人会说的天花乱坠夸大其词,实际操作起来根本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行。而有的人则说得细致入微条理清楚,一听就知道是最可行的办法。在座的人当然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也有着清醒的判断力。他们只要略一思索,就已经明白,元召所说的一字一句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是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现实。
首节 上一节 47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