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60节


“在这世间,有很多东西,世人还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巨大价值。就像这些木箱里,装载而来的大多都是珍贵的香料以及草药种子,茴香、豆蔻、白芷、沉香、大红袍花椒、桂丁、玉果……这些在南国都是寻常物。海岛之上,山岭之间,遍地皆是。可是本地识其用途者却很少,更不要说北方人了。十三,以后的船队规模会更大,这一条航线也会交给你的。比起西南夷来,你们会发现,这个方向才是真正的宝库!哈哈!”

元十三闻言大喜!听小侯爷的话外之意,船队规模将来还会大大发展的,纵横江海,正是他毕生的愿望,管他去干什么呢!只要能让他率领着船队,哪怕是替小侯爷去杀人放火,屠灭邦国,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的。

元召说出来的话,没有人会怀疑。一个可以召唤天雷,使整个勋贵集团覆灭的人,现在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心中,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那些从西南夷地方运来的普通蔗棵,经过小侯爷的妙手,竟然就变成了雪白的绵糖,只不过短短的一个季节时间,就已经赚回来大量的财富。这样的手段,用点石成金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

“只是,这些粘稠之物有何用处?从前我却从未听说过此物,小侯爷,可否解惑?”

主父偃自问也是博学多才的人,前人奇闻异志也多有涉猎,可是对于元召所说的事,他往往也是有些不明所以。

元召神秘的笑了,这些陶罐中的东西,才是他最看重的收获。

“主父先生,这些粘稠物名字叫做橡胶。南国海岛上有大片野生植树,名叫橡胶树,用刀割其树身,会流淌出汁液,用器物收集,就是这些东西的由来了。至于它们有些什么用处嘛……哈哈!先生,不是我不告诉你,而是现在说了也难以理解。等到以后该用到它们的时候,一定会让你详细的知道的。反正我现在只说一点,它们的作用,也许会大到你们无法想象!有了此物,我们飞天跃海,一日千里,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话已说完,满室皆惊!小冰儿的嘴里能塞进鹅蛋,众人大眼儿瞪小眼儿,皆呈痴呆状。元召才不管他们如何想,哈哈大笑着自去了。

管家元一满脸严肃,把府中的护卫们召集了来,特别挑选出十名精明强悍之辈,交给他们一个特别的任务。从今日起,家中的库房要严密看管,轮班守护,不得有一丝懈怠。因为这里面藏着小侯爷将来制造仙家法器的材料啊!

这怨不得元一如此郑重,一次次的事情足以证明,自家小侯爷的来历绝不简单,星宿下凡的传说很可能是真的!这是所有侯府中人的共识。

大汉未央宫,煌煌含元殿之前,是用汉白玉石板铺就的广场。高高百级台阶上,大殿威严耸立,正坐落在长安城的最高点上。从殿门口俯首四望,顿时就有一种苍生皆在脚下,万物掌握手中的感觉。

今日是特别大朝会,文武百官来的非常整齐。每个人的心情都很轻松。因为今天的朝会,无关政治争斗,无关明谋暗箭,更不会有风云变幻、凶险不测之虞。

今天所有人都是来分享胜利的。南海平乱,开疆扩土,这是整个朝廷的大事。划归到大汉疆域里的那片国土,已经抹去了东越国的痕迹,现在它的名字叫博浪郡。朝廷委派的郡守以及主要官吏已经去上任了,从此它就留在了大汉的版图内。

南海大捷,这是自当今天子登基以来,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因此,在刘彻心中,它的意义非常巨大。

前次马邑之围的失利,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对皇帝的声望造成了一定的损伤。而时隔不到一年,就取得了这样的胜利,正好可以弥补一下皇帝在臣民当中的威信。所以在皇帝的授意下,朝廷某些部门,对此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而今日的献俘阙下,当然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未央宫门外,从南至北,整条朱雀大街的两旁都挤满了长安民众,互相议论纷纷,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听来的消息。

这样的仪式,话说大汉朝自开国至今,还真是从来没有举行过。用什么样的规格,有怎样的过程,要进行哪些繁琐的步骤,方才能最大的体现大汉的威仪。从而借这次活动,达到震慑四邻的目的。在此前的几次朝会上,就这个问题,大臣们进行了反复的讨论。

身为丞相的田玢,在这样的事情上,基本是做个看客。这位出身于市井之间的外戚,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他的特长是权术、敛财和揣摩上意。后来发达了,虽然为了装样子,请了几位饱学之士教授过几天经术,但那也只不过是皮毛而已,要让他正儿八经的提出自己的见解,那还不如让他直接拿出一千两罚金来的痛快。

与他同样的大臣们不在少数,因此,闹腾了几次也没有定下一个章程。最后,还是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出了一个大概的意见。可以参照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征伐,失败者对胜利者所行的礼仪来进行修正,制定一套适用于本朝的礼仪,说不定以后会用得着。

皇帝马上同意,命令公孙弘主持此事,召集相关官吏,尽快完成呈交御览。公孙弘果然是个有深厚学识的人,在太史令司马谈等人的协助下,不负圣望,在短短几日之间就鼓捣出来一套严整的献俘流程。

大略就是包括下列几项:祭告天地、太庙,把俘虏先牵着到老刘家几位先皇帝庙里去溜一圈,把那些缴获的物品也带着,去告慰一下祖先,子孙很有出息了,不用担心被邻居欺负。

然后,把俘虏的敌人首领用白练绑缚,穿越朱雀大街,供天下臣民观瞻圣威,入宣德门,在未央宫前举行献俘礼。皇帝高高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御座,文武百官、羽林军校尉在阶下左右班立,广场中央设立献俘之位。

所有人都到齐列立后,使臣上奏出征战况,抚恤伤亡将士。然后由侍臣宣布“引献俘”,有威武的大汉将军把俘虏押到献俘位,侍臣当众宣布其罪状和己方取得的大捷情况。

宣读完毕,由大汉廷尉奏告,请皇帝亲自下旨处置俘虏。如果皇帝宣布其罪大不赦,有司就会宣布处以极刑,马上押赴刑场,斩立决。如果皇帝有意开释,侍臣便宣布天子圣德,予以宽释,解缚谢恩。俘虏感激零涕,三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随之齐呼皇恩浩荡,恩泽无疆……。

用元召听到这件事后的评价就是:反正怎么繁琐怎么来,这样才能显得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嘛!本来朝堂上每天都是在干些这样的事。哈哈!当然,他的话只是守着几位可托付生死的朋友才说的。

献俘仪式刚刚进行到尾声时候,另一个更大的喜讯来了。披着满身北国烟尘的红翎信使飞马驰进长安,雁门关大捷!匈奴铁骑伤亡近三万余,撤回草原。黑鹰军两破匈奴,夺旗斩将,单于遁逃,从此以后,名扬天下矣!

第一百八十一章 功勋铭刻 重任在肩

《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以敏锐的笔调记载了一段发生在这年秋天的政局变化,虽然很微妙,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却影响巨大而深远。

“……自秋以来,南海诸国归于王化,西南夷蛮族顺服,献俘盛典,开疆扩土,天下振奋。而后雁门大捷,汉军首次重创匈奴。闻讯之日,长安沸腾,天子大悦。遂付朝议,论功酌赏,欲以功臣为诸大夫。然丞相、御史大夫辈重臣所议赏格,皆不符上意。稍后,帝发明旨,改翰林苑为尚书台,以严助、终军等为尚书常侍。前已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此时派中使赴西南钦赐将军印,抚恤地方,军政全权委托之。三人皆封关内侯。月余后,北征军凯旋,天子赐酒于未央宫前,观其军容威武,大壮之,赐军名号‘大汉雄鹰’。遂加卫青侍中,官大司马,爵长平侯,卫氏自此贵矣!此四人之用,皆元公所独力推荐也。帝命元公为尚书令,因其事繁,有大事方诏入内商议,其余从容……。”

史笔记载得当然有些简略,当时的朝廷重臣们,虽然对皇帝独断专行的设立新机构,有很多议论和不满,但也没有太当回事儿。

在他们中的某些人看来,尚书台的人还是原来皇帝身边的那些文学侍读们,不过就是换了一个新名称而已。其职责还是主管文书档案、起草诏令那些杂务,是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虽然元召那小子也混了进来,令他们心中有些略微不安,不过,料想他也不会随便兴风作浪。

但他们所有人都想错了。设立尚书台,不过是雄心勃勃的皇帝改革朝廷格局走出的第一步而已。乘着这几次胜利而树立起来的巨大威信,刘彻终于开始了他心中的某些构想。一言九鼎的无上权力,对他的诱惑是无比巨大的。自己的意志,所有的臣民都要无条件的听从,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对儒家学说中的某些论点很感兴趣。

自汉初的朝廷稳定下来以后,三公九卿等重臣手中的权力就太大了。像文、景两位先帝在很多大政上就曾经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意志。自己要想开创一番前人未曾有过的伟业,有这些束手束脚的羁绊怎么能行?

不过,要全部砍掉高祖皇帝沿袭秦制所创立的这套政治格局,当然不能那么办,那样就太离谱了,会弄得天下混乱,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刘彻是个聪明的皇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样的手段,驾熟就轻。既然那套庞大的官僚体系动不得,自己为什么不另创立一套简单易行,只听从自己指挥的系统来秉承天子意志呢?

对此,他已经深思熟虑过好多遍,胸中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就等着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开始而已。

南北三处大捷,天下震动,万民欢腾,大汉民族的胜利是每一个臣民的荣耀。在这样的时刻,如果刘彻还不开始自己的步伐,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因此,严助、终军、司马相如、卫青四人一战封侯这样的佳话,虽然在朝中大臣们口中说起来,是有些封赏过重了。但皇帝对这些言语并不加以理睬,听着某些人口中酸溜溜的议论,刘彻心中其实非常得意。

只所以钦定的赏格这么重,就是因为他们取得的这些胜利,对跃跃欲试的皇帝来说,真是太及时,大重要了。

“他们这些腐朽的家伙,等着瞧吧!有他们哭的日子,等到朕的新班子开始锐意进取,全面铺开的时候,他们就只有看热闹的份了。哈哈!”

说出这句话时的皇帝眉飞色舞,气势磅礴。在对面的元召暗自叹了口气。这位皇帝心中的猛虎开始张牙舞爪啦!本来它还是要睡上几年的,是自己提前把它唤醒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开始是好事还是坏事?

今日宣室阁中并没有外人,侍立在一旁的只有东方朔和韩嫣。在这几年中,他们两个人,算是皇帝最贴身的随侍了。

元召今天是来谢恩的。这一轮赏赐下来,刘彻对于只给他加了一个“秘书长”的头衔,似乎觉得有些过意不去,遂悄悄的把长乐侯的食邑给加了五千户,这样一来,元召的实际封邑已经到了八千户之多,离真正的万户侯,只是一步之遥了。

皇恩浩荡,不管皇帝是出于什么目的,谢恩是必须要来的,这是身为臣子一种感恩戴德的表现。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入乡随俗,身边又有主父偃随时提醒,在这些礼仪上,元召已经基本能做到不出什么差错。
首节 上一节 260/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