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203节


见到皇帝有些面色潮红的表情,一旁侍立的东方朔暗自皱起了眉头。他博览群书心胸豁达,虽然对鬼神怪异之事不敢全部否定,但从来不相信这世上会有长生不老之术。不过他是谨慎细致的人,自然不会在皇帝的兴头上去泼冷水,只是暗暗留心在一边静静观察。

“哈哈,太尉有心了!不愧是朕的好舅舅。好、好,此事朕会给你记上一功的!”

金口玉言,褒奖一句。听到皇帝如此称呼,田玢早已拜伏在地,语气中带了哽咽:“陛下言重了!纳才进贤,为君上解忧,这正是做臣子的本份,臣不敢居功!”

“好了好了!朕知道你的心意就是了。有些事情,回头再说。你先去吧,母后也已经在朕的耳边唠叨过好几次了,说你许久也不去看她,今天既然进宫来了,就去她那边转一转吧。”

刘彻语气平淡,也只不过像是随口说的家常话。但伏在地上的武安侯田玢已是心中大喜。

自古以来,君无戏言,这句话在这些朝堂重臣心中理解得尤为透彻。有很多重要的政治意图就在这些平淡的话语中已经传递出了信号,其中的话外之意理不理解的透,就看你是否对政治敏感,头脑灵敏睿智程度了。

田玢心满意足的走了,他知道自己今天这一宝算是押对了。朝堂上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大位,已经在向他招手了。只要再让自己的亲姐姐王太后说句话,相信不久之后,拜相的诏书就会公告天下了。

至于淮南王让那李少君进宫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又与他何干呢!

皇帝与李仙师的交谈转移到了宣室阁,进行了整整两个时辰。具体谈论的些什么,从来没有只言片语流露于外,但从此以后,原本就对长生仙术感兴趣的大汉天子刘彻变得更加痴迷了。

而唯一流传到民间的,是一件关于印证李少君神奇的事件。

宣室阁中藏有不少历代的珍品古物,而皇帝与李少君促膝而谈的时候,见他对自己案上的一方小铜鼎看了几眼,以为他感兴趣,就想赏赐给他。

没想到李少君只是笑了笑说,他不是想要这个铜鼎,只是看它有点儿眼熟而已,好像当年在齐桓公的床头看到过它,应该就是此物。

刘彻闻听心中一愣,连忙命令侍卫翻过来看看,果然,在铜鼎的内壁上发现了有齐桓公的藏宝印记!

这下,包括皇帝刘彻在内的当场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的时代距今已经几百年了,这李仙师竟然在那个时候就悠游于王室,果然是懂得长生之术的神仙人物无疑了!

当下刘彻态度更加虔诚起来,蓦然想起最近的天下旱情严重,官员百姓都在辛苦抗灾,就连元召那小子也被汲黯强行抓了壮丁,听说正在城外帮忙。也不知道这李仙师有没有办法求下甘霖来?

听到皇帝说出这样的请求,李少君微微一笑,说这有何难!只要皇帝肯诚心祈求,再由他代为上达天听,神君们定能准其所求。

“为了天下庶民,社稷苍生,诚心……朕自然会有的。却不知要供奉祈求天上的哪位神君呢?”刘彻一脸虔诚的问道。

“我大汉居天下之中,对应天宿,应为火德星,因此祭祀火神祝融即可。近来天下大半干涸无雨,水火相克,此正是火德君对人间有所不满之事,克制了水德君而造成的!因此,请陛下降旨,令天下郡县百姓供奉灶神火君,不日可解旱灾。”

刘彻闻言大喜,自以为得到了天机妙策,立即传令太常官员准备相关事宜。

而就在未央宫中大肆宣扬神仙之道的时候,长安城外,按照长乐侯元召亲手绘制的那副水渠走向草图,长安三县组织起来的近十万民众,热火朝天的开始了一项功在当代、利传千秋的浩大工程……!

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史斑驳 红尘传说

《大汉帝国史?河渠志》记载:“……彼时春季大旱,北方无雨,赤地千里,民生怨苦。元公归长安日,适逢百姓汲水,逶迤于道,颠沛艰难。公叹民生之多艰,不忍于心,遂画图选址,汇集十万余众,开宽渠引水,南通渭河,北至泾洛,三县合力,半月而成,可谓神速。元公以弱冠之身,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发奇思妙想,以坚木为巨轮,以铜轴为连环,在渭河渠首处做引水架,以风力催动,灌渭河水入渠,连绵不绝,其形状若长虹垂挂,又如巨龙吸水,因此得名‘龙首渠'……。”

历史的追寻者,往往因为敬意而对贤者有所青睐,一些美好的传说和故事,便都演绎成了铭刻他们功勋的载体。

其实当时的这项大工程,对元召来说,一点儿都没有辛苦到他,只不过就坐在临时搭建起的巨大帐篷里,画了十几张草图而已。

“师父啊,你画的这些东西我怎么一点儿都看不懂呢?是不是因为这么久不在你身边,小冰儿的脑袋变笨啦!”

背了名为“涅槃”宝剑的少女显得很跳脱,心中的喜悦毫无保留的写在脸上。她是在听到元召回来的消息后,自己从长乐塬骑马赶过来的。

“要是什么也都懂,那你不就成了妖孽了啊!术业有专攻,你的特长可不在这儿,呵呵!”

元召心情愉快,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热火朝天大干的场面,进展十分迅速,看来比自己原先预想的要快得多。

“那你为何什么都知道呢?师父,难道你是妖孽啊!……。”

元召伸手在她头上弹了一下,不去理她的碎碎叨叨,自己回帐篷里去画完最后一张草图。

小冰儿一手捂着脑袋,娇嗔的叫了一声,眼睛里却流露着喜悦的光芒,小侯爷师父终于平安回来了!对自己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

在第一时间赶过来的并不只有小冰儿。得知他被留在了城外帮忙,而可能一段时间还不能回侯府的消息后,长乐侯府的管家元一就带着人来到了这里,替自家侯爷细心的打理好了一切。

支起宽敞的几个帐篷, 带来舒适的卧榻,吃喝用品更不必说。同来的双生花姐妹更是仔仔细细的把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服侍小侯爷洗漱完毕,里里外外换上清爽的衣服,看到那两处快好了的箭伤,不免吃惊地大呼小叫一番,心疼的不行。

任凭元召怎么说,两人都不肯回去,就在旁边帐篷里与小冰儿一起住了下来,准备随时伺候他的起居。

元召有些惭愧,看了看对面那几位父母官满身沾泥带水的样子,很是不好意思。

却不料一向简朴清廉的汲黯,只是用带了温度的手掌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语气中带了微微的歉意。

“却是我们忙碌之际忘了此事,你小小年纪,单薄的身体,伤还未愈,却怎么好陪我们在这野地里受苦,幸亏他们想的周到,呵呵!”

其余几人也带了宽厚的微笑,频频点头。

“小侯爷已经替我们想出了良策,这天大的恩情,此方百姓自然会铭记于心,又怎么能让你再经受风霜之苦,就在这帐中好好休息!”

“是啊,千里奔波,一定甚是劳累了。 小侯爷不妨先把身体好好保养一下,有不明白之处大家自然会来请示……。”

这样的盛情,让元召还能再说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开渠的各处细节再讲的详细些,也好让他们更省时省力。

不得不说,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长安附近三县的乡农以及地主大户们,在抗击天灾这件事上,意志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渠道的开挖进展顺利。

按照元召的设想,是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先开掘一半,够灌溉之用就可以了。等度过这次难关,待到秋冬农闲之时,再行加深加宽加长,直至完全连通泾渭两河 ,到那时候,这条水渠就可以完全当做运输漕渠来用了。

农时灌溉田亩,平日疏通行船,一举两得。这样一来,不啻于在长安城西新开了一条最便利的通道,不仅经济利益巨大,在政治军事方面也将会有很大的用处。

这可是会记载于史册的重大工程啊!所以,那几位父母官听完元召的讲解后,才会兴奋鼓舞、热情高涨,利用起了全部所能集合起来的力量,撸起袖子,一个字:干!
首节 上一节 203/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