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302节


自三年前黄河水从顿丘地界大决口过一次之后,在中下游地区就更容易发洪灾了,已经出现过多次决口,在濮阳、巨野一带泛滥的泽流直下淮泗,灾难遍及十六郡,生灵涂炭,使这一地区连着好几年都几乎颗粒无收了。

今年秋天,更是严重,得到当地官员的告急后,皇帝已经接连派去了三位钦差使,征发大批民役和刑徒填塞决口。然而,近十万人对千里长堤的修堵加高,却依然难以阻挡洪水的肆虐。

在这般纷扰的局面之中,朝会商议,大臣们莫衷一是,却并没有什么好的注意。因为,有很多事,大家心知肚明,看着那位满脸阴鸷的丞相大人,有些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元召是从渭河上游匆匆赶回来的,他是自己请命去的。渭河堤防绝不能有失!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洪水过后,会造成怎样的人间惨剧。前世今生,所见所闻,已经太多太多了。

送别窦太后归安之后,一连十多天,元召接管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守住渭河,没有离开前线半步。

几百新造的木船,从长乐塬逆流而上,赤膊的汉子,顶着风雨,慷慨豪迈!他们中有很多是曾经流云帮的帮众,在从前的岁月里,只不过混杂在市井间,从来不知道生之意义为何。

在长乐塬上的四年多时光,每个人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一部分加入了黑鹰军,经历了初战匈奴的光荣与热血。有的利用自身的手艺,加入长乐塬的各类制作坊。而这些从小生长在南方水泽间的汉子,就加入了船坞和运输船队。

每个人的道路,从此不同。虽然有的会光芒耀眼,有的会默默无闻,但注定已不再会有蝇营狗苟的平庸。而这些,都是小侯爷带给他们的。

崭新的木船,装满了石块儿和成袋泥沙,虽然感觉有些心疼和可惜,但比起挽回的损失和生命,这些又微不足道了。

身手矫健的汉子凿穿了装载重物的船底,飞快的跳到接应的船只上。一艘艘木船开始下沉,堵塞在溃口,暂时延缓激荡的水流。等候的民夫和劳役们一拥而上,以最快的速度填土夯实,把缺口封堵起来。

这样的手段非常奏效,虽然雨依然在下,河水依然汹涌咆哮,但人们的心却逐渐安定下来。看着那浑身泥水,一直在身边指挥着的瘦弱身影,所有人无不心中充满崇敬!

渭河暂时安全,但危险依然存在。几万人一直在这儿守着,当然不是个办法。根据地势走向,元召在草图上划出了三道线。

围在他身边的郡县官员,听完他的解说,无不心中震惊。这位小侯爷的手笔太大了!

元召的方法就是,开渠!与其到了紧急情况下漫无目的的扒堤泄洪,还不如趁着现在人力物力俱全,早早规划。雨季只要还没过去,渭河早晚还会决口。所谓堵不如疏,这是自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已经通晓的道理,难道现在还只会拘泥于封堵吗!

以渭河水为源头,先开通三条重要水渠,直接深入汉中平原的旷阔良田间,能挖多远就多远。涝时分流排水,旱时引水灌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长乐侯曾经主持开凿过一条龙首渠,就在长安城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那条渠所起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既然有这样的先例,能有效避免当下灾害,将来又会产生巨大的好处,几个郡县的长官们略一商议,那就干吧!

这是为了保卫自己家园的事,动员之下,无人不奋勇争先。而且,有小侯爷的神奇手段相助啊!

是的,长乐侯又施展了神迹!这是几万人亲眼所见,看的真真的。他竟然把那些搅拌的泥土不知道施展了什么魔法,变得坚固如砖石了!

利用三天雨停的功夫,三条分别相隔几十里的长渠,如长龙一般,沿渭河北岸,蜿蜒而去。兴奋异常的人们,干劲儿十足,百里长渠,一气而成!

元召站在高处,身后是汹涌的渭河水,看着远处的长渠,心中很满意。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给你创造出来。

相比起这种精神,自己临时鼓捣出来的那种粗糙的水泥,就不值一提了。水泥的制作很简单,大约的配方比例自己也还记得些,试验过两三次之后,做出来的虽然比起后世的水泥质量差远了,但和这个时代的人力夯土相比,却又坚固的多。

他虽然不是很满意这种所谓“水泥”的效果,但在周围人的眼中,看向他的目光,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白发苍苍的汉中太守,顾不得腿脚蹒跚,亲自跳下已经开凿好的渠道里,用手使劲挖,用脚使劲踩,还不放心,又拔出随从手中的刀来,使劲地砍了几下。用水泥覆盖过的水渠表面坚如铁石,一点儿都不会开裂。

“长乐侯,真是神人啊!老朽活了五十多岁了,这样的神奇,闻所未闻!今日得见,也算是开了眼了。有此手段,造福苍生,真是我大汉之幸,社稷之福啊!”

在所有人同样的感情中,元召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真诚的感激。心中不由得感到很惭愧,自己早就应该想到用这种办法来加固江河大堤,兴修水利的。可是浮于杂事,这些真正应该关注的国家民生大事,却反而疏忽了。要不是这次水势危急,他还想不到这种法子。

所以,在接到皇帝诏令赶回长安的路上,他已经拟好了一份奏章,准备上奏皇帝,在天下各大江大河段,重新加固堤防,同时广开渠道,兴修水利,把这些江河真正利用起来,去害生利,造福苍生。

然而,他却并没有料到,就在这次朝会上,一场大争斗又拉开帷幕,生死较量即将开始!

第二百一十八章 宫禁深深深九重

长乐宫中的那座大山终于去了她该去的地方,皇太后王夫人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在这些年里,她虽然贵为当今天子的亲生母亲,可是只要长乐宫主人依然在世,她便与后宫中所有人一样,并没有半点指手画脚的权利。

现在,终于阴云散去,长乐宫重门紧锁,不用再每天去请安问候了。皇太后,这个尊贵的称呼,也终于轮到了应该得到相应尊重的时候了。

秋风吹动檐铃,叮咚作响,唤醒了她沉埋于心中很久的野望。一言而百诺,无有敢违背半分者!窦太后有那样的手段,自己难道就没有吗?

王夫人隐忍多年,韬光养晦,其实她心中的手段,并不逊色于任何后宫之人,要不然她的儿子也不会当上太子,继而登上王位。

王夫人,名痣,当年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她眉间有一点红痣的缘故吧。她是平民王仲的女儿。

王仲之妻臧儿,来历却是很不简单。她是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被高祖诛灭,其后代流落民间,这个孙女就嫁给了王仲。

臧儿与王仲生有一男两女,长女就是王痣,也就是后来皇帝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了。王仲却是个短命鬼,很早就死了。臧儿带着三个孩子,改嫁给了长陵田氏后,又生下两男,分别是田玢、田胜。

后来,长女痣嫁给了金王孙为妻,生下了一个女儿。本来日子过的虽然平淡,也还安康。可是有一天,她的母亲臧儿让人算卦,卜卦者看了王痣的面相之后,大为惊奇,说这是大贵大富之相,必有富贵相待。臧儿听信了这话,心想金王孙只不过一介书生平民,怎么能够显贵呢?

于是,这位一心怀念旧时富贵光景的燕王孙女,就硬生生的把女儿王痣从金王孙那里夺了回来,拆散了他们。后来机缘凑巧,王痣被选中送入了还在做太子的刘启宫中,得到了他的宠爱。

太子刘启以后继位,当了皇帝,史称汉景帝。景帝对这位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眉间有痣女子十分宠幸,先是封她为美人,不久后又被册封为夫人。宫中便都称呼她为王夫人。

入宫以后,王夫人与景帝又生了三女一男。长女平阳公主,次女南宫公主,三女隆虑公主,唯一的一个男孩儿就是原名为彘的刘彻了。

据宫中传说,王夫人怀当今天子时,曾梦见一轮红日投入她的怀中,她兴奋的告诉了刚刚醒来的刘启,他十分惊奇,联想到曾经听到过的许多古老传说,便对她更加重视起来。而当她要生产的时候,在外面守候的刘启恍惚之中,看见有一团红色云气,像烟雾一样,云层上面还有红色的霞光,蓬蓬勃勃的样子,从天上涌下来,一下子把漪澜殿的门窗全遮蔽住了。有一头红色的猪,从云雾中出来,飞进了殿中。

于是,在漪澜殿中出生的这个儿子,当即就被刘启取名为刘彘。在古老传说中,有“猪龙变”之说,彘,就是龙也!无论这件事是王夫人工于心计而演的一场戏,还是确有其事。果然,这样的吉祥之兆,引起了宫中内外的高度重视,都纷纷议论,这个孩子今后绝非等闲之辈。连刘启也亲口赞道“此乃贵兆啊,贵兆!”

历代王朝讲究天命所归,皇家信奉的是皇权天授,这些奇异现象,对讲究天命学说的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诱惑 。梦日入怀的“贵兆”自然也就成了刘彘后来被选为太子的重要因素之一。

汉景帝是个薄情寡义的人,比仁德重情的文皇帝差的远了!这一点,心机极深的王夫人早就看透了。刘启做太子的时候,娶了当时皇太后薄太后的侄女为妃,后来立她为皇后。薄后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而失宠,等到皇太后一死,薄皇后失去了靠山,马上就被废了。

依靠这位寡情天子的宠幸是靠不住的,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王夫人越来越认识到,要想长保富贵,只有扶自己的儿子上位这一条路可以走!

然而,想法虽好,要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未央宫中,有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比她更受宠爱,她的儿子早在四年前就已经被立为了太子。而自己的儿子刘彘,封号仅仅是胶东王。
首节 上一节 302/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