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22节


未雨绸缪,先行布局!他自从打算踏上大汉政治舞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在开始做准备了。

而这一切设想,不仅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还需要一大批政治同盟军和忠心的追随者。

是该要好好的计划一番啦!元召很清楚现在自己的处境,经过这次朝堂的事,没有人再把他当做无足轻重的小侯爷看待,他已经被很多人记在了心里。这些人中,有将来可以争取的朋友,更有自己预想不到的对手。

政治险恶,人心最是难以预测!他展露的锋芒,可以让朋友更加信服,结交到更多的政治盟友。也可以让对手更加重视,以后对他的出手将不会再心存轻视,而是全力以赴。祸福相依 ,吉凶难料!

元召估计的一点都没有错。长安城内,关于他的材料,已经有很多人在秘密的收集。人一旦被重视起来,聚焦之处,是没有什么秘密能藏得住的。

长乐侯元召,从他现在的简在帝心,被两宫宠信,开始往前倒推,他建立的功劳,他上达的奏章,他最开始出现在朝堂的时候,他的关系网,他是如何发迹的,他进入长安之前,他最先开始出现在世间的时候……。

有人说过,世上事,最怕的就是“认真”两个字。即便是在这个时代,在某些拥有庞大力量的人手中,要想调查清楚某一个人,却也并非难事。

当这些汇集起来的资料,被传送到很多大人物面前的时候。在细细的从头看过之后,他们都不约而同的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家伙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他仿佛就是凭空出现在了这个世间,只有去路没有来踪,出处缥缈难寻!难道真的是如同那个传言一般,是先皇文帝从天上求来的祥瑞吗?

第一百五十八章 无声业火 得琉璃身

未央宫庞大的建筑群,大多都是优质的木质结构,当初在建造的时候,负责这项工程的丞相萧何,可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的。

雕梁画栋,环宇回廊,飞檐斜挑,恢弘磅礴,自不必说。不管是每一处单独的宫殿,还是整片的禁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

在西北方向的轩辕殿,建有巨大的平阔高台,这是一处祭祀天地,供奉神明的地方,平时大多闲置,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的时候才用得着。

然而,在这个夏天雷电交加的夜里,轩辕殿就突然起火了。值守的侍卫、内监虽然努力扑救,可是火势很大,蔓延开来,根本就无法扑灭。

等到皇帝刘彻得到报告,披衣而起,出来观看的时候,火势已经无法控制,整座大殿都燃烧起来,映红了未央宫的上空。

刘彻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命令,停止救火,把周围清理出来,就让那座宫殿烧吧。毕竟,人命才是最重要!

很奇怪,最需要水的时候,雨总是下不来,所以等到天亮以后,好好的一座轩辕殿已经烧成了灰烬。

经过详细的问询查看,宫中的调查结果是,火灾是由雷击引起的,不是人为。这让皇帝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商周以来,治天下、牧万民的帝王便自称为天子,自诩为秉承上天之意,管理芸芸众生的人。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固然被臣子们称颂,说成是他们的德行感动天地,上天满意,所以才赐福于人间,是天子的功劳。

然而,如果天子有什么德行有损的地方,上天开始有意见了,要惩罚他和他的子民了,就会先开始有预兆加以警告了。

按照史官的记载说法呢,警告的形式会有很多种,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雷鸣电闪,去皇帝家里放一把火了。

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啊!雄心勃勃,正要大展手脚的皇帝皱起了眉头,心中很是烦闷。

还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朝堂上,果然有臣子开始上奏,说什么既然有此不详预兆,皇帝是否应该自省其身了?有过则改,否则到时候招来灾祸,那麻烦就大了!

不得不说,这一套理论,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笃信不疑的。随后更有人上奏说,上天降责,也许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朝廷擅自更改祖制,启用身份低下之人上位所致。又或者是与邻邦交恶,轻起刀兵有关,旁征博引,言之凿凿,附和者众。

看到一大帮臣子们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意思,刘彻在心中暗自生气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惴惴不安的怀疑起来,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事,上天开始对自己提出警告了?

可是他觉得自己做的没有错啊!心中的不甘、委屈、愤懑、犹豫种种情绪交织着,无法排解。他又一次感到了身为帝王的无奈。

现在只不过刚迈出了第一步而已,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朝野民间,议论纷纷,如果因为这件事,摧毁了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威信,那以后自己那些更为宏大的想法,想要展开,困难将会更大。

刘彻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以强大的力量帮他度过这次难关。可是,他想来想去,没有人能帮到他。

这不是凭刀和剑就可以办到的事!皇帝的无上权威,是建立在秉承天意基础上的,“代天行事,统治万民”,这句口号本来是维护皇权的法宝,可是现在,它却成了一把双刃剑。

皇帝的心中本来还是有几个希望的,但当他以探究的口气,去问询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想理清它们互相的因果,企图寻求帮助的时候,却很失望。

长乐宫,他没有去。因为老祖宗既然已经把这个天下全都交给了自己,就不应该再去打扰她的清修了。何况窦太后信奉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对自己将要开始的折腾未必心中满意,在没有看到成绩之前,刘彻不准备去说这些事。

要不,天上的事就去问问神仙?甘泉宫中,听完皇帝的疑惑,有活神仙之名的大仙师李少君淡淡的笑了。

“陛下难道还不明白吗?春天的千里旱灾,上天已经做过一次警告了。这次轩辕殿大火,只不过是火德星君感念大汉朝的恩泽,不忍心骤然降下灾祸,使黎民受难,所以又作出的一次小小警示而已。”

刘彻倏然一惊,用手握紧了案头的那只貔貅,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仙师,可有办法破解?请对朕明示!”

一身月白色素袍的男子,飘然出尘,风轻云淡。

“陛下,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各有秩序,不能紊乱。否则,日月颠倒,万物毁灭矣!以此比喻,恰似人分贤愚,贵贱不等,有生而命贵者,自在云霄。有命贱如草者,坠落尘泥。此所谓云泥之别,皆是天意。四季天时既然不可违背,人间秩序又怎么能乱改动呢!陛下需谨慎之。呵呵!”

听到连仙师也这样说,皇帝的眉头皱的更紧了。难道朕的“唯才是举”是错了?可是朝中勋贵门阀占据,根本就不思进取,自己要想有所作为,不打破这个局面又怎么能行?

怀着不甘的心情,回到宣室阁中的皇帝,又命人请来了那位他最近非常器重的儒学大家董先生,他想最后听一听这位饱学之士的意见。

董先生姓董名仲舒, 以治孔孟之学而闻名天下。两个月前,被所在郡县推举,来到长安。与皇帝一番交谈之下,以其博文之广,见解之深刻,赢得了刘彻的赏识。随后数次交流,他对儒家学说的讲解,使刘彻受益匪浅,与治国之道相互印证,竟然觉得大有裨益,遂专门把他留在朝中,以备随时咨询。

可是,这位老先生最终也没有给他带来信心。只是大谈特谈了一番“天人感应”的理论,高深莫测,却解决不了任何当前面临的困局。

但他隐藏于其中的意思,皇帝自然还是明白的,其实与那些朝臣们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就是劝自己顺从天意,不可凭着性子做事罢了。

打发走了这位名声极大的老先生,刘彻感到身心疲惫。现在怎么办?是一意孤行,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还是顺从天意人心,止步罢手,一切回到从前?

他是真的不甘心!早上刚刚接到了南方飞马传来的信报和奏折,一切如同计划所料,两方面都进行的很顺利。
首节 上一节 222/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