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99节


他终究还不是真正的汉朝人,内心深处从后世带来的人格平等,是烙在骨子里的。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和理由,一个女子的清白身子毁在自己手上,道德的自律让他深愧于心。

可是,对方是淮南王的女儿啊……如果刘安继续野心不灭,不出三五年时间,身死国灭是绝对可以确定的事。

夜凉如水,暗影深沉,已经快二更天了,元召房中的灯还亮着。最近小侯爷有些奇怪啊,总是熬夜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朝廷的那个官真不是个好差事,害得小侯爷连和她们说话聊天的时候都减少了许多,这让冷雪冷霜姐妹心中怨念深深。

熬了一晚上的莲子粥,火候正好,这是小侯爷最喜欢喝的,姐妹双姝一人掌灯,一人托了小瓷罐,清粥小菜,简单几样,给元召送来,算是加餐。

与在暗影中巡守的元十一打个招呼,进到小侯爷房内时,却见他正皱紧了眉头,俯身案上,在一张灰白卷帛间勾勾画画,十分认真的样子。

闻到一阵粥香袭来,回头见是她们姐妹,元召掷笔于案上,苦笑着揉了揉额头,凭着记忆画这些东西太费脑子了。

“好香啊!正感有些饿肚子,你们就送来了,莫非你们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多谢,哈哈!”

虽然名义上是主仆,但元召从来不把她们当仆从对待,如同一家人的姐妹一般,开玩笑很随便。不仅是她们,长乐侯府中的所有人,都知道小侯爷的这种心性,所以府中氛围令人倍感亲切。

“小侯爷啊,那你可要趁热多吃点呢。是姐姐守着火慢慢熬的,我却没有那些耐心,要谢就谢姐姐吧!嘻嘻。”

冷雪远比姐姐性格活泼调皮的多,一面手脚轻快的把小盏小碗摆开在案上,伺候元召擦过手。一面嘻嘻哈哈说笑着。

香甜的莲子碧荷粥,鲜调的青绿小菜,元召食欲大振,在她们的碎碎念中,不一会的功夫就一扫而光了。

“小侯爷,你这是作的画吗?我怎么一点都看不懂啊?”

说话的是姐姐冷霜,她见元召的书案上十分凌乱,打算替他收拾一下,随意看了几眼他刚才伏案在勾画的东西,却是看不出那到底是画的什么。

“这不是画,是地图,确切的说是海图。呵呵,为了这卷东西,这几晚可把你家侯爷我累坏了!”

元召起身来到所画的简图前,目光灼灼,用笔把那大海中的某个地方重重的圈了出来……。

第二百一十五章 滔滔江海作鸿蒙

故旧里,草木深。长安雨,下了大半个秋季,沟满壕平,泛滥成灾。好在,没有造成太严重的灾祸。

八水绕长安,这个水系发达的巨大优势,在这一刻,终于发挥出了它的作用。泾渭之水,汉洛江流,这几条长安附近较大的江河,已是秋水共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日夜无休东流。

长安虽无恙,天下却已开始动荡。各地郡县十之五六都被水淹,大河大江决口,冲毁田舍房屋无数,黎民受苦,妻离子散,大量的灾民已经开始形成难民潮。

各地郡守县官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一样飞报长安,未央宫的灯火已经彻夜不息多日。

皇帝刘彻的眼睛都快熬红了。人祸,他可以凭自己的雄才大略去平息安抚。而在天灾面前,即便他是天子,也是束手无策。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丞相田玢却卧病在床,不能理事了。虽然说近来他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但丞相终归名义上还是统领民政事务的存在,历来各地山川河流形势资料都归档他的属下管理。天下郡县情况千差万别,他这一撂了挑子,别人要想弄清楚这些情况,制定救灾措施,就平添了许多困难。

形势危急,等不得人啊!在这样的局面下,皇帝只有亲自挂帅,命令尚书台的那帮年轻人,放下手头的一切事,全力投入到救灾事宜中来。经过彻夜研究,连续发布出诏令,命令各地郡县府衙所有人全部出动救灾,并开仓放粮,尽最大努力保证少死些人。

郡县的长官们大多都是尽力的,协调组织,封堵溃堤,抚恤灾民,已经有多位官吏不幸殉职在滔天洪水中。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皇帝的心情便越发沉重。

这真是内忧外患啊!据雁门守将传回来的消息,秋高马肥,草原上的狼群又在蠢蠢欲动了。匈奴的小股骑兵已经开始频繁出没在雁门以西的渔阳、上谷前线,这样的试探是一种预兆,预示着战争的烽火也许就快要点燃了。

分化国内诸侯的大事,刚刚完成了一半,他本来想一次性解决的。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天降涝灾,民生如此,是绝不能激起什么大的动乱的,否则,大乱一起,将会是无法收拾的局面。

“推恩令”的实行,只有再拖一段时间了。皇帝密令尚书台暂时停止了这件事的运作。不过,前期造势已成,各诸侯国内早已人心分化,留出一段时间酝酿,说不定到时候推行起来更事倍功半。

“元召那小子怎么还不回来?这都十天功夫了,赶快派人飞马传召,让他速速赶回来!朕有要事。”

虽然元召的尚书令是自己亲自加封的,已经是位高权重,需要尊重。可是他现在心急如焚,就顾不得那许多了,“小子”之语也就脱口而出。

元召这些天正在长乐塬上。只有在这时候,已经在这儿待了好几年的这些人,才发现,长乐塬真是一块宝地。

就算下再大的雨,也淹不到他们住的地方来,完全不必为此担忧。就从南端高崖边汹涌而过的渭河水已经是满满当当,河面近百丈宽,浪涛澎湃,翻卷波涌冲击着石崖,蔚为壮观。

“小侯爷一连多日督促着不停造船,难道将会有什么大用处吗?”

主父偃站在元召身边,看着剑湖船坞那边已经造好的大大小小千余艘木船,心头有些疑惑。按说长乐塬上已经形成规模的两支船队也有几百艘大船了,足够运输所用。小侯爷心急火燎的催促着打造这些,却不知道要用到何处。

穿着蓑衣的元召,抬头看了看雨势,估计中午的时候可能会停歇下来一阵。自己必须要赶回长安一趟了,有些事要赶快的安排。

“先生,这些船,不是我们用的。它们将派给朝廷,以作救灾应急。”

元召大约估计了一下赶制的木船数量,心中多少安定下来。多亏自己早就造了这座船坞,教会了他们制作龙骨木船的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几千名在此劳作的造船师傅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今天倒是派上了大用场。也幸亏了毗邻终南山近,木材应有尽有,所以才能大批量地赶制船只。

“原来如此,小侯爷宅心仁厚,为了苍生黎民,功德无量!主父偃佩服。”

两鬓染白的布衣先生阖手为礼,感佩之意,发自内心。

“呵呵!先生谬赞。我也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大灾面前,减少损失,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主父偃也随之呵呵一笑。他当然知道元召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也不会心甘情愿的蛰伏在此,帮他做好一切身后事。

两人正说了没几句,崔弘背负长剑,撑了油伞从那边过来。身后跟着两名未央宫侍卫,却是来传皇帝口谕,让元召马上回长安入宫议事的。

元召听完点头,他本来就打算好了中午回去,既然如此,就不再耽搁。速速把一些事交代完毕,就马上回去。

当下让两名侍卫在议事那座宽阔的大木厅里喝茶,暂时休息一会儿。元召与主父偃又交代了那些船还要再造一些,等候启用。主父偃点头答应,有他在,元召自然放心。

然后,把公子徐乐叫了过来,这也是他这次回来要做的几件事之一。本来是要与徐家好好谈谈的,现在看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好在,徐乐做事一向稳重,让他参与也可放心。

去往西域的使团,在几天前已经传回来消息,安全抵达!派人传信的时候,他们已经身在此行的第一站,大月氏国。
首节 上一节 299/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