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07节


于是,在这位淮南王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们已经给他准备了几十条的罪名,在朝堂上联名上奏了。

面对满朝文武的汹汹议论,生性温和的汉文帝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但他最后坚持并没有给淮南王定罪,而是下了一道旨意,把淮南王一家迁徙到蜀中监视居住,以避避风头。

然而汉文帝低估了自己这位兄弟的性情刚烈程度,也高估了手下臣子们的品德。这世间的杀人手段并不只有刀剑染血,还有以气杀人!

从来心高气傲的那位汉高祖少子果然受不了这种无端的折辱,在千里跋涉的迁徙路上,怄气绝食,不吃不喝七日。而押解的官员因为早已受了朝中重臣们的某种暗示,所以囚车上的那把锁始终没有打开过,无人知道那里面发生了什么。

等到到了目的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启开囚车迎接时,淮南王刘长早已死去多时了。

消息传回长安,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暗中欣喜,而始终只是怀了一种小惩大诫,挫挫兄弟锐气想法的汉文帝大惊失色,悔之晚矣!

“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站在未央宫最高处的文帝刘恒,听到民间百姓作歌为这位王弟鸣不平的声音时,心中大恸,泪湿衣襟,对身边的侍从叹息道:“天下人,难道是以为朕贪恋淮南那片丰腴的土地才这样做的吗……?”

于是,文帝就把淮南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幼子刘赐为庐江王,以示自己并无私心。

但这样的补救措施并没有挽回多少亲情,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以后开出的只能是恶之花!

当时以长子身份跟随在刘长身边的刘安,亲眼目睹了父王的死状,也领教了那些汉朝官吏的冷酷与无情。

所以心机深沉的他把那份遗传的骄傲从此掩藏了起来,展现给世人的,便只剩了温文尔雅、渊博好学,以贤王之名流誉天下。

但复仇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偶有风吹草动 ,绝不会放过,所有的机会他都在牢牢地盯着。

吴楚七国欲举兵叛乱时,吴王刘濞派太子刘少驹亲自到淮南联络,两个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刘安当时就答应下来,暗中策划准备发兵响应,但他的国相是位明智的人,分析以后认为叛军不会取得胜利,早晚会被朝廷打败的,那时候就是大祸临头了。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刘安根本不听,坚持要起兵 。于是国相就暗中叮嘱领兵的将军,消极准备,尽量拖延时间,以观战局。

后来七国兵败,几位宗室王尽皆国破身死,而淮南无恙,全赖刘安手下一批忠心臣子的功劳也!

而今天又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到了眼前。北有汉匈开战、南有闽越刀兵将起,西南夷也将闻风而动!至于长安城内的大汉宫中,自己安插进去的那颗棋子,会起什么作用,更是令人期待!

“大风起兮云去疾,天狼煞星现玄机……波澜将起矣!”几乎在同一个夜晚的这片星空下,相隔天涯的人发出了同样的慨叹!

第一百四十八章 尘埃未定 天意无常

春意阑珊,光阴短暂。当这一年春末将尽的时候,北方终于降下了甘霖,缓解了持续半年多的大旱危机。

由于前段时间各受灾郡县借鉴了龙首渠的经验,在有水源的地方大开水渠,灌溉农田,有效地抵御了旱情,因此今年春耕播种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这一场及时雨过后,田间阡陌,陇上地头,已是绿意盎然,万物生长。

因为开凿龙首渠的功绩,长安令汲黯被皇帝任命为了主爵都尉 ,主管宗室诸侯及其子孙们爵位的封赏斟酌。

汲黯主政长安府衙多年,以他的威严和铁面震慑群小,压制豪强,裁断公平,保护柔弱,维护了长安街市的繁荣稳定。

离衙之时,万民不舍,含泪相送。当然也更有一帮京城纨绔子弟弹冠相庆,“活阎王”既然已经走了,管不了这些闲事了,那哥们儿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哈哈哈!

似乎这只是一个开头,随着汲黯的调离,一系列的朝局变动开始了。

大批年轻官员被提拔任用,尤其是前一段时间通过词林苑选拔而来的青年才俊们,待诏金马门这么久,早已熟悉了各项朝廷规制,这次都被任命为了各部郎中,跟随学习为官理政之道。谁都能看得出来,这一批皇帝的宠儿,在接下来几年里一定会被大用的。

而再随后公布的两项任命,就令天下震动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不久前还籍籍无名的老儒生公孙弘,接下了御史大夫的职务,消息传出后,不免令人大跌眼镜!

汉朝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朝廷职务最高的三个位子,合称为三公。历来非有大德大才者不能担任。这位已年届六十的公孙弘又有何德何能?能够一步就跨到这么高的位置上!

外界的议论纷纷自然很多,但如果有心人仔细看一下公孙弘的升官轨迹,就会明白,此人已经简在帝心,青云直上又何足为怪!

去岁初冬,朝廷发布过一次招贤令,特别注明,征召天下吏民间有明当世之务、熟悉先圣之术者,来长安应诏对策。

当时应诏来长安者有百人之多,都是各地郡县推送的饱读经书之才。公孙弘的策对在太常卿看来不通于时物,稀松平常,因此给他评了个最下等,呈送御览时便放在了最底下。

没想到皇帝读完那篇短短几百字的策论,却正对了他的心思,立即朱笔圈定为第一名,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以备后用。

然后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数次提拔,从普通的侍读博士,到太常寺官员,然后迁左内史,今日又拜为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这样的升官速度,真如同开了外挂一般,极其罕见。这让那些几十年位置也不见动一动的朝中官员们大为嫉恨,对公孙弘侧目而视,鄙夷地瞅着他须发皆白的样子,心中暗自思量:“老棺材瓤子,读了几本书就了不起啊?爬的那么高,也不怕一下掉下来摔死!等着瞧,早晚有你好看……。”

嫉妒、不屑、咒骂,有这些想法的大有人在。但在不久以后,当他们见识了这位新御史大夫的手段,就没有人再敢轻视他一点儿了!最多只会躲在角落里咬着牙恨恨的暗骂一声“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与公孙弘当上御史大夫后,门前冷冷清清的情况相反,隔着朱雀大街不远,相邻的朱衣巷里面,武安侯府,这几日来道贺的人流熙熙攘攘,就快要把门槛儿踏碎了。

就在几日前,一个流传已久的小道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武安侯田玢拜为了大汉丞相!

天子诏书已经明发中外,传达到了全国郡县。大汉太尉田玢,正式晋位当朝丞相。

在民间传说中,已经被皇帝冷落多时的田玢,是因为进献了一位懂得长生之术的仙师,博得龙颜大悦,这才重新挽回了皇帝的宠信。

但无论外间的传言说的怎么不堪,权势的诱惑却抵挡不住趋炎附势之徒的热情。此时不来烧热灶,又等待何时呢!

整条朱衣巷都被来送礼祝贺的人塞满了,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热闹的如同赶大集。来访的各位官员贵戚们乘坐的马车都一直排到了朱雀大街上。

武安侯府的家人们这时候也都抖起来了,前段时间自家老爷蛰伏在家,闭门思过,连他们出去也都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
首节 上一节 207/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