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30节


“放心好了,陛下一定会答应的。当初之所以设立这处学院,起因不就是陛下想让皇室子弟多学点知识嘛。”

说到这里,元召觉得应该给这个不爱学习的太子一点鼓励了,这么小的年纪,就怕吃苦,那哪儿行啊!他压抑住心头的暗笑,做出一副严肃的样子,直视着刘琚的眼睛。

“你是太子,更应该通晓知闻,渊博所见。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未知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了解,去掌握。我们伟大的大汉帝国,有着广袤的土地,万里山河,你将来不仅要治理好它,更要让生活在这上面的民众安康、富饶。你只要做好了,将来的青史上,自然会有你的名字流传,千秋万世,供后代人瞻仰。”

太子的身体开始发抖,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眼中有踊跃的光芒,元召忽悠的前景,让他憧憬万分。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要有一颗智慧的头脑,敏锐的心智,广博的知识。所以,就好好的努力吧!文武之道,世事洞明,天地间的奥秘,未来的长安学院中,都会给你提供。好好坐稳太子这个位子,你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的。”

刘琚把元召的话,一句一句都记在了心底。他自从认识他以来,从来没有说过一个谢字,但刘琚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

“呵!小子的大道理讲的不错啊。在朕的面前,怎么就没有这些话说?哼!”

突兀的声音从门外响起,皇帝刘彻大步走了进来,径直走到当中坐下,瞅了他们两人一眼,眼中的神色,意味深长。

元召与刘琚连忙躬身见礼,皇帝溜达了过来,外面的侍卫自然无人通报,也不知道他听了多久的墙根儿了,还有这嗜好?元召暗自腹诽着。身边有裙摆飘过,香风萦动,随着走进来的却是卫子夫。

元召又重新对她施了礼,卫夫人对他笑着点了点头,眼神温和,示意不必多礼。

“母亲怎么有空和父皇一起过来的?”

刘琚渐渐长大了,自然不能再如小时候一样扑在她怀里,扶她坐下后,便偎依在她身边。

“呵呵,你父皇今天被人气到了呢。所以母亲就陪他在宫中到处走走。”

“什么?是什么人如此大胆,敢惹父皇生气。说与孩儿知道,定不饶他!”

刘琚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元召在一边摸了摸鼻子,抬头时,却正看到皇帝眼神儿盯着他,嘴角发出冷笑。

“皇儿,惹父皇生气的人,就是你身边的这个家伙了。怎么样,你想怎么处置他?”

“……啊?元哥儿……那个 ,你们……呵呵!孩儿还小,不通政事,一切听从父皇裁断。”

“好了,陛下,就不要责难他们啦。却是刚才陛下命人召见元哥儿,才知道他并没有出宫,而是来到琚儿你这里了,所以,陛下就自己过来了的。”

卫夫人在一边笑着说了几句,暗中给元召使个眼神,让他小心回话。

果然不出自己所料,这是来追着兴师问罪了。元召不慌不忙,有些话到了可以和他好好说说的时候了,在这儿,很合适。

“说说吧,你私下会晤淮南使者,又对抗廷尉府,却是为何?”皇帝刘彻平静的看着元召,问出了心头的疑惑。

第二百四十三章 怜我世人多悲欢

四海八荒,中原大地,近二三百年的时间以来,经历的是无数烽火、战乱、割据、杀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威风凛凛的名字背后,是尸山与血海,白骨与黑暗。

没有人喜欢战争,但宿命的安排就是如此残酷。分分合合,天下大势!想要和平与宁静,就必须要经历血泊与刀锋。

高祖皇帝以天命归身,终于结束了秦末战乱。大汉开国至今七十年了,盛世的曙光已经出现,和平终于重新降临这片大地。

可是,破坏容易建设难,人口的繁衍尤其缓慢。即便是经过了文景之治,天下郡县统计在册的人口并不多,荒无人烟之处,到处皆是。

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好的政策就是宽衍民生,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严酷历法,给天下苍生营造一个宽松发展的大环境。

廷尉府的设立,意在执掌律法天平,归束臣民行为。可是,发展到今天,廷尉府的作用,已经大大偏离了轨道。

春秋法家制定的律法精神,视“法”高于一切。所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即使是天子也在法律规范之内,与民同法,此为公法。持平执法,法不阿贵,世间付诸实施,这才叫真正的法治。

可是现在廷尉府所谓的执法,已经演变为狭隘的专制主义。它服务的对象,只是皇帝本人,鼓吹的是君主一人集权的独裁专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又怎能有真正的法治?廷尉府的历任主官,名为大汉律法代表,实则只不过是皇权的行尸走肉,成为酷吏。

在很多时候,他们既是执行苛法者,又是曲法枉法者,恣意妄为,作恶多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用律法来整顿天下,反而常常是公报私仇,法外为治。无事之人,以罪之,有罪之身,无事之!廷尉府把握律法的随意性,让人膛目结舌。论其本质,还在于法律的皇权专制主义性质决定了这种混乱的结果,打着皇帝的名义,名曰执法,实则无法无天。

如果任由他们这么折腾下去,早晚还会走上那条历史的老路。大臣、将军、皇后、太子、天下民众,都会成为牺牲品……无数的冤狱,无不是经由廷尉府之手炮制而成,最后酿成一幕幕无法挽回的惨剧,万千生灵涂炭。后世史书评价大汉吏治败坏由汉武帝开启,不是没有理由的。

对于这样的廷尉府,元召早已经痛恨良久了。不过一直忙于别事,无暇顾及于此。这次他们竟然惹到自己头上,不趁机好好的打击一番,更待何时。

这次的博望苑宫中会谈,除了元召与皇帝的对答之外,只有卫夫人与太子刘琚在场,其余的并没有外人。至于元召究竟进行了怎样的直言进谏,太史令所著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后人无从得知。

不过,随着长乐侯与廷尉府在长安城外对抗的事渐渐的传开,许多人已经从中发现了端倪。一直以来跋扈不可一世的廷尉府,低调了许多。

不久之后,有梁王、蜀王等部分对朝廷恭顺的诸侯,开始上书,弹奏廷尉府的办案人员在郡县之内纵横不法,制造冤案。为了个人的私欲,或是勒索凌辱王室成员,或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这样的奏本,虽然皇帝的态度是留中不发,没有公开表态。但这本身就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于是,随之更大的弹奏廷尉府不法事的浪潮到来了。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普通民众,没有人会愿意有这么一股不受约束的力量,随意的抓人定罪。谁都怕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的被下到廷尉府啊。

皇帝没有表态,并不表示他什么事都不知道,也不表示他无动于衷。所有关于廷尉府的奏章,都有谕旨,令尚书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有名有姓的有关人员,有事实依据的不法之事,都记载清楚,加以备案。

几位奉旨的尚书常侍心中振奋,他们都很清楚这些东西的分量,皇帝这是要查办了!也就是说,小侯爷与廷尉杜周的较量分出了胜负,这让大家都放下心来。所有人都很明白的一点是,如果皇帝真的能下令查办这些人,这不仅是对廷尉府的一次严重打击,更重要的一点是,皇帝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果然,不久之后,在一次大朝会上,皇帝公开了这些罪证,以十分严厉的语气,对廷尉府进行了批评,言辞中有“辜负圣恩,深失朕望”之语,随之下旨,这些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皆重处,斩刑者近三十多人!

御史大夫张汤,廷尉杜周及其党羽,面色灰白,低头股栗。皇帝虽然没有处罚他们,但那目光中的警告意味,已经足以让他们心惊胆战了。

那些作恶过的酷吏被押赴长安闹市明正典刑,在宣布完他们的确凿罪状后,当众斩首,以明天子公正之意。

三十颗血淋淋的人头,成为一个标志。今后的廷尉府再也不敢狐假虎威,以皇帝的名义胡作非为了。几千蒙受过冤屈的臣民,在未央宫外伏阙叩谢天恩,感谢皇帝陛下明辨是非,为民除害。

皇帝坐在含元殿龙椅上,听着远近传来的感恩戴德之声,心中有些感慨。那些案卷中的斑斑血泪,冤情似海,他都曾经亲自看过。长安尚且如此,天下郡县可想而知。执法之重,果然是关系到社稷安稳的头等大事。元召在博望苑中对自己说的那番话,一点都没有夸张。
首节 上一节 330/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